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29:37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12
論語和詩歌是從簡上抄錄下來的
孔子時代還沒有紙!
你从哪里看到这个论语长卷是抄录汉简
一个十二岁的唐代学童
会看到秦汉简
会抄录秦汉简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33:29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从哪里看到这个论语长卷是抄录汉简
一个十二岁的唐代学童
会看到秦汉简
你憑神馬依據證明這詩歌是這12歲兒童自己寫的而不是照抄前人留下來的?
而最早的前人必定是寫簡書的人!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44:24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33
你憑神馬依據證明這詩歌是這12歲兒童自己寫的而不是照抄前人留下來的?
而最早的前人必定是寫簡書的人!
《论语》
——我的“论语”心得
肖伊绯
2007-6-26
看《论语》有心得的,并能写下点心得留之后世的,还真不少。这点心得,最初是为《论语》作点注解,考证和辨析是主要内容;然后又演变为讲解,阐述和论析是主要内容;无论如何,这些“心得”都凭借经典成为一种经典的衍生物,使经典呈现出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论语》亦是这样,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有数量庞大的“心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让它成为人们思考、探索的中心,甚至成为行为规范和处世准则。成就《论语》的,就是这样一些敢于把经典按照自己的“心得”通俗化的,敢于使经典按照自己的注解时尚化的读者,这些读者后来可能成为作者、学者、思想者,也可能湮没无闻于各行各业;无论如何,看他们的“心得”,也总是颇让人有心得的。
读《论语》有心得的,并能写下点东西的读者之一,年代比较久远的是东汉末年的郑玄。一千八百多年前,郑玄就为《周易》、《毛诗》、《仪礼》、《周礼》、《礼记》、《论语》、《孝经》等众多经典写下注解, 对两汉传统的今古文经学进行了全面的加工改造,创立郑学,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号称“通儒”。当然,汉朝人读《论语》,并不觉得古奥生僻;所以,郑玄的“心得”主要还是对《论语》的初读者给予一些音义上的基础辅导,相当于入门课本。
可惜,他的《论语》“心得”自宋代以来,便已散佚失传,莫说一般人看不到学不到,就是专家学者们也戴着放大镜四处找。据说,唐朝人就是拿着郑玄的“心得”学习《论语》的,专家学者们就盯着唐代以来流传下来的写本寻找开来。
自20世纪以来,在敦煌千佛洞和吐鲁番阿斯塔那27号墓、85号墓、363号墓、184 号墓出土的文书中先后发现了多件唐写本郑玄《论语注》残卷。这些残卷包括《八佾》篇、《雍也》篇、《述而》篇、《述而》篇等重要篇章,郑玄的“心得”基本上可以概观一二了。然而四十年前,新疆的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了一卷文书,就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玄注》,却能从中得出另一番心得来。
卜天寿,一个来自1300年前的少年,是众多唐代读《论语》的学生之一。作为那个时代最为流行的《论语》读本——《论语郑玄注》,卜天寿的老师要求他抄写、背诵和熟习它都是情理之中的份内事儿。但是卜天寿在抄写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心得,他随手把他题在了这个写本之中。这是一首“打油诗”:
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
侧书——侧读——侧眼,可以想像,卜天寿抄写、阅读、习诵〈论语〉时样子了。这是一份真实的“心得”,没有半点的骄揉造作。他并不引经据典,事实上他抄写的〈论语〉就堪称经典,但他以简明生动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抄写〈论语〉时的心境与状态。这种状态既是私密的又是公开的,因为他习惯于侧着抄写的姿态绝对是一个个人习惯,他也未必希望老师知道这个看上去并不规范的抄写行为;但是他还是以题诗的方式为自己申辨了一番。抄写行将结束时,卜天寿又有了心得,又题写下了一首“打油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嫌)池(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侧着身子一个劲抄写〈论语〉的卜天寿好不容易是抄完了,还是希望老师别怪罪他。紧接着,可能老师还要来一番上天入地的讲解,这却是包括卜天寿在内的学生们都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明天是个休假的日子,巴不得早插上翅膀飞离学堂,进入另一片他们向往的自由天地。回过头来看1300年后的〈论语〉读者,如果是在学校里抄诵过这些经典的少年,感受仍是极其相似,这种感受的真实和相似如出一辙。
这两首打油诗,就是一个来自1300年前的〈论语〉学习者的真实“心得”,这些“心得”似乎是不能纳入〈论语〉的经典精神之内的,无论是横向的诠释范畴框架,还是纵向的历史发展框架似乎都是不能容纳卜天寿的“心得”的。基于此,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心得”呢?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49:55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论语》
——我的“论语”心得
肖伊绯
這些你就認定為“真”了?
神馬依據證明那首詩是12歲的卜天寿自己寫的?
側身怎麼寫字?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50:25
作者郑玄是东汉末
后面两首打油诗
看风格
能是汉朝人写的吗?
唐朝是诗歌的成熟鼎盛时期
小孩子也能油几句
汉代诗歌还没有这么成熟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58:24
本帖最后由 榆木 于 2015-1-6 22:00 编辑
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嫌)池(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
大人不会写这样的诗
更别说是东汉末的大人了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59:10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作者郑玄是东汉末
后面两首打油诗
詩3百是什麼時代?這首詩在戰國、秦漢時的簡書人寫不出來?
你把你的觀點先自圓其說吧
俺當然也是一家之言,但確認是簡書人在抄錄論語的時候所作,因為論語是經典,後來的人都老老實實抄錄,不敢加減一個字。“側書”就是“側簡書寫”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2:02:40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59
詩3百是什麼時代?這首詩在戰國、秦漢時的簡書人寫不出來?
你把你的觀點先自圓其說吧
您先看看年代
是东汉末郑玄的论语注
唐代人抄写的
东汉末以后
简书已经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2:07:19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1:59
詩3百是什麼時代?這首詩在戰國、秦漢時的簡書人寫不出來?
你把你的觀點先自圓其說吧
下次您把文意读明白了
再和我辩论
和你说话太费劲
下了
劉異
发表于 2015-1-6 22:12:02
榆木 发表于 2015-1-6 21: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嫌)池(迟)。明朝是贾(假 ...
你就堅持你的觀點吧
1、面對卷紙,憑神馬要側身書寫?側身怎麼寫正字?
2、如果這孩子自己能側身寫正字,怪才,那麼詩歌的“他”和“我”應該顛倒過來“我道側書易...”才對
3、簡書人也不一定是大人或小孩,就是大人,也可能是隸人,都會寫這樣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