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书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1#
发表于 2012-7-29 00:28:26 |只看该作者

临帖——草书

草书


       1, 写过几年汉隶,有了一定基础和体会,可以试着学写章草。


       2, 章草范本以刻本《急就章》为主,可取“杨刻本”、“松江本”。章草至迟从唐代起就能者寥寥,后来几近失传。试看《兰亭续帖》收刻《出师颂》,北宋蔡襄作一跋,开始也想写章草,但写写就难以为继了。直到元代赵子昂一意恢复章草,而难还旧观。宋克笔下比赵坚实些,但同样有过于尖露的弊病。所以,我建议以刻本《急就章》为主,复取后人的墨迹为参考借鉴。经过一个时期的临习,对草法、笔法掌握比较熟练了,应更取汉晋简书残纸作为学习的材料,这才是历史上存在过的真正的章草,只是它们过于零散,不宜于用作初学的进阶罢了。


       3, 看过,作草笔下已然能得流动而未失诸轻滑,大致不错。是否更进而提高笔下表现力?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论草书一节,颇可注意。如有谓:“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云云,宜多玩味。在学写草书的同时,宜着力再学写篆隶真书一二。当否?聊供参考。


       4, 看过。二者为草书之一源二途。前者基本守二王“今草”作法;后者“狂草”,溯源可至汉张芝,大令略略近之,而唐张旭大为张皇,怀素“以醉继颠”,宋黄山谷则几为此派书法之殿军,以后,尤其是明代,作者虽多而无可及肩者,大概只有王觉斯尚可提出参与论列。“狂草”难作,或许是由于它对笔法精熟、笔力遒劲、才气旺盛、体力充沛等等要求甚高且全面的缘故吧?看足下所临,觉得前者欠精到,而后者笔力与气势似尚不够。以后怎么走,还是视性之所近吧。你我还不够熟悉,一下说不准。匆匆作答,聊供参考。


       5, 狂草一体,历史上杰出大家不多,杰作也不多。张颠名最大,完全可靠的狂草墨迹还没有,辽宁所藏古诗四帖尚有争议;醉素亦得狂草大名,而其遗墨唯《自叙》为狂草。堪与颠素鼎足而三的我觉得只有黄山谷了,黄所留狂草作品较多,可供人参考取法,并以想见更多的颠素风姿。


       6, 提高点画线条质量,又可从再习篆隶一途得益。若要与草书接近,又可取汉晋章草和二王今草为法。以我和我的一些朋友的经验,学书往往有觉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此时往往又恰恰是得以上一台阶的契机,而抓住此契机得以上进的方法未必只有一条路,回头再在古人前贤那里汲取养分触发灵感,或者学前所未学,或者温故知新,好象是比较有效之途经。


    足下从事书法已久,所知自多,在下匆匆数语,于狂草创作又少经验,胡说几句,聊供参考,亦以塞责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2#
发表于 2012-7-29 00:28:27 |只看该作者

米:


       1, 我对米字曾下过不少功夫。白谦慎70年代投到金元章先生门下,80年代与我相识,我在60年代已与金先生交往,70年代初去安徽插队便少去拜见了。白向金先生提及我,金先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写米字的。


   
初写米字,我还不满20岁。那时写米的人不多,周慧珺是有名的一个。我写米最用功是在文革开始以后。外面打派仗,我在家逍遥,日日临帖为遣,纸墨不愁。因为当时写大字报用的白报纸供应不上,学校只能买回一捆捆毛边纸代替。毛边纸化水,又经不起折腾,所以大不受欢迎。谁知倒是临帖的好材料。同学出外刷标语,经过我家常一捆毛边纸,有时还带送一瓶墨汁,成我好事。我那时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临写三次,三种法帖每天必临,为神龙本《兰亭》、智永真书《千文》和米芾《苕溪诗×蜀素》。兰亭和米帖几乎一天一遍。大约持续三年,这三种帖临了几百甚至上千遍。我的体会是:这三家实是一家眷属。米的《蜀素》好于《苕溪诗》,更靠近王,是米学王成绩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后半字小的哪部分。米写《蜀素》是使出浑身解数,笔法笔势的变化层出不穷,是深研笔法的好材料。


    后来,我随金先生拜见来楚生先生,带去的习作就是临米和临王铎的数纸。来先生看了说:一个米芾,一个王铎,厉害得很,年轻时学了一世都摆脱不了。那时的老先生们大多不主张太早学米。我学米好几年了,又加上学米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我想避开米热,而且此时受来先生影响,转而把兴趣放到了秦汉刻石上去了。尽管我极力想摆脱米的面目,然而来先生的话不错,米的影子在我身上至今不能完全脱略干净。


    现在学米已成潮流,王铎也是年轻学书人的热点。我上网看看,发觉米芾和王铎近乎神圣,不能说他们的缺陷,有人一说,立即会引来很多人的激烈攻击。我对年轻人这种近于追星的心态给予会心一笑,好可爱!


