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书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1#
发表于 2012-7-29 00:28: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33 编辑

石门颂



       1, 清华北大仿习《石门颂》未久,第一步要做的是力求用笔到位仿形准确。在诸多汉刻中,《石门颂》是用笔保留篆法最多的,也是笔势最为畅达的。先以中锋求点画圆实沉稳,然后再努力加重分量,再求尽势而得大开大合之韵致。

       2, 清华北大现在尚在起步之时,首要的是能笔正锋正,第一步先尽全力使点画能圆。能中锋并可以使得上劲,那么以后再求其余才不会落空。书虽小道,亦须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渐见进入。《石门颂》笔法基本守篆书之法,意在圆厚。而比之其他汉碑,其笔势最为畅达。注意不要让洇墨掩盖笔道,笔下也需“婉而通”,年纪尚轻则要沉稳而不无端扭动,非若老年或病手之手颤不能自禁也。

       3, “大小二篆生八分”,汉隶字体自篆书来,笔法亦承篆而来,以篆法为基本笔法,各碑有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发展变化。其中,《石门颂》基本为篆法,笔道圆浑紧收,而笔势甚畅,相对比较容易临写。《张迁碑》比《石门颂》在笔法上变化多些,尤其是其“笔短意长”颇难到,为汉碑中较为难写好的一种。

       4, 篆隶是该少用提按。

       5, 足下所作,笔画起讫与运行大体到位。转折处,大部另起换笔,小部使转强过。使转强过技巧可能尚不熟练而有的地方(如“四”字)弧度过大。折处接笔,“围”字外框之上横,似不必出以燕尾。

       6,  隶书以篆法为基本笔法,而多出“波”、“发”二法,笔画还是有点起伏变化。《石门颂》虽不尖锐出锋,波画的意思还要有所显露,笔也有轻重变化了。转折处另起换笔,衔接要自然,方法也多变,有叠合,有稍离,有似合似离,这样就“有看头”了。

       7, 运笔持重,但也需有一定的速度,否则难以见力度和动感。静穆也不是一潭死水。
“动”、“静”相间,易予人以笔下的节奏感。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2#
发表于 2012-7-29 00:28:47 |只看该作者

石门颂

       8, 山东那一带,多摩崖刻经和其他佛教内容的刻石,字体多有类近者。不一定出一人手,但可说出自一派书手。可能因此而王学仲先生曾提出中国书法在“碑派”、“帖派”之外还有“经派”。在这部分古刻石中,我最喜欢《石颂》,以其时间虽稍后却更古厚,有汉人遗意。所以,我觉得以汉人气度仿写为高。

       9, 初写篆隶,要注意避免以前专写楷书行草养成的落笔斜出的习惯,先做到横平竖直,笔笔断而再起。今天看到某君带来的整幅的较早《石门颂》和《石门铭》原拓,甚佳。虽然因为寒舍狭小未能全部展开细看,然已见精彩。看到《石门颂》,12楼楼主所临的那个“诵”字正好是底部最后一字,看得分明。我当即说:“原拓佳处往往在此。这诵字最后一竖不是象有的人写的那么拉长的,而是正好在这竖下面接上了石花,中间有间隙的。”

       10, 《石门颂》比较容易入手。笔道收紧,勿尖锐出锋。横平竖直,不要作无端扭动。

       11, 隶书易学而难精。最难的是得汉人气格,有人谓即“古厚之气”。还是多在汉碑上下扎实功夫为好。

       12, 临帖,字的大小一般可临得与原作相当,或略大些,容易上手得其笔法笔势和间架意趣。足下临《石门颂》已有一定根基和体会,临来不妨拓大一些,字径10公分是可以的。

       13, 笔致可更求坚紧使之圆浑。《石门颂》结字要注意收处收而放处放。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3#
发表于 2012-7-29 00:28:48 |只看该作者

石鼓文

石鼓文



      1, 《猎碣》大篆,居汉文字与书法之正脉,要者笔以圆劲,形以端庄。唐宋以还,赞颂不绝,极为崇尚。而得以书出《猎碣》闻而享大名者,其非唯吴缶庐乎?虽高人好手多多,欲别辟蹊径亦难甚。仿学石刻法书,须通笔法,否则难入。篆笔首在圆厚,缶庐之过人,正在圆厚之余复能流畅写出,故有生动活气而无描头画角之板气匠气,虽有嘲之以耸肩高低者,却终为难到之境也。而初涉者,窃以为仍以稳健、匀称、圆到为要。弘一法师如此以写《猎碣》,缶庐早年亦然。私见,聊供参考。

