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居读易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 [复制链接]

江湖元勋

江湖元勋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1#
发表于 2004-3-29 11:32:07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好啊,反复看,不断有新内容,不断有收获。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2#
发表于 2004-3-31 10:28:38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5&topic=170&start=12&show=50
潘师论刻帖
得见清晰逼真的高保真原色墨迹印刷本,从而藐视刻帖,这是现代新技术、高科技赐予现代人的特权。古人可没有这个方便。珍贵法书墨迹秘藏内府,有幸一见的有几人?能从容把玩置几对临的更有几人?古代多少大书家就主要在今天被我们所藐视的刻帖的扶持下得以成功。所以,我们现在在得到新技术之惠的同时,要肯定刻帖曾经起过的不可抹煞的历史作用。应该指出的是,《书谱》有前后两个很优秀的刻本,而且今存《书谱》墨迹本已不全,所缺部分也只有靠刻本来补全了。《淳化阁帖》以后有好多刻帖都非常优秀,其传真度超出了《淳化阁帖》,而且有的墨迹已无存,全赖刻本得以让后人一睹风采,得无穷眼福,比如颜真卿《争座位帖》、黄庭坚《范滂传》、米芾《自叙》等。我已把相关内容增补进《“淳化阁帖”与帖学》一文以供上博编正式论文集之用。

今存《书谱》墨迹本“汉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53#
发表于 2004-4-8 10:18:38 |只看该作者
多谢归舟兄,全部收下。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4#
发表于 2004-4-9 18:58:09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不系归舟在 2004/04/14 01:04pm 第 2 次编辑]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9&topic=260&start=40&show=0
潘师论方言兼及杭州风物八则
杭州话是南人以南腔说官话,以适应与南来的北人对话,其定型大概还不是起于晋室南渡。东晋设都建业,故南京称六朝金粉,而南京一带的江淮方言与北方话相近,对话应该不成问题。士人求田问舍才向浙东,北人相对较少,只得委曲北人学南话了,犹如中国人到了美国只得练习说美式英语,断乎不可能把美国话改造成美式汉语的,而到了第二代象王献之他们那一辈说说绍兴话大概没问题了,他们是那时的“ABC”了吧。估计杭州话定型于南宋。半壁江山的首都在今杭州,南来北人,尤其是大官和官僚阶层的一大部分人聚集于此,要对话,南人只得操南腔说官话以求沟通,久之而成此显得有点夹生的奇特方言。比如,我怀疑“怎么”杭州话作“夹格”,也许是北语“咋的”或“咋个”的一音之转吧?瞎说说,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可也。

江左一带,因了要与北人对话,都有各地的“官话”。一般都是带有很重的本地方言口音不算,还保留了(实际上是摆脱不了)本地方言的一些特殊词汇、语汇,所以常常惹人发笑,有曰:“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苏州人说官话。”但是,一般这些地方在有其只在特殊场合使用,因而使用率不高“官话”的同时,平日通行的还是自己纯正的方言。杭州话之特殊就在完全消除了两者的区别合而为一了。南宋君主“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人则是直把“官话”作方言了。

我对方言谈不上研究,但能说好多种方言倒是事实,所能者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的方言。浙江到了温州就没了方向,归舟所在的苍南那里说的其实已是闽南话了。闽南话、广东话只知少数几个词,听不懂,当然也说不了。听广东话,听粤剧,听粤语歌曲,只觉一个个字音仿佛是跳跃式地蹦出来的,忽悟缘何古代中原一带的人要称南人为“鸽鹩”了。

出去走走,叫“行改(街)”。胖男人,“肥佬”,类推,胖女人,“肥泡(婆)”,胖孩子,“肥仔”。

杭州“名件”甚多,除“西湖十景”、狮峰龙井、楼外楼醋鱼、魁元馆虾爆鳝猫耳朵、绸伞、“杭州篮”等等之外,甚为有名的还有“刨黄瓜儿”,猜想大概是近于今所谓“宰客”的意思。前几年见到小报上有人撰文探其源索其隐,有谓“黄瓜”乃“黄褂”之讹,似也未得究竟。

