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山居读易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 [复制链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1#
发表于 2004-2-29 11:33:23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994&start=12&show=0
潘师论网络
  网络在新闻界似乎已逐渐受到重视,传统媒体作新闻报道时见引述网络之所见者。但在学术界网络无疑完全被轻视,甚至基本上被视同儿戏,网上发表的作品基本不被认作正式发表。虽有“网络文学”一说,但也必得印成传统意义上的、纸质的书才被认可为正式发表。学术管理部门不把在只网络上发表而未被报纸刊物转载的论文认可为学术成果。如何淡化和消减网络作品的“一过性”、“儿戏性”等既有品格,如何取得和加强其严肃性、正式性,我想应该是广大网络参与者尤其是网络现象的研究者注意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网络和网站如何加强管理,如何促进发展,大概是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吧?文博网友所作的工作很有意义,希望再继续,再深化!我限于精力和体力不能太多作上网浏览,“网龄”也只期年,所知极其有限,本无置喙余地,只缘文博网友不弃而相敦促,姑妄言之以塞责耳。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2#
发表于 2004-3-5 22:02:34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110&replynum=last#bottom
潘师网上论书                          
米芾存世作品甚多,包括墨迹和刻帖、刻碑,面目出入很大。对于这样一位面目多变的书法大家的作品,我们不能用“驾一驭万”的眼光去看待。米字古来的总评是“沉着痛快”,尤以“痛快”为著名。但是,《蜀素》恰恰不是其最显“痛快”者,只要知道其写《蜀素》的经过就明白了。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43#
发表于 2004-3-6 11:45:08 |只看该作者
这些论述虽然有些零散,但还是能给人很大的帮助!
我是来了书法江湖才认识潘老师的,感觉他真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希望潘老师能多来网上指导!呵呵!!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4#
发表于 2004-3-24 18:01:2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141&start=12&show=0
潘师评汉江风日网友书法
临得不错。见得出认真用心。
褚字用笔轻,人称“三分笔”,又有人把它的渊源定于汉《礼器碑》。褚未必真出于《礼器》,而说二者间相通则是不无道理的。学学《礼器》,回头再写褚可能感觉就不一样了。当年Ylli初来时也写褚,我也是如此建议。它们用笔轻,但在笔画中时出下笔极重的点,如同一枚枚铁钉把曼妙的画牢牢订在墙上。作此类书,难在用笔轻而入纸深。米芾学褚极深,曾言线条极细却极有力,此为真言。

李北海书在唐名家中显得突兀,所见多六朝风姿,其笔法结字非唐法可范围。所以你学学六朝书,尤其是六朝刻石,然后再写李北海,将别有一番体会。

襄樊风光照片看过。现在各地大兴土木,建设追求现代气息,处处“一体化”了。


  学写《礼器》用什么笔,似乎难说一定以什么为好。笔只要兼具四德得心应手便可。不过写礼器和褚字,总以锋锐者为上。一般来说,能用好柔毫的人转用硬毫笔不太困难。当然能把硬毫笔使得不露痕迹柔糯细致亦非易事,也要捉摸一番的。
临帖可把字临写得与原帖的字相仿佛,一般略略大一些,这样容易“入”。以后可放临、缩临。

学隶书,要把主力用于仿写汉碑。我认为隶书笔法以篆法为主要笔法,多了一个“波”一个“发”而已。比真书更趋于横平竖直。不要把真书的笔画形态和笔法掺入篆隶中去。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5#
发表于 2004-3-24 18:04:22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不系归舟在 2004/03/24 06:05pm 第 1 次编辑]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133&show=0
潘师评hexianliang网友书法   
笔致、姿态、意趣皆好,颇不俗。看得出,受 谢无量先生书影响甚多。是否再注意行草运笔时连中之断。请注意 谢先生书中的笔断之处。
足下似在有意追求错落有致的稿书效果。那要自然才好。第三件录东坡诗,长短行相间显得没来由。

行草书有的地方可以模糊马虎,有的地方含糊不得,比如我认为“凤”与“风”要分清。

“望海潮”、“虞美人”等为词牌名,足下所录者为词。词虽有“诗余‘之称,终不宜称诗而与诗相混。

足下作书有才气,于我也颇有启发。以上匆促间随口说几句,未必对,聊供参考。

变形意临,非我所长。我一般不取此法作借题发挥,而是在努力追踪中任其潜移默化。能否吸收,移化多少,如何组合,我都没有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听其自然。
显亮君此二幅与前见者明显不同,有意增强来自碑派的雄强之气,兼出以跌宕之姿。窃以为既如此,实处力度尚可加强。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6#
发表于 2004-3-24 18:10: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137&show=0
潘师评杖策行吟网友书法
“杖策行吟”网友不知多大年龄?如果还年轻,建议推倒重来;如果已上岁数,则怕只能小修小补了。

从网名看,从笔致看,这位网友大概已不很年轻。几幅图片,自写的《岳阳楼记》运笔老到,积习已成,可知写毛笔字有了相当经历和经验;临颜字,反而显得生疏和稚嫩。猜想当初学书时在临古上下的功夫尚欠缺。


