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炉煎茶 发表于 2015-1-6 15:05:43

本帖最后由 烤炉煎茶 于 2015-1-6 15:09 编辑

李瑞清挨批最多的就是波浪式行笔,倘若他看到大豆虫研究出虫动式行笔一定少挨骂了!

我觉得豆虫也是美丽的生灵,不必害怕和讨厌。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15:14:10

牛孓 发表于 2015-1-6 14:12
随手摘了一帖,俺就以此入手吧。

入手前,咱家有一个问题,见这里的高手似乎挺多,趁机求教!


说“侧书”
阅读:2302013-06-25 19:18
标签:侧书曹旭陈尚君钱钟书《全唐诗续拾》
说“侧书”
曹旭教授的博客上,转载了一篇陈尚君教授的《钱读拙辑〈全唐诗续拾〉札记的启,其中讲到《钱锺书手稿集》第十册有读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全唐诗续拾》的读书札记,第三条为:“(卜天寿)侧字不解为音同之何字。”陈尚君先生具体解释道:
  第三则,吐鲁番所出《论语》郑玄注后的卜天寿杂写,经郭沫若的评述而广为所知,我也据郭说录二诗于卜天寿名下。现在更赞同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刊《敦煌学辑刊》1987年1期)、徐俊《敦煌学郎诗作者问题考略》(刊《文献》1994年4期)的说法,卜天寿如同许多敦煌、吐鲁番的学童一样,只是据当时民间流传的诗歌,钞写于文本之末,绝不是诗的作者。钱先生所录的这首是:“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所缺二字据郭沫若、龙晦说补。郭沫若认为侧书就是侧身书写,钱先生似乎不太赞同,但究为何字,看来他一时也无合适解释,因而有所存疑。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15:16:35

牛孓 发表于 2015-1-6 14:12
随手摘了一帖,俺就以此入手吧。

入手前,咱家有一个问题,见这里的高手似乎挺多,趁机求教!


侧书,是用来表示谦逊的一种书写形式,在书信行文中,凡写到自称或与自称有关的事物时,想表示提及这些内容时的谦逊态度,则将有关这些内容的词语做侧书处理。侧书即不正书,以表不敢居正之意,竖行的侧书写在行中右侧,字略小于上下文字;横行的侧书写在行间的上侧,字略小于前后文字。

侧书的几点注意事项:

  (1)首侧余不侧。

(2)生侧死不侧。我国有“亡者为大”的礼俗,按身分地位位应该侧书的人,如果已经死亡,则不再侧书;

(3)人名不分落两行。

现代书信已经不大注重这些,诸君自斟。

友墨斋 发表于 2015-1-6 15:19:24

本帖最后由 友墨斋 于 2015-1-6 15:26 编辑

对笔法,不需要有成见,只要用的自然就好。如果把“抖动”换成“振动”,大家更容易接受。:ok:baoquan:lol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15:22:18

本帖最后由 榆木 于 2015-1-6 15:51 编辑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15:16
侧书,是用来表示谦逊的一种书写形式,在书信行文中,凡写到自称或与自称有关的事物时,想表示提及这些内 ...

简单查了一下侧书

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

很明显
上面的解释
都与这首诗的意思不符

我的推测
侧书应该是这个地区的俗语
侧书就可能是抄书的意思
照着抄下来

侧下来
照着抄下来
复写下来
当动词讲

侧读
应该是照着读的意思

照着抄下来
照着读下来

侧眼
当然是侧着眼睛

用侧的多个意思
组成一首谐趣诗


地方俗语
没有推广出来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15:36:47

牛孓 发表于 2015-1-6 14:50
Good,那么现在我就要展开了。你我目前分歧在于:抖动是否笔法之一。我的观点是,抖动根本就是不笔法。
...

兄弄的太细了
抖笔就是运笔的一种方法
不可学
可意会

行书看黄庭坚的明显
隶书看何绍基的明显

抖笔有大有小
自然行笔中带出
不可故意抖动
也不可抖动过多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15:55:04

牛孓 发表于 2015-1-6 15:47
在看部分简牍的时候,部分文字的起笔形态让我疑惑不已。于是俺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侧书”是较为普遍 ...

不可能是侧着书写
没有那个必要
而且看他抄的论语注
都是正襟危坐的写法
不像十二岁小孩写的
写的很好很成熟

薛翰 发表于 2015-1-6 15:57:04

goodgoodgoodgoodgoodgood

王惠玉 发表于 2015-1-6 16:57:59

无一笔苟且,无一笔力虚。

王惠玉 发表于 2015-1-6 16:57:59

无一笔苟且,无一笔力虚。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先生临武威新莽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