    我已30年不临米了。前两年偶尔检出《蜀素》,重拾故技临了几段。贴出看看,以博一噱。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3#
发表于 2012-7-29 00:28:28 |只看该作者

       2, 遵嘱看了东方所发的行书、小楷和临米,网友们所评已很到位。我想说的是作书求沉着痛快,必先沉着再痛快,且痛快中不失沉着。足下笔力尚嫌弱一点,可更坚实些。作行草书难的不是流转,反而是处处留得笔住,步步为营。

       3, 米芾存世作品甚多,包括墨迹和刻帖、刻碑,面目出入很大。对于这样一位面目多变的书法大家的作品,我们不能用“驾一驭万”的眼光去看待。米字古来的总评是“沉着痛快”,尤以“痛快”为著名。但是,《蜀素》恰恰不是其最显“痛快”者,只要知道其写《蜀素》的经过就明白了。

       4, 论书法的取势:对于学习者网友的情况,我的看法与曹先生不同。我觉得足下并非缺少“险”的意识和追求,只是不知如何“险”,或者“险”得不甚得法而已。足下所引关于平正与险绝的四句话足引人思。以我私见,问题可能是足下于第一句话尚未完成得很好而急于求险所致。

      5, 险绝与平正对举,如此来理解“险”大约思过半矣。平正则稳,所谓“险”,大致是出以倚侧、倾斜、跌宕之类,不避不稳,或先出以不稳再加以补救使之得稳,以此等种种手法来求流动、动荡的效果。右军之险,含而不露;米芾求险,锋芒毕见。王铎学米,更张而扬之。目下时风,已不以古人所谓的“险”为满足而尽力把“险”推向极致,时而趋于狂怪,足下的问题可能是在平正尚未精能时不意而受时风影响去追求“险”。

      6, 建议再在平正上下点功夫,然后学写米芾《蜀素》,体味其在笔势精微中的种种变化,不要受过于张狂书风的干扰。这大致是足下引述四句话中的第一第二两句。以足下的年龄和学书经历,我看可能是大体适合的。

      7, 于足下情况了解不够,以上所说,只能聊供参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4#
发表于 2012-7-29 00:28:29 |只看该作者

       8, 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

    《蜀素》为米芾逞能之作,笔法特别丰富而到位。临写必须看得仔细,学得仔细,一一理会,一一学出。要在得笔,正侧互出,变化莫测,又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发为多变的笔势,字的形态也因之而出现种种奇变。所以,笔法-笔势-字形-行气,一以相贯而成其特有风姿气息。

       9, 觉得足下所临尚嫌粗疏。建议把主要力量用于“得笔”。笔再注意以正为主,入纸求深,辅以侧势,以求变化。不要放过其中精微细节,日渐深入。体察其连绵不绝的笔势往来与节奏,如何造成跌宕形势。

      10, 看过,图片小,笔下如何看得不甚清楚真切。看来临写大致不错,是否更注意笔势与字势的紧密结合,以及《蜀素》所特别具有的丰富多变。

      11, 学米现在已成学书年轻人群中的热点,希望在欣赏和学习米字的“爽”的同时,注意与此同时可能带来的弊病,而多所着力于笔下的扎实沉着。

      12, 现存米芾法书墨迹,以《蜀素》和《苕溪诗》用笔最为精到细腻,为学书人学习笔法的极好范本。楼主所临,把原作好多用笔细节,都匆匆滑过,遗漏忽略了。建议细看细临。

入纸再求深。临米,不要把其运笔往来的细节放过太多。学习笔法,亦以选其经意显露手段,笔法特别细腻周全的作品如《蜀素》、《苕溪诗》作为范本为好。匆匆言之,聊供参考。

       13, 看过。学米,写得不错。但米虽然惯以欹侧生姿,也是摇曳摆动以得整体平衡。不能一边倒啊!