看了杖策行吟网友的自我介绍,知道年龄要比我猜想的小得多,但也已将步入壮年。“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此时补幼功,难免有点迟了。而来日方长,要痛下决心或可弥补先天之不足。足下自叙于书、于诗、于文皆所好,而又都粗疏为之。此仅言书,窃以为基础扎实则以后成就的希望大一些。建议且不要驳杂。既学颜,就下笃实功夫于颜,选定一种颜书正楷,反复认真仿写至少两年,数量多多益善。要下决心去除原先习气。所谓新衣服好做旧衣裳难改。这最难,所谓积重难返。原先那些老到的习气实际上是你学习和吸收法帖精髓的障碍,此之所以“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7#
发表于 2004-3-25 13:27:07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141&start=12&show=0
潘师答弟子Ylli问
  褚出于礼器,我看多半臆测。但两者间有相通处怕是事实,也是引起人发生此臆测的由头。有相通处不等于完全一样,Ylli所说即其不同处,汉隶与唐楷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着眼其相通之处,大致是风姿出以挺拔俊秀,用笔轻重落差大(前人只说三分笔,乃其轻,若不知其亦有极重处,则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轻处笔道虽细而入纸甚深。汉隶气厚,写过礼器再写褚,可避免流于轻薄浮滑。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8#
发表于 2004-3-25 13:34:14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03/28 03:16pm 第 1 次编辑]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86&show=0
潘师答“无心睡眠”网友问
当时因精神不济未能作答,发帖连连,此帖被挤到后面去了,看不见了,耽搁如此之久,抱歉抱歉!
写过几年汉隶,有了一定基础和体会,可以试着学写章草。章草范本以刻本《急就章》为主,可取“杨刻本”、“松江本”。章草至迟从唐代起就能者寥寥,后来几近失传。试看《兰亭续帖》收刻《出师颂》,北宋蔡襄作一跋,开始也想写章草,但写写就难以为继了。直到元代赵子昂一意恢复章草,而难还旧观。宋克笔下比赵坚实些,但同样有过于尖露的弊病。所以,我建议以刻本《急就章》为主,复取后人的墨迹为参考借鉴。经过一个时期的临习,对草法、笔法掌握比较熟练了,应更取汉晋简书残纸作为学习的材料,这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真正的章草,只是它们过于零散,不宜于用作初学的进阶罢了。

迟迟方复,且这种方式难以详尽,不知对你有所帮助否?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49#
发表于 2004-3-25 13:41:38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不系归舟在 2004/03/25 01:42pm 第 1 次编辑]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2&topic=723&start=12&show=0
潘师论汉墓志(三则)
墓主身份为吏,而非刑徒。享年73岁,在当时已是长寿。拓片所见,文字通达,意思完整,书迹亦非一般刑徒砖之草草刻画,而可断定先由能书者书丹再由熟于刊刻之道者操刀而成。汉灵帝中平二年为公元185年,已在东汉晚期,所谓“桓灵之际,碑碣云起”已成风气,而埋于圹中的专备的墓志尚不普遍,其形制亦未完善,此件若为真品,当为墓志滥觞期的重要作品。

以前有人所谓的汉墓志,其实是附丽于画像石的。似乎画像石题记与后来墓志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许阿瞿”据拓本照片看就是与画像刻在一石上的。应该看到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我认为提出“墓志”、“墓记”两个概念是有益的。也因此我在上一帖中特地注意用了“专备的墓志”这个说法。

说说说远了,说到刻石制度上去,扯开了。
既然黄山君已经说出了有的东东靠不住,我就直说了吧。《石墙村刻石》原石今存山东邹县孟庙,我看过几次。其后有曲阜孔某题刻隶书跋三行,有拓本照片印行。闻有旧拓无跋本甚精,可惜未见流传。
书法墨迹已时常难以鉴定真伪,拓本就更难辨别了,稍不留意,或稍一走眼,就容易上当中圈套,故有“黑老虎”之称。这里所见,后两件审其字法书势,疑点甚多,尤其是那件“汉墓记”,基本可以断定为伪刻。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伪刻托名汉刻者最多,其次为北魏。其原因,大概这两个时期刻石最盛,又最为好碑派书法者所看重,所以最能引人造假伪托,投合所喜而渔利。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0#
发表于 2004-3-29 11:13:16 |只看该作者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146&show=0
潘师评学习者网友书
  看过。学书已有一定基础,但尚欠扎实深厚;书法已有一定创作能力,但还薄弱。有想法,但能力还跟不上。不知足下有没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或遗憾?如果有,那么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果自我感觉良好,恐怕反而有碍进步和发展。
我建议——
1、加强笔下的表现力。认真临古可能是比较可靠的途径,不一定立杆见影,要耐得住寂寞,去发现和捉摸体会前贤笔下的丰富变化。

2、书法以用笔为要,结字亦须用功。笔法和造型都要力求准确到位。

3、行草书难的不是流动,而是处处留得住。

4、看得出足下很想变出些新花样来,不过要注意不能无缘无故地挪位编排。此幅每行长短不一,但文句可读,却随意换行以造成或说迁就“画面”的空间布白,窃以为是没理由而不可取的。

匆匆且说这些。一己私见,聊供参考!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6:44 , Processed in 0.01578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