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10 编辑
潘师说砚三则
明吴郡马愈《马氏日钞》有“方城石”一则,言砚石与下墨发墨,录之聊供参考——
鬻工林旺携一玉砚求售,上圆下方,色淡紫,温润有光,背有文曰“紫玉”,古篆书也。予向日视之,其莹如鉴,以墨磨之,腻而不滑,墨随手下,即有范生语之曰:“此非玉也,乃方城石耳。”林问故。曰:“此石出方城县葛仙公岩内,石理如玉,莹如鉴光,著墨如沉泥不滑,稍磨之,墨即下而不热发泡,故细。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故米元章谓其有君子一德之操。磨之,声平有韵,比他石绝异。亦有淡青色者。此砚虽非玉,亦石中上品也!”林曰:“何砚最贵?”曰:“玉为贵。玉出光为砚,著墨不渗,发墨有光,故贵。俗云磨墨处不出光者,非也。”林曰:“何为出光?”曰:“琢而弗砻。大抵砚贵发墨为上,色次之,形著工拙又其次也。文藻绿色虽天然,失砚之用。玉虽出光,大能发墨,故最贵。使不发墨,虽玉亦奚以为?”林曰:“何以谓之发墨?”曰:“磨墨不滑,停墨良久,墨汁发光,如油如漆,明亮照人,此非墨能如是,乃砚石使之然也。古墨无泡,胶力尽也。李廷珪墨磨之无泡。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发生泡也。”林曰:“此砚不滑,何以亦有细(泡)?”范曰:“此石不熟,但墨胶太重,故亦有泡,泡亦细小,乃墨之病耳,非砚责也。”
文房四宝,本为实用,一讲究,“附加值”就上去了,有一部分便转为玩物,不是以用为主,而是以玩为主了。此时这部分东西的主要价值取向便发生了变化。四宝中最变为玩物的要数砚,其他三宝都不如它耐久而可雕琢。所以购砚要看意图。用于玩赏的,重在色泽、纹理、雕工;用于磨墨的,重在砚池锋芒是否细腻。本来,色泽纹理关乎出石之坑而与锋芒如何有点关系,有的便成名品,而后来有人把两者的关系切断了,故有本末倒置者。同时,雕工不仅有工拙,更有雅俗之别。我没有条件玩砚,只讲实用,首要是能下墨发墨,另外最好砚池稍深广以便储墨。所以我看砚,一看形制是否古朴厚重,二看砚池大小是否合适。此外主要是用手摩挲,凭手感猜测其锋芒如何。至于是否“蕉叶白”,是否有“眼”等等,弄不太明白,也不甚注意。
下墨发墨,从道理上说确乎两难,墨下得快往往颗粒粗,于是充分溶化即发墨也就慢;墨下得慢一般颗粒细,随下随化随发墨。实际情况是下墨快而墨颗粒久久悬浮清水中不溶化者我好像没遇见过,倒是下墨慢而久久磨不出墨汁来的情况常有,想想也是,没下来的让什么去发呀?所以从砚这一方面来说,理想的是砚石坚而锋细且利,然后持墨轻磨,庶几可得两全。
详细可见《古人说下墨与发墨》: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thread-442515-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