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书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1#
发表于 2012-7-29 00:28: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19 编辑

       6,  看法书墨拓,当然清晰的比较让人接受,欣赏临写亦较易入眼上手。此其所以众相看重早期原拓之原因,但往往有的清晰的本子却是翻刻的,有的还是书贾迎合读者心理做了手脚以求售的,虽有助人解读的好处却在气息上一般大大不及看似漫漶模糊的早期原拓了。所以,几本参看比较可行。
    匆匆言之,聊供参考。

       7, 钟王之间,古人以为已有古质今妍之别。所以以在下之所见,临钟繇,笔下大概还要更质直凝练一点。

       8, 看来是想走二王一路,方法大致对头。上海已故书法名家白蕉先生专学二王,其真书也只写欧。足下方入壮年,尚可勇猛精进。写欧,不妨注意取其蕴藉(如《化度寺》)而避其森森。临王,注意得笔之势,以及形体的准确。唐宋名家之如孙过庭《书谱》等亦由王来,可资参考以启进阶,而当看出其间差别。若于王之所来,能有所知有所能,则知本探原而有利事功矣。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2#
发表于 2012-7-29 00:28: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19 编辑

          9, 学王觉得难度大,那很正常。如果觉得很容易,十九是未识王字为何物。

        10, 潘师评墨客YGX网友所临兰亭
所临兰亭看过。大概临的是冯摹本吧?要注意,此件已多唐人法。作为学习笔法结字还是极好的范本。你所临,已得其半。可进一步用功于此。以后可参看其它右军手札唐摹本,笔下再加质直浑厚。

        11, 二王。笔法笔势与结字造型两者又是相关的。无他,只有多看、多想、多写,层层深入,层层逼近。




          另可参见潘师著作《王羲之论传》:
          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thread-487889-1-2.html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3#
发表于 2012-7-29 00:28:38 |只看该作者

赵孟頫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4 编辑

赵孟頫:



赵松雪书主要学两家——王氏父子和李北海。知其所自,明白其底细,如能对其来源熟悉一点,学会一点,则学赵一定成绩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4#
发表于 2012-7-29 00:28:39 |只看该作者
李北海



       李北海书在唐名家中显得突兀,所见多六朝风姿,其笔法结字非唐法可范围。所以你学学六朝书,尤其是六朝刻石,然后再写李北海,将别有一番体会。
我觉得,李北海书碑以《岳麓寺碑》为最好。其他所书碑版,有相通处可以参考参写,而以《岳麓寺碑》为主。这个碑比较好的印本大概不难得到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5#
发表于 2012-7-29 00:28:40 |只看该作者

黄庭坚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5 编辑

黄庭坚



      1, 评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
多少年了,黄山谷多少有点被冷落了。今天,传播手段大利,山谷作品大可供人仔细研究,其中蕴涵信息何多!又何等珍贵!

      2, ylli提问:
近日看东坡,牵丝特别多,不知是与其执笔有关?又潘老师所临,则黄跋气味尤佳,苏诗则较原迹为厚,是否与执笔有关?
窃以为黄跋至少不在苏诗之下。
宋四家中,我以为黄学古面最广,取法高古,广收博取。可惜现在注意黄的人远不如写米的人多。其实,黄山谷书法是大有发掘余地的。




       3, 狂草一体,历史上杰出大家不多,杰作也不多。张颠名最大,完全可靠的狂草墨迹还没有,辽宁所藏古诗四帖尚有争议;醉素亦得狂草大名,而其遗墨唯《自叙》为狂草。堪与颠素鼎足而三的我觉得只有黄山谷了,黄所留狂草作品较多,可供人参考取法,并以想见更多的颠素风姿。

       4, 黄山谷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狂草书大师,再往后,作者虽多却难有比肩者矣。《山谷题跋》有谓:“怀素草工瘦,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而肥劲难得也。”足下这件似欲得“肥劲”之致,其难可知。建议在未能“肥劲”之时,且先把笔道收紧。黄山谷也时而出入于“瘦硬”、“肥劲”之间的。匆匆而言,聊供参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6#
发表于 2012-7-29 00:28:41 |只看该作者