      2, 自缶翁写《石鼓文》享大名后,影响巨大,不仅别门难开,而且人看写《石鼓》也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先入之见,以缶翁《石鼓》的标准去作衡量。虽则《石鼓》生面别开为难,却也不无可能,于书家为一大考验。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4#
发表于 2012-7-29 00:28:49 |只看该作者

石鼓文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45 编辑

       3, 足下所临,显然也有缶翁影响。建议注意笔下防止再偏向油滑,而要扎实圆浑,以后再进而争取不刻意的“写”意。

       4, 谢谢信任,临作看过。觉得临得还是不错的。临写《石鼓》,一般容易有意无意受缶庐影响,有生面难开之叹。当年李叔同写《石鼓》忠于原刻,用功甚勤,笔下也好,据说缶庐有“将来在我之上”的预期。但李没有一直在《石鼓》上求发展,而是把包括《石鼓》在内的篆书功夫融于自己的书学修养,终于创为“弘一体”。你的临作,在字形结体上基本依照原刻,我觉得是好的。问题是用笔,笔力欠沉雄,故笔画入纸尚浅。建议不要向“铁线”、“玉箸”去靠。结字端正,用笔不是“画”而是在“写”。匆此为复,聊供参考。

       5, 此十数纸也是近日检出,后署“丙子冬”,为1996年底,至迟1997年初所临。我临石鼓文主要在大学读书时期,约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作此临时放下已久,偶尔拿起,或与当时正编《中国书法全集》的弘一法师分卷有关。《石鼓文》也是李叔同用力甚多得力亦甚多者,据说当年吴昌硕见李所临,叹为“他年君写猎碣当出我上”!

       6, 下笔要老实,《石鼓》还没有那么明显的“隶意”,不要随便在笔下出花样。用笔要笔道收紧,起好收好。先求笔画圆浑,造型准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5#
发表于 2012-7-29 00:28:50 |只看该作者

张迁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40 编辑

张迁

      1, 《张迁》为汉碑名品,所见笔法结字,庄重而出奇,又奇而不怪。学《张迁》,我的体会先需排除两个先入之见。其一,受历来“篆书圆笔,隶书方笔”成说影响,又被其起首处的某些少数字和少数笔画所迷惑,认定《张迁》用方笔——其实,我以为《张迁》还是圆笔为主流,用笔需追求圆厚;其二,一味追求“雄强”、“浑厚”而染上黑气、浊气——其实,《张迁》虽则雄健,却不失清雅,若到陈列《张迁》的泰安岱庙去看,与右侧并列的《衡方》在一起,《张迁》还显得特别秀气呢!所以,写《张迁》与写颜一样,难得的是透出清气而没有黑气、浊气。

      2, 张迁的基本笔法还是圆笔,千万不要被开始几个字的某些笔画和一些并未深究过的人的不切评断所迷惑。一通一通写下去,自会明白。

      3, 看过。临写《张迁》笔下可以再稳重含蓄一些,尤其在笔锋似出非出时不要轻佻出以“小尾巴”。体会其笔短意长。

      4, 笔宜以圆为主,而且《张迁》的特点和难到处在“笔短意长”,勿过张扬。

      5,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于摆脱单薄而趋于圆劲浑厚。私见供参考。

      6, 先能平正,再求奇变;入古稍深,始图出新。

      7, 临过《张迁碑》,再到岱庙看原刻汉石,体会就会不一样;看过原刻,再临《张迁》,感觉又会不一样。这是我自己的体验,看其他古刻石也是这样,而于《张迁》尤其深刻。所以,以前每到泰安,总不肯放过机会要去看看岱庙的《张迁》和其他刻石,回来常有更得切入一层之喜悦。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6#
发表于 2012-7-29 00:28:51 |只看该作者

张迁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40 编辑

       8, 临书,尤其是临古刻石,人各有见,体会和释读不尽一致,会相互有出入的。
拙临若能于足下聊作参考,幸甚幸甚!