鲁迅写了两篇关于雷峰塔的文章,感慨的是世事。
雷峰塔原来的外部建筑早已在兵火中焚毁,里面的砖结构裸露。塔砖被人争相盗挖,除了窃取其砖孔中的经卷,塔砖又被认为能驱灾避邪,碾粉服下又能治百病。塔身因连连被人挖墙脚而渐渐残破倾斜,夕阳映照之下人觉其凄美苍凉,因而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即所谓“雷峰夕照”。

还是96年10月去广州开会火车往返经过杭州时遥望过六和塔,杭州已十几年未到了。
现在的雷峰塔不知究竟。窃以为如果与原来的雷峰塔无关,只是取地雷峰而命为新雷峰塔,则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建造,或者可以对原雷峰塔作“意临”。但如果是重修雷峰塔,则应该“修旧如旧”,附设新设施可以,但以不破坏“旧貌”为度。如果新雷峰塔真与六和塔相仿佛,则未免太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当然,草芥小民,也只是说说闲话,放放马后炮而已。

“杭州话钩沉”钩出不少杭州旧事,有趣!我还是把话题钩回到“话”吧。
杭州话是“官话”,北方语区之外,各地都有“官话”,但平时所说还是方言。鲁迅先生很早就离开绍兴,四处求学谋生,在北京、上海居留时间最长,公开和正式场合所说的话据说是“蓝青官话”,大概就是绍兴官话吧?有人记叙在北京听鲁迅先生讲演,说有些话听不明白,似乎各地的“官话”在解决不同方言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还是不能完全顺畅,此之所以要推广普通话的原因。浙江朱关田先生大概本是绍兴人,我与他也相识,多次听他在公众场合讲话,心想此即“蓝青官话”欤?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书法”音变为“许发”,南京黄dun谓“关田的话是大草”——不易辨认也。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5#
发表于 2004-4-9 19:04:58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5&topic=73&start=30&show=0
潘师评敦煌残纸
把古今所有的写字只分成“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两大块,那是将十分复杂的古今人写字情况过于简单化了。简单化的分类与实际不合,那是强加的,并未确切反映实际情况。如果以此主观成分极重的简单观念去硬套古今书迹,恐怕常常要削足适履的。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6#
发表于 2004-4-14 11:13:21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20&topic=322&replynum=last#bottom
潘师说砚三则
明吴郡马愈《马氏日钞》有“方城石”一则,言砚石与下墨发墨,录之聊供参考——
鬻工林旺携一玉砚求售,上圆下方,色淡紫,温润有光,背有文曰“紫玉”,古篆书也。予向日视之,其莹如鉴,以墨磨之,腻而不滑,墨随手下,即有范生语之曰:“此非玉也,乃方城石耳。”林问故。曰:“此石出方城县葛仙公岩内,石理如玉,莹如鉴光,著墨如沉泥不滑,稍磨之,墨即下而不热发泡,故细。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故米元章谓其有君子一德之操。磨之,声平有韵,比他石绝异。亦有淡青色者。此砚虽非玉,亦石中上品也!”林曰:“何砚最贵?”曰:“玉为贵。玉出光为砚,著墨不渗,发墨有光,故贵。俗云磨墨处不出光者,非也。”林曰:“何为出光?”曰:“琢而弗砻。大抵砚贵发墨为上,色次之,形著工拙又其次也。文藻绿色虽天然,失砚之用。玉虽出光,大能发墨,故最贵。使不发墨,虽玉亦奚以为?”林曰:“何以谓之发墨?”曰:“磨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石使之然也。古墨无泡,胶力尽也。李廷珪墨磨之无泡。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发生泡也。”林曰:“此砚不滑,何以亦有细(泡)?”范曰:“此石不熟,但墨胶太重,故亦有泡,泡亦细小,乃墨之病耳,非砚责也。”