苏轼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5 编辑

苏轼

      看过。如果有意学苏,建议大字先写写《醉翁亭记》,小字可以写写《祭黄几道文》。先学其有意作书的,学成规矩,基础好了,有了功夫,再学其率性随意之作就不同了。




    东坡书牵丝多,大概以寒食诗为甚,“花泥”二字间尤为突出。我临写时尽力把这些细节也有所表现,发的图片上可能看不太清。以我个人经验,牵丝的出现与执笔似乎关系不大,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当然也有人是刻意去带出来的。刻意去做,成了习气,难免令人生厌。东坡翁的牵丝乃属前者。又以我个人经验,牵丝之容易自然带出,可能与所用的笔束锋、弹性好有关。用到那样的笔,手下感觉就不一样。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7#
发表于 2012-7-29 00:28:42 |只看该作者

爨龙颜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5 编辑

爨龙颜

爨龙颜我反复临写过。主要感觉有二:
1、瑗师某些笔势可能来自于此;
2、其中某些字几乎是出于苏东坡之手——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8#
发表于 2012-7-29 00:28:43 |只看该作者
临《爨宝子》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9#
发表于 2012-7-29 00:28:44 |只看该作者

礼器、褚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5 编辑

礼器、褚:



      1, 有人以为褚书与汉《礼器碑》有渊源关系。其间笔法特征有相通处是可能的,真的有直接的承袭渊源倒未必。足下喜欢此二家书法,若先在《礼器碑》上用功,筑基有成以后再学褚书《雁塔圣教序》,为自上贯下的上乘途径;若先学褚书,以后再上溯《礼器碑》,虽然未必不可以,却可能积习已成仰攀比较困难。3#朋友的意见是对的,其原因大概就是由于先褚书而后《礼器》。

      2, 褚字用笔轻,人称“三分笔”,又有人把它的渊源定于汉《礼器碑》。褚未必真出于《礼器》,而说二者间相通则是不无道理的。学学《礼器》,回头再写褚可能感觉就不一样了。当年Ylli初来时也写褚,我也是如此建议。它们用笔轻,但在笔画中时出下笔极重的点,如同一枚枚铁钉把曼妙的画牢牢订在墙上。作此类书,难在用笔轻而入纸深。米芾学褚极深,曾言线条极细却极有力,此为真言。

      3, 诚然,“面世的汉墨迹,好像大多是露锋居多”。可是,注意到了没有,面世的汉墨迹又是小字居绝对多数,汉简宽度只半公分多不足一公分。露锋居多者,看看是大字还是小字?大字不是小字的一切照搬的简单放大。石刻书法展示了独特的书法美,临写石刻书法也不只是完全还原书丹面貌(虽然这也可能是一种取向和选择)。“藏锋起笔”,在所谓“碑派”中比较强调,说到清代得到发展可以,但决不是迟到清代才出现的。“提按少,直来直去的”,也正是汉碑书法的特点。

       4, 即以《礼器碑》而言,镌刻极精,堪称汉碑中突出的能“曲尽笔意”者。试看,其起笔有几笔是尖露的?可能都是书丹原本尖露而刻石一一变成“藏锋起笔”吗?

       5, 潘师答弟子Ylli问
     褚出于礼器,我看多半臆测。但两者间有相通处怕是事实,也是引起人发生此臆测的由头。有相通处不等于完全一样,Ylli所说即其不同处,汉隶与唐楷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着眼其相通之处,大致是风姿出以挺拔俊秀,用笔轻重落差大(前人只说三分笔,乃其轻,若不知其亦有极重处,则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了),轻处笔道虽细而入纸甚深。汉隶气厚,写过礼器再写褚,可避免流于轻薄浮滑。



      6, 承问,且简答于下聊供参考:
汉碑,以今所存世者看,虽然可以大略区分为几种不同风格,但却是各具面目,犹如人面之各不相同。那时似乎还没有出现象《信行禅师碑》、《善才寺碑》那样一意显然学某一家(褚)的现象。

