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居读易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 [复制链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1#
发表于 2004-9-1 17:23:59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不系归舟在 2004/09/01 05:26pm 第 1 次编辑]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98&start=0&show=0
潘师答错愕网友问

  问者初学,我得指说一条自己觉得有把握的路。

入手之初,还是选法度比较完备的法书作范本来学。汉唐名碑,经过汰选多有适宜初学者。汉简与写经,虽不无可供初学作范本者,但一则以小字居多,二则庞杂参差难以枚举,如何对初学者说?

对初学者、有基础者、有一定成就者等等不同的人而言,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路,毕竟也是不同的。

我所知有限。但所本者一如 沈尹默先生的自白——“不欺人,不自欺”,以及孔夫子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高深,更不强不知以为知而胡说。

如何学刻石与如何初入手是两个问题。我看不要牵扯在一起谈。
对初学者,应该介绍推荐能曲尽笔意的碑刻。过多刀刻痕迹,还是初学不宜的。

错愕君的意思我明白。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恐怕很难由他们自己来实际操作。在他们的分辨力还很低的情况下,把拓本和墨迹(大概极少为同一作品,则虽同出一人手但毕竟有出入),而且不止一种墨迹,一起突现在初学者面前,要他们自己去进行一系列如分辨、综合、体验、实行等等过程,再去找路走,到底是有点难为他们了。初学者在先对此所知甚少,或无所知,或略有所知也不尽正确,大量的还是认知力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少年,那么那个做法我觉得是有点“躐等”了。

实际上,在长期以来的书法教育中,有的采取老师写范本,学生照着写,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入手学像,但老师很难个个优秀到理想的高度,则一方面使得学生入手容易却起点不高,而且以我所见学生大部从此被其不甚高明的师法所拘束,觉悟到要摆脱笼罩却又很难,所以沈尹默先生从不主张别人学他的字;有的是取名碑拓本为范本,老师作临摹示范,示范尽管因老师水平不一而不尽到位或准确,但有法书范本在,毕竟不会相去太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拓本作了一个如何转为墨迹的示范,学生临帖,往往是对着拓本,又参考老师临本来进行的。所以,有老师指导,要比完全由自己暗中摸索有利得多。能得好老师,或称“明师”,于学书者而言乃大幸事。于此,老师自己的书法水平和书学认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于“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书法研究者之取法刻石以图书法发展,是否不可逾越,还是必须突破,因为久来就有“碑学”、“帖学”的对峙,或有所侧重,看法原本就不一,各家可各持一家之说,不必,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大家不妨各行其是作各自的求索。此与初学者的问题应分开来谈,搅在一起,便成了混水。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2#
发表于 2004-9-1 17:29:52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00&show=0
潘师答小明网友问
  “从古到今没有多少人能写好颜”?恰恰相反!北宋四家,无不大受颜书影响,元鲜于枢亦然。好多大书家学颜而不以颜的面目出现。显著地带有颜的面目的,清代有何绍基、伊秉绶、钱南园、翁同龢直至谭延闿昆仲等。所以说此话的实际上是对书法史理解不够的缘故。

你自己看看觉得不像,看出差距,也是进步,那就再反复练,“咬定青山不放松”,三五年必有所成。

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写了十天半月就迷惑,就动摇信心,就想要人指一条捷径快路,那是浮躁和急功近利。不能稳坐冷板凳,不能耐得寂寞埋头苦练,恐怕难以与言学书。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3#
发表于 2004-9-8 07:25:51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13&show=0
潘师答书童网友问
初学书法,初窥书苑,大概谁都有一个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的过程。但大多数人会在师长的教导下,静下心定下神来。我以为,初学宜在彷徨一阵之后作决定和选择,一旦选定一种法书碑帖为范本,若无必要或特殊原因,不要随便换帖,更不要频繁换帖,不然会东摸摸西摸摸,最后一事无成。就像学外语,得先精通一门,再考虑学第二外语,如果几个语种同时学,或今天学这门明天学那门,结果就每门只能都停留在第一册的水平而深入不了。只有把入门的第一本字帖临写得熟而又熟,了然于心,了然于手,再行考虑学别的。而且在初,也宜选与原来所学相近者为好。以后再拉开距离,试学别样风格的路子。再以后,可能反而要选反差大的来打开新路以图发展。那是后话了。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4#
发表于 2004-11-17 13:25:45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72&show=0
潘师评zhen网友书
谢谢信任!看过。不知足下多大年纪?学程如何?各人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从所见图片看,写得还不错。主要方法无他,持之以恒,用心看、写、想。
我觉得你可以“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