       14, 足下如期而至。已经看过。拙见大致如前。更想强调的一点,是沉着应该比痛快优先考虑落实。喜欢米字的,喜欢学米字的,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是过来人,深知米字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其“爽”劲也更合于年轻人精力过剩活泼好动的特点带来的脾胃偏向。我到而立之年以后,学书稍多,也才逐渐明白当年老先生们逆我所好反对我少年学米的道理。当然,这个道理不必人人都接收的。我觉得,学书人到中年以后,可能对米会另有一番体会。因此,我不一般地劝人不少年学米,但建议年轻筑基时应该学《蜀素》和《苕溪诗》,重点在学习米芾精熟的用笔和取势的方法,而且一定要反反复复,努力去发现并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一一临仿到位。经过这样一番严格的技巧训练,以后会大为受用的。很自然,有得必有失,与此同时,要摆脱米的影响可能也就难了。

       15, 看过。觉得大体学得米与苏的梗概。注意笔势与字势的相发相成。笔法笔势仿得,字形大概也可更为逼近。映带牵丝,勿过刻意,要乃出乎自然。

       16, 米芾传世作品甚多,出入不小。我个人最喜欢《蜀素》和《虹县旧题》。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5#
发表于 2012-7-29 00:28:3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00 编辑

       17, 已经一一看过。首先对足下临帖的勤奋表示赞许!而且觉得已经大体得米之笔势字势。希望继续用功钻研,更上层楼。
建议——
  1).临书“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足下是否再在“精”字上下功夫。笔下有点粗疏,放过了不少精微奥妙处。

  2).米书传世甚多,写法有不小出入,望注意区别。能区别,且能表现出来,则学书进一层矣。

  3).米书以“沉着痛快”名,毕竟“沉着”在先。是否先在“沉着”上多努力,能“沉着”在加意“痛快”,如何?

       18, 网友问:写米,是不是主要主攻颜.褚两家!其它次攻.米的字形好像大部都是欧体?不知对否?.. 若从米之所从来看,褚为第一紧要者,欧似稍远矣。
       答:当然,这是仅从“学米”说。至于广泛说学书,似乎亦无不可。

       19, 吴琚作字,悉依米法。另帖的回复,我已略说相关看法,此再一说。米字惯用字势正侧互见、左右颠侧的方法来造成行气的跌宕和摇曵生姿。其左右摆动一般是有意设置或习惯成自然的,前有一二左向者,后则出以相反之右向者来补救平衡。所以习米者要注意及此,以得其行气特点。

       20, 临作看过。学米似未久。
    学米当知其所自来。米自言慕褚而学最久,当然他最心仪力追的是二王。其学王是借道于褚。米芾作品极多,面目写法不一,精粗也不一。其中,《蜀素》为壮年逞能之作,笔法最为精到而丰富,且有意趋近于王。建议先在《蜀素》多下功夫,浸淫日久,于笔法笔势渐得其神髓,而后学写其不甚经意的手札,取其风神。

      21, 看过。比一楼见好。但米芾笔下不那么简单的
《离骚经》非米芾书,为伪帖,其笔法体势与米相去甚远。足下若欲学米,从此下手近乎缘木求鱼,至少是舍近求远。足下若是喜欢此帖,实不相瞒,其书法水平也与米相去甚远。

       22, 年轻时在学米上用不少功夫,后来更向上追溯,欲完全摆脱米的影响却终不可能。而于匣中翻出旧时所用法帖,见《蜀素》,辄忍不住技痒临写几行。昨晚对牛子说:“看来我还有不了《蜀素》情呢。”想来习米既深久,不惟“米力”之强使人难以摆脱影响,而自己的不了情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因素吧?

