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1, 写过几年汉隶,有了一定基础和体会,可以试着学写章草。
2, 章草范本以刻本《急就章》为主,可取“杨刻本”、“松江本”。章草至迟从唐代起就能者寥寥,后来几近失传。试看《兰亭续帖》收刻《出师颂》,北宋蔡襄作一跋,开始也想写章草,但写写就难以为继了。直到元代赵子昂一意恢复章草,而难还旧观。宋克笔下比赵坚实些,但同样有过于尖露的弊病。所以,我建议以刻本《急就章》为主,复取后人的墨迹为参考借鉴。经过一个时期的临习,对草法、笔法掌握比较熟练了,应更取汉晋简书残纸作为学习的材料,这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真正的章草,只是它们过于零散,不宜于用作初学的进阶罢了。
3, 看过,作草笔下已然能得流动而未失诸轻滑,大致不错。是否更进而提高笔下表现力?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论草书一节,颇可注意。如有谓:“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云云,宜多玩味。在学写草书的同时,宜着力再学写篆隶真书一二。当否?聊供参考。
4, 看过。二者为草书之一源二途。前者基本守二王“今草”作法;后者“狂草”,溯源可至汉张芝,大令略略近之,而唐张旭大为张皇,怀素“以醉继颠”,宋黄山谷则几为此派书法之殿军,以后,尤其是明代,作者虽多而无可及肩者,大概只有王觉斯尚可提出参与论列。“狂草”难作,或许是由于它对笔法精熟、笔力遒劲、才气旺盛、体力充沛等等要求甚高且全面的缘故吧?看足下所临,觉得前者欠精到,而后者笔力与气势似尚不够。以后怎么走,还是视性之所近吧。你我还不够熟悉,一下说不准。匆匆作答,聊供参考。
5, 狂草一体,历史上杰出大家不多,杰作也不多。张颠名最大,完全可靠的狂草墨迹还没有,辽宁所藏古诗四帖尚有争议;醉素亦得狂草大名,而其遗墨唯《自叙》为狂草。堪与颠素鼎足而三的我觉得只有黄山谷了,黄所留狂草作品较多,可供人参考取法,并以想见更多的颠素风姿。
6, 提高点画线条质量,又可从再习篆隶一途得益。若要与草书接近,又可取汉晋章草和二王今草为法。以我和我的一些朋友的经验,学书往往有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此时往往又恰恰是得以上一台阶的契机,而抓住此契机得以上进的方法未必只有一条路,回头再在古人前贤那里汲取养分触发灵感,或者学前所未学,或者温故知新,好象是比较有效之途经。
足下从事书法已久,所知自多,在下匆匆数语,于狂草创作又少经验,胡说几句,聊供参考,亦以塞责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