能敏感地感觉到笔锋与纸面留驻与运行时相接触的不同感受,已是难得,足下更着迷于此,则愈加是学书之先天良好条件了。望珍惜,不懈努力,当有所成。

对线条把握“差劲”,对字形结构不敏感,也就是书法的两大技术层面——笔法与结字的问题。方法无他,持之以恒,用心看、写、想。吃透一家,作为“根据地”,再行扩大地盘,稳扎稳打,日积月累,书法的表现力庶几可得提高。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5#
发表于 2004-11-17 13:29:36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65&show=0
潘师评墨客YGX网友所临兰亭
所临兰亭看过。大概临的是冯摹本吧?要注意,此件已多唐人法。作为学习笔法结字还是极好的范本。你所临,已得其半。可进一步用功于此。以后可参看其它右军手札唐摹本,笔下再加质直浑厚。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6#
发表于 2004-11-17 13:37:54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70&start=10&show=0
潘师评“老书记”网友书
“大山里的娃”早已成了“老书记”,临池功夫不浅!
“自命不凡”,确实不凡!
“不肯随人后尘”,“不原随波逐流”,大好志向!
“甘做古人走狗,宁愿抱残守缺”,其实正是脱颖而出的必要准备!此已见融合古人而成就自己的独到笔势了。
足下所贴大作,在下十分喜欢!
“心中无数问号”,可见未尝自满自足。加以时日,前程正未可量也!

见此回帖,又接短讯,足下诚意拳拳,在下且说几句聊供参考——
一、用笔还可再多学一些法书,争取能方圆正侧参用而见丰富多变。当然这也要防止过杂,而要统一和谐。
二、笔有虚实,建议足下注意再多一些扎实入纸的点画。
三、独特笔势已经大体形成,这是个人风格的基础,要珍惜。但是特征笔画线条过多出现,有时还有意无意地故作其势,就有可能成为所谓“习气”。当心过犹不及。
四、你的结字也有特征,比如把一个字的左右两边拉得特别开,不宜过多出现,否则也有酿成“习气”的可能。
接触不多,了解欠深,说这些,未必搔到痒处,所以只能聊供参考。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7#
发表于 2004-11-17 13:43:2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64&start=0&show=0
潘师评“灯下白头人”网友书
  谢谢信任!看过。
足下所作,气息姿态皆好,难能者有来自汉魏的笔致,与我老友南京吴兄振立有相仿佛处。尚可改进的,足下已明其理,不必多说了,一句话——笔道再收紧!

足下书果然与振立兄之书有渊源。

对“笔道收紧”,恐怕很难完全把所有的动作都说全。足下所说,确有关系,但没说到其最关键的一点——中锋紧裹。古人所说“书贵瘦硬”、“细筋入骨”大概就是这意思。人称“笔下有篆籀气”,也庶几近之。所以,我以为用笔要先能中锋紧裹,然后再求铺开;先能熟练作圆笔,然后作方笔,而且方中有圆,方中见圆。

个人体会,一己私见,聊供参考。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98#
发表于 2004-11-17 20:30:22 |只看该作者
从头到尾学习了一天,深为感激,谢谢潘师,谢谢楼主!再无他言耳。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9#
发表于 2004-11-17 22:28:57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56&show=25
潘师评遥远网友书
我也抱歉。发现得晚了,故迟复。

看过。你的临作,在笔法笔势和结字造型上都还有不小距离。应注意王铎书法之所自来——由米而上溯二王。笔法笔势与结字造型两者又是相关的。无他,只有多看、多想、多写,层层深入,层层逼近。

私见,聊供参考。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100#
发表于 2004-11-17 22:34:15 |只看该作者
潘师评897293 网友临书
隶书介于篆书与真书之间,承篆而来,启真门户,承上启下,作用甚大。我意,作隶应以篆法篆意贯之,有古厚之胜。实际上学隶书,最难的,也是能得汉人气格。

足下所临,看过,觉得于笔法结字还是先不要急于变形为好。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0:25 , Processed in 0.01523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