       23, 学写褚米一类的字,要沉着痛快,而以沉着为先。如果不能兼得,那么宁可不那么痛快,也要先求沉着,而不要一味求“爽”。在笔势飞动之中,每一笔的一波三折还是要尽量不含糊,这样笔下方有可看者。学书之初,似懂非懂,兴味特浓,如入百花园,姹紫嫣红,难免目迷神移,这个试试,那个学学,见异思迁。这个过程,如果是自己有相当选择权的,大概都会发生。由于各人的禀赋不同,学殖互异,到后来会选择其一作为临写的主攻范本。这个选择定位过程,最好不要太长。也就是尽早选定范本,以为自己学书的筑基所在,相当于建立自己日后求发展的根据地。各体各派各家之间,虽说有相共之处,毕竟还是各有不同的。学书起步时若久久不能牢牢盯住一家一帖努力深入,犹如这周学英语,下周学日语,再下周学法语……到最后如熊瞎子掰棒子,一个都没着落。究竟选什么,可以请了解自己情况的行家提提建议,而主要还是自己拿主意。自己若不喜欢,学习怕也会缺乏趣味和动力的吧?好之而学之,庶几事半功倍。此言聊供参考。

       24, 建议多潜心临帖,很多问题可以从中得到解决,或能悟入。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蜀素》为米芾逞能之作,笔法特别丰富而到位。临写必须看得仔细,学得仔细,一一理会,一一学出。

       25,各段临写水平不一。大体是单个字的感觉比通篇好。注意字间行间的顾盼照应,以及前后字的字势的摆动。更要注意在临写过程中,锋尖绵绵不断地起伏运行的感觉,其中有很多细微的过节,尽量不要放过。写这件作品,米芾有意显摆其继承褚派用笔风格细腻周到的本事,所以是学习用笔技巧的上选范本。一孔之见,聊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6#
发表于 2012-7-29 00:28:3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03 编辑

董其昌:


1, 董在明,论收藏和经眼的古今书画之富,可以说相当于宋之米。董是在《蜀素》后写了题跋的人,其临《蜀素》,

条件当优于常人多多。而此时的董,当然远已不在学书的少年时代,个人书风已经形成,并且已是名流天下的大家,还是高宦巨富。

“金字招牌”已然树立,“董字”名望既大,在心理上大概也有不妨“米中见董”或“董中见米”之想,兼之有“学成规矩,老不如少”的规律,

所以此时董临,多少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意临”味道,临时取其大意,近其大势,依然有我,而不屑斤斤于点画结字之细微处了。

这是一件董米参合的作品,兼具董笔米趣,似当作如是观。至于是否“到位”,也不能以对少年进学者和制作复制品的要求来衡量了。








       2, 后人常把赵董并论,其实赵、董有不小的差别。董所不满于赵的,看来就是过于“唯美”,少了天真,少了“淡”味。他自称:“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董字后来也影响颇大,求者不绝,以至专养代笔人来应付。到清初,董字更受到帝王显宦垂青偏爱,这是后话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7#
发表于 2012-7-29 00:28: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11 编辑

颜:


       1, 请教潘先生:颜体与王体是不是一脉的?

这段时间实在越练越郁闷

总觉得颜体更有篆隶的东东

近期看翁志飞临的颜体

他整的是王字系列的,临颜体虽很高,总觉得隔了一层

忍不在请教潘先生:

颜体与王体是不是一脉的?具体区别在哪?

王字与颜字是不是两座相互对望的高峰?王体与颜体习书的早期是否适宜同临?有无冲突?


答曰:冷一鹤网友这个问题提得好。书派脉络,确实是书法史研究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是非常值得作深入研究的。拙著中有几篇也约略有所涉及,主要的大概是《<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和《颜真卿之书学渊源》。
前贤之广见博闻勤习深思者,于此也多所虑及,也时而有所论列。此就手边容易找到的介绍一二,或可有益于启发思绪。

董其昌《容台集》:

“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釵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谓‘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非虚语也。”

“颜鲁公《送刘太冲叙》,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阮元倡“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后,

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卷九《跋<宋刻十七帖>》:“细观此帖及《定武兰亭》,知山阴实兼南北派书法之全。”


       2, 遵许栋君嘱把大作看一过,楼上各位评得很好。看得出,足下取法多家,且作捏合以成新面之探索。好多年前我也有此经历,并向周慧珺提议推荐过,她也感兴趣,可能是一条不妨一试的路。在初,可能有不协调和凑泊的不足,久之可能有所成。建议笔下更干净些,使转提按之间交代得更清楚些。章法效鲁公稿书,但应注意到鲁公稿书小字夹行主要是为起稿时的添文,而适成错落之致。当然,有时因纸之余地与欲写文字多寡的问题,字形大小也可相应变化。总之,最好是其变化有一点原因,无端生变就有点为变而变而显得有意做作了。另外,行笔徐疾,使墨枯润,亦应作不露做作痕迹的变化。一瞥之下陈一孔之见,聊供参考。

