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书房
发表于 2015-1-4 09:38:34
水平高的作品挑毛病,水平低的作品挑优点,此言不虚
得之
发表于 2015-1-4 10:32:33
得之
发表于 2015-1-4 10:35:35
美若天仙
发表于 2015-1-4 12:04:01
起码的尊重与礼貌你都不懂。不懂字也就罢了,不知礼,只能展示你的低级!
也是醉了
发表于 2015-1-4 14:56:51
过于迟涩。秦汉之笔,甚为短小,但新笔肚大锋尖,加之多于竹木书写,流利挺拔,姿态丛生。主要还是这个原则:先于实用,才是风韵。古人发明笔墨难道不是为了大量记录文字之初衷吗?照潘老师这速度,那当时的史官还不全得杀头。
烤炉煎茶
发表于 2015-1-4 15:14:54
也是醉了 发表于 2015-1-4 14: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过于迟涩。秦汉之笔,甚为短小,但新笔肚大锋尖,加之多于竹木书写,流利挺拔,姿态丛生。主要还是这个原则 ...
最后一句,不能同意。
史官的记录速度都特别慢,那一定会增加人手的。:lol
学习法帖,各人认识到的重点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同,所以怎么学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学到了多少?
楼主若是能贴出原简的图就最好不过了:baoquan
刘兆彬
发表于 2015-1-4 15:16:48
得之 发表于 2015-1-4 10: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潘老师是真懂汉隶笔法的人啊!
对于思维停留在“像不像”这个层面的学书者来说,很多道理讲不明白,潘老师临得高明,却难得部分人认可,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得之兄真是明白人……
烤炉煎茶
发表于 2015-1-4 17:29:32
美若天仙 发表于 2015-1-4 1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起码的尊重与礼貌你都不懂。不懂字也就罢了,不知礼,只能展示你的低级!
学书者的层次本来就有高低,但不能说层次低的就没有话语权。况且高级低级又不是哪一人说了算的。
潘先生是名师,但在网上未必人人尽知。入得江湖来,都是江湖客。书友们把他当作普通网友也许更好。
对于网友们批评写字抖的意见潘师能不能接受,你确定知道吗? 所以大可不必如此义愤填膺。
除非你真的怕虫虫;P
榆木
发表于 2015-1-4 18:30:51
本帖最后由 榆木 于 2015-1-4 18:50 编辑
也是醉了 发表于 2015-1-4 14:56
过于迟涩。秦汉之笔,甚为短小,但新笔肚大锋尖,加之多于竹木书写,流利挺拔,姿态丛生。主要还是这个原则 ...
如果讲实用的话
篆隶书基本没有实用的舞台了
如果讲实用的话
毛笔字也不实用了
相反
毛笔书法的艺术性
才是最有价值的
下面探讨一下篆隶书的笔法
讲讲为什么有抖动的笔法
现在都知道毛笔的常识
在清朝以前是硬毫笔,熟宣纸的天下
汉简的用笔绝对是小硬毫笔
锋利峻翘遒劲迅急是汉简的特点
就是那些著名的汉碑隶书
也都是硬毫所写
之后刻石
刻石的隶书肯定要比汉简规整,比汉简大
正因为有刻石这个程序
用刀锋表现笔锋
二次加工
又经千年磨损
所以这些著名的汉碑隶书
在笔法和方圆
与汉简已经大不同
到了清代
羊毫生宣大行其道
用羊毫生宣写汉碑
成为当时书坛大家的共识
正是工具材质的变化
产生了与汉隶不同的笔法
也产生了邓石如,何绍基等篆隶大家
汉隶是硬毫,熟纸,熟绢,简
清人是羊毫,生宣,
这一路笔法也影响了绘画
画花鸟的吴仓硕,齐白石
画山水的黄宾虹
正是羊毫生宣的清人篆隶笔法
成就了他们在画坛的地位
何绍基临汉隶几种的笔法
大部分用抖笔
这是羊毫生宣写汉隶的其中一种笔法
所以用汉简真迹的笔法
去指责清人的笔法
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邓石如和吴仓硕的篆隶笔法
也不是真正的春秋秦汉笔法了
但是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和秦汉不同才成就了他们的伟大
没看过何绍基临汉碑的朋友
可以百度一下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15-1-4 19:01:09
东芝 发表于 2015-1-3 1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笔画为什么抖来抖去?老年帕金森?电脑里10来G汉简图片没见有抖成这样的。送您一幅图看看如下
不厚道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