文房四宝,本为实用,一讲究,“附加值”就上去了,有一部分便转为玩物,不是以用为主,而是以玩为主了。此时这部分东西的主要价值取向便发生了变化。四宝中最变为玩物的要数砚,其他三宝都不如它耐久而可雕琢。所以购砚要看意图。用于玩赏的,重在色泽、纹理、雕工;用于磨墨的,重在砚池锋芒是否细腻。本来,色泽纹理关乎出石之坑而与锋芒如何有点关系,有的便成名品,而后来有人把两者的关系切断了,故有本末倒置者。同时,雕工不仅有工拙,更有雅俗之别。我没有条件玩砚,只讲实用,首要是能下墨发墨,另外最好砚池稍深广以便储墨。所以我看砚,一看形制是否古朴厚重,二看砚池大小是否合适。此外,主要是用手摩挲,凭手感猜测其锋芒如何。至于是否“蕉叶白”,是否有“眼”等等,弄不太明白,也不甚注意。

下墨发墨,从道理上说确乎两难,墨下得快往往颗粒粗,于是充分溶化即发墨也就慢;墨下得慢一般颗粒细,随下随化随发墨。实际情况是下墨快而墨颗粒久久悬浮清水中不溶化者我好像没遇见过,倒是下墨慢而久久磨不出墨汁来的情况常有,想想也是,没下来的让什么去发呀?所以从砚这一方面来说,理想的是砚石坚而锋细且利,然后持墨轻磨,庶几可得两全。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会员

Rank: 8Rank: 8

57#
发表于 2004-4-19 11:06:02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1079&start=20&show=0
潘师评燕俊萍临欧。

诸位网友说得不错。
起笔有多种方法,仔细捉摸法书点画,试着学学看,能逐步体会其间区别,则于笔法在渐次悟入之中了。不管哪种起笔法,笔着纸后的主要任务或目标是要把笔锋拎正铺开,然后再运行,完成点画,再积点画成字……

燕姑娘确实很用功。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持之以恒,日后必有所成。《兰亭》不管是临是摹,看得出是在仔细体会其笔势往来,所以其间的映带过于暴露了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过了这个阶段,要注意避免过露。




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我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8#
发表于 2004-4-25 21:07:58 |只看该作者
潘师评弟子YLLI临书

还好。放下十年再重拾能如此已不易易。
确实手生。此生非由熟返生之生,而是陌生之生。

毕竟有点功力,也毕竟功力不甚深,故如此。只要重拾起,常在手,以尔聪明不难日进。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9#
发表于 2004-6-3 20:33:25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06&start=10&show=0
潘师评hexianliang网友临书
看过。

显亮(不知叫错没有)君大概还年轻吧?如若其然,正是调整方略以图大进的良好时机。

可能足下主攻的是画,然而书画同源相辅相成已为共识。足下于用笔已积累相当经验,作书似乎已颇思出以意趣。缺陷在于于书法筑基未深,此时若匆忙以画理入书,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既气畅笔顺又奇趣叠起。建议回头在基础上扎深,认真临古,或汉魏,或晋唐,一头扎下去三五年,应该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拙见聊供参考。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60#
发表于 2004-6-3 20:36: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03&show=0
潘师评syt933200网友书
笔方是可以的,转角处易圆为方也无妨,但要防止扁薄,笔力务必要到。

“墨”字下部与下面的“花”字重出了,又是那么紧挨着。下面既然是“花”字,又准备那样写,上面“墨”字的下部就要有意避开了,何况那本来不一定要那样写。对联字少,此类情况尤其要注意。

上次说过什么,我已全然不复省记了。此所言,亦聊供参考耳。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6:50 , Processed in 0.02028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