       3,《颜告身》之与颜,有点仿佛《大字阴符经》之与褚。《颜告身》是否真出颜手尽管有争议,也尽管其中有些许微疵,却是大好颜字,颇显颜字之妙。鲁公遗留书迹甚多,“颜派”法书更多,我于颜书,《告身》临写最多,略有体会
大字《阴符经》虽号称是褚遂良所书,但久来已被确认非褚本人作品,而为擅褚书者所为,情况与《颜告身》相近。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紧紧抓住褚书(或颜书)的特色,并加以突出彰显,所以时而有过分的地方。这样的作品,往往为特别喜好这个流派的人所喜爱,情形近于恰恰被搔到了痒处而觉得格外的“爽”!它们确实是学习研究褚书(或颜书)的上好范本材料,而且常常由于它们特别的“爽”劲而更受青睐,而此时往往最容易无意间出偏差。所以它们一方面可以取作范本,但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也随之“过分”,因为临书一旦随之过分,一般是更加过分而表现为习气了。所以,建议学习褚书可以先以褚遂良所书的经典作品为范本,待得其本真,再扩大范围,及于其他褚派书法的作品。
传世颜《蔡明远》、《刘太冲》、《湖州帖》皆非原迹,人多以为宋人临摹本,与鲁公真迹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还不如有的刻本如《争座位帖》那么传神。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8#
发表于 2012-7-29 00:2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11 编辑


       4, 网友提问:
潘老师好,请问裹锋行笔,起笔要稍转一下笔头吗。写麻姑可以用这种笔法吗,谢谢!
答曰:运笔过程,千变万化,要在因势制宜使归中正,需要时可以略为转动。沾墨时刚刚整理过的笔,一般情况起笔只要逆入平出就行了。
    颜也有垂直下笔的。所以有人认为“逆入平出”的“逆”可以理解得宽泛一些。

       5, 看过。建议还是集中力量攻颜字真书。你对它的笔法结字都还生疏。不要急于临写行书。颜字有时也明显垂直下笔,但不要过于显露这个过程,而且垂直下笔之后要立即把笔推正,使之锋正然后运行。

       6, 学颜须注意得其圆与正。

       7, 颜字真书的勾画,一般都退后一步蓄势后再行回复挑出,其势含蓄,勾的形状短而有力。

       8, 看来,和气兄弟于颜书尚需再深入钻研,以更得其笔法体势。《争座位》稿书,鲁公笔下宣泄酣畅。颜笔下特多“篆籀气”,少以提按调锋,即使提按也多出以“暗过”。结字则应该更为宽博。而造型之不能准确,或与笔法未能靠近亦不无关系。

       9, 看过所临,大致是飘逸过多而沉稳不足,总的说来还不错吧。


       10, 对于颜,确实还很有发掘余地。真书一味粗豪,一味蠢笨,甚至臃肿,怕非真颜。颜书碑版极多,但非千碑一面,而是在一以贯之的主调之下有着丰富的变化。凡大书家皆然,故千万不能驾一御万,以先入之见主观地去简单化。说颜行草好,真书不好,只能让初学者打基础,怕也不确。当年赵冷月先生忽然觉得无可师法走投无路之时,请教来楚生先生,来先生答以“这么好的颜真卿,为什么不去学学?”此事实可供人三思。

       11, 有谓,颜字笔笔断。一笔结束,锋拎正后才能动下一笔。出锋前尤其要有把握才动。出锋要含蓄些,踢出又收得住。横画较弱。要像演唱时咬字运腔一样,一个字的字头、字中、字尾,处处力到不苟且。

       12, 学颜真书,难在力实而不蠢笨,方正而有灵气。你再细看细学。

       13, 颜字横竖转折处,多用“暗过”,不要有太明显的提按痕迹和棱角。

对于颜,确实还很有发掘余地。真书一味粗豪,一味蠢笨,甚至臃肿,怕非真颜。颜书碑版极多,但非千碑一面,而是在一以贯之的主调之下有着丰富的变化。凡大书家皆然,故千万不能驾一御万,以先入之见主观地去简单化。说颜行草好,真书不好,只能让初学者打基础,怕也不确。当年赵冷月先生忽然觉得无可师法走投无路之时,请教来楚生先生,来先生答以“这么好的颜真卿,为什么不去学学?”此事实可供人三思。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9#
发表于 2012-7-29 00:28:34 |只看该作者