      7, 《礼器》为汉之名碑,前人已多有赞述,“上承商鼎铭文”,似为泛泛之说,因为“商鼎铭文”也有风格面目的不同。“下启禇法”,确有此说,但褚遂良未必学过甚至未必见过《礼器》,此说我看也是后人因其作风相近而作的猜想臆测。马王堆出土帛书多种,字体书风颇有出入。其中《战国纵横家书》,字体笔法突出地多存篆法,与《礼器》好像关系不是很近吧?正是由于汉碑之间面目多出入,初学者宜先选定其一反复临写,得其精要,作为自己学书筑基之所。待基础稳固,以后再图扩展。另学一种,即使也是汉碑,笔法、笔势、笔意,以及字的态势韵度都有差别。如同俗语所说,换一件活要换一身筋骨。

      8, “经不住诱惑”,学书人所难免,但“老营”且先守住,待根基牢固再行扩展地盘,开拓疆域。不知你多大年纪?如果年老手颤,那也无奈。如果尚年轻,千万不用学用什么“颤笔”,有意抖动。写《礼器》,笔道更要收紧,使之流利而细挺劲健。结字也要注意横平竖直,造型准确。作为自己学书的基本功,就像说书人的“出窠书”,一定要下扎实细功夫去捉摸和琢磨。有了这个底子,以后会加快学习进度的,至于在此所用时间则可能因人而异,或所选临习法书的不同而有长短的不同,建议且勿急躁。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0#
发表于 2012-7-29 00:28:45 |只看该作者

礼器、褚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6 编辑

      9, 冷一鹤:请教先生:

     1)、汉碑中《礼器》一路的主要有哪些?有的书上说《礼器》上承商鼎铭文,下启禇法,不知先生以为然否?上书画出版的《汉帛书战国纵横家》是不是一路的?

    2)、对于初学者,是不是先临一贴再扩其一路好呢还是临其他风格的?

    3)、〈张迁〉一路的主要有哪些?可否同时临〈礼器》、〈张迁〉?如果可以的话,何时合适临?
   先谢谢先生!
承问,且简答于下聊供参考:
    汉碑,以今所存世者看,虽然可以大略区分为几种不同风格,但却是各具面目,犹如人面之各不相同。那时似乎还没有出现象《信行禅师碑》、《善才寺碑》那样一意显然学某一家(褚)的现象。
    《礼器》为汉之名碑,前人已多有赞述,“上承商鼎铭文”,似为泛泛之说,因为“商鼎铭文”也有风格面目的不同。“下启禇法”,确有此说,但褚遂良未必学过甚至未必见过《礼器》,此说我看也是后人因其作风相近而作的猜想臆测。马王堆出土帛书多种,字体书风颇有出入。其中《战国纵横家书》,字体笔法突出地多存篆法,与《礼器》好像关系不是很近吧?
    正是由于汉碑之间面目多出入,初学者宜先选定其一反复临写,得其精要,作为自己学书筑基之所。待基础稳固,以后再图扩展。另学一种,即使也是汉碑,笔法、笔势、笔意,以及字的态势韵度都有差别。如同俗语所说,换一件活要换一身筋骨。

       10,看过。写字见得认真,而立足不定因而未稳。足下新婚,应该还是青年,可塑性还不小,若有志于斯道,尚可坚实筑基以图日后发展。
    真书喜欢赵还是褚?二家虽皆标榜学王,路数却相异。所以还是选定一家为好。若学褚,建议且慢写《大字阴符经》,以免未得真经已染习气。若学赵,须知赵写碑版取途李北海,不妨先写李北海。
    行草书可以且慢着手。而且今人、近人书易近易入,陆俨少亦可暂且放下,看看即可。

       11, 学写《礼器》用什么笔,似乎难说一定以什么为好。笔只要兼具四德得心应手便可。不过写礼器和褚字,总以锋锐者为上。一般来说,能用好柔毫的人转用硬毫笔不太困难。当然能把硬毫笔使得不露痕迹柔糯细致亦非易事,也要捉摸一番的。

       12, 《礼器》笔画虽细,入纸要求尤深。出锋注意多些含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6:58 , Processed in 0.01552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