       14, 颜起笔不都是斜下落笔的,你仔细看看字帖。笔一落下,要立即推上拎正(以横画为例,其余相机类推),使锋尖在点画正中,然后再运行。注意勿使锋常散。尤其当枯笔时,毫失墨汁之粘合力,更需努力使笔锋尽量避免散开,此处颇见“用锋”功力。可看倪元璐作品用枯笔处的出彩表现,可能有启发。

        15, 章法效鲁公稿书,但应注意到鲁公稿书小字夹行主要是为起稿时的添文,而适成错落之致。当然,有时因纸之余地与欲写文字多寡的问题,字形大小也可相应变化。总之,最好是其变化有一点原因,无端生变就有点为变而变而显得有意做作了。另外,行笔徐疾,使墨枯润,亦应作不露做作痕迹的变化。一瞥之下陈一孔之见,聊供参考。

       16, “从古到今没有多少人能写好颜”?恰恰相反!北宋四家,无不大受颜书影响,元鲜于枢亦然。好多大书家学颜而不以颜的面目出现。显著地带有颜的面目的,清代有何绍基、伊秉绶、钱南园、翁同龢直至谭延闿昆仲等。所以说此话的实际上是对书法史理解不够的缘故。

       17,  临写得还是不错。所见笔下尚弱,也可能与兼习董华亭有点关系。我觉得还是不要过早学董。竖画和丿往往锋偏而觉力有所不到,勾画则多未到位。颜字真书的勾画,一般都退后一步蓄势后再行回复挑出,其势含蓄,勾的形状短而有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0#
发表于 2012-7-29 00:28:3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15 编辑





       1, 集王圣教,确实比较难临,还需进一步用功。除了再一遍遍地反复临写王圣教,建议还可以参考右军书迹的其他唐人摹本,以更贴近体会其笔下风姿。

       2, 看过。临得不错,稍觉流滑。学王字贵能“遒媚”,笔下有篆籀气。

       3, 《书谱》虽说被誉为王字正脉,毕竟出唐人手,还是有出入的。可以先取《书谱》力攻以为进阶,稍后学王。

       4, 大约十年前所临。往昔临兰亭,多取神龙本,后辨析笔法之古今变化,觉其颇多参入唐人之法,或与右军不无出入。稍久沉浸于汉魏六朝书法,转觉定武本虽为刻本或反而较为相近,或别有胜处,遂取匣中藏多年之旧印宋仲温藏肥本兰亭临之。






       5, 评《十七帖》:

         据载,唐太宗大搜右军书于天下,命褚遂良鉴定校订,集装以丈二为一卷藏于内府,《十七帖》则其一也。《十七帖》人称右军“书中之龙”,唐太敕命弘文馆摹勒上石。据此,可以说《十七帖》是与《兰亭序》一起被唐太宗看重,并着力复制传播的右军法书。二者的传世物,情况亦复相近。《十七帖》虽然一般归于“单刻帖”或称“单帖”以区别于“丛帖”,其实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集帖”。历来为学书者,尤其是学写草书者所重视。
   
       《十七帖》原石早湮没茫然,原刻拓本亦无传世,后世见者皆“再传之本”,情况复杂难言究竟。要者约有据旧拓本再摹勒上石者、有临摹以上石者,临摹本可能有真出名家手者,也可能有托名名家者。而在再制作过程中又有种种变化,有虽仍出以“单帖”而内容却有多寡,也有打散又相对集中地辑入“丛帖”者。凡此种种,纷繁难理。但凡刻本墨拓,还有摹刻精粗、拓工善劣之别。这种情况有些近于古籍之“覆刻本”,但又有法帖本身的特点。它们字形基本无讹,而笔致出入较大,这是古代复制法书难以避免的问题,恰如董其昌所说《兰亭序》的诸种唐人传本那样,带上了各家习气。故人每以己之所好作甲乙,当然把几种本子对比并观可能更有趣而有益。

         以我有限所见,包括原拓和印本,笔致气息之古雅淳厚当推“上图本”为善,可能比较接近原作。这也是多数研究者的看法。其余的,有的出笔尖露些,有的字画清晰些,也常有其胜处,相互参看或有启发而易入。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7:00 , Processed in 0.0253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