       9, 要之,对原刻,仔细读仔细写,求层层深入,步步逼进其神方好

       10, 《张迁》笔圆,注意扎实、气厚,尤其难得的是其笔短意长

       11, 写《张迁》与写颜一样,难得的是透出清气而没有黑气、浊气。

       12, 看过。记得以前已经说过一些意见了吧?再看所临,除了在间架造型上尚可再作逼近的努力,主要是用笔要凝练而内敛,时时要有“紧勒丝缰”的感觉,以期“笔短意长”

       13, 关于《张迁碑》的临写,这里已经有过不少讨论,你可以参看。对于你来说,大概主要要解决用笔求圆、笔道收紧的问题。尤其起笔处一定要分外当心,处理好了再运行;而收笔处也以含蓄收敛为好。篆隶写法,基本是笔笔断而再起,不要把在写真书时养成的习惯搬过来。笔法学得,对结字结构的贴近也有很大帮助。

       14, 张迁的用笔并不一味粗实,而是细劲,君作用笔缺少点柔韧.遒劲。还要多临写,亦步亦趋,先求相像,以熟悉其笔法结字。笔求圆厚,避免尖露,尽力沉着。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7#
发表于 2012-7-29 00:28:52 |只看该作者

曹全

曹全



祝嘉先生几十年不喜《曹全》,直到老年方看出《曹全》佳处而反复临写。写《曹全》之要,大概在娟秀而不轻佻。请细究其结字之妙,并注意下笔之沉着不飘。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8#
发表于 2012-7-29 00:28:53 |只看该作者

潘师论汉墓志(三则)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44 编辑

潘师论汉墓志(三则)

          墓主身份为吏,而非刑徒。享年73岁,在当时已是长寿。拓片所见,文字通达,意思完整,书迹亦非一般刑徒砖之草草刻画,而可断定先由能书者书丹再由熟于刊刻之道者操刀而成。汉灵帝中平二年为公元185年,已在东汉晚期,所谓“桓灵之际,碑碣云起”已成风气,而埋于圹中的专备的墓志尚不普遍,其形制亦未完善,此件若为真品,当为墓志滥觞期的重要作品。

          以前有人所谓的汉墓志,其实是附丽于画像石的。似乎画像石题记与后来墓志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许阿瞿”据拓本照片看就是与画像刻在一石上的。应该看到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所以我认为提出“墓志”、“墓记”两个概念是有益的。也因此我在上一帖中特地注意用了“专备的墓志”这个说法。

         说说说远了,说到刻石制度上去,扯开了。

        既然黄山君已经说出了有的东东靠不住,我就直说了吧。《石墙村刻石》原石今存山东邹县孟庙,我看过几次。其后有曲阜孔某题刻隶书跋三行,有拓本照片印行。闻有旧拓无跋本甚精,可惜未见流传。

       书法墨迹已时常难以鉴定真伪,拓本就更难辨别了,稍不留意,或稍一走眼,就容易上当中圈套,故有“黑老虎”之称。这里所见,后两件审其字法书势,疑点甚多,尤其是那件“汉墓记”,基本可以断定为伪刻。据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伪刻托名汉刻者最多,其次为北魏。其原因,大概这两个时期刻石最盛,又最为好碑派书法者所看重,所以最能引人造假伪托,投合所喜而渔利。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9#
发表于 2012-7-29 00:28:54 |只看该作者

潘师论刻帖

潘师论刻帖


       得见清晰逼真的高保真原色墨迹印刷本,从而藐视刻帖,这是现代新技术、高科技赐予现代人的特权。古人可没有这个方便。珍贵法书墨迹秘藏内府,有幸一见的有几人?能从容把玩置几对临的更有几人?古代多少大书家就主要在今天被我们所藐视的刻帖的扶持下得以成功。所以,我们现在在得到新技术之惠的同时,要肯定刻帖曾经起过的不可抹煞的历史作用。应该指出的是,《书谱》有前后两个很优秀的刻本,而且今存《书谱》墨迹本已不全,所缺部分也只有靠刻本来补全了。

     《淳化阁帖》以后有好多刻帖都非常优秀,其传真度超出了《淳化阁帖》,而且有的墨迹已无存,全赖刻本得以让后人一睹风采,得无穷眼福,比如颜真卿《争座位帖》、黄庭坚《范滂传》、米芾《自叙》等。我已把相关内容增补进《“淳化阁帖”与帖学》一文以供上博编正式论文集之用。

       今存《书谱》墨迹本“汉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50#
发表于 2012-7-29 00:28:55 |只看该作者

近代书家——何绍基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48 编辑

何绍基

何绍基确实是清代书家中我最为钦服和喜欢的一位。

我写隶书确实也是在汉碑之外较多受何的影响。

至于其“迴腕”一法,似乎近于“独门剑法”了,一般不提倡,世人也少见用此法的。

以我所见,印象中只有苏州已故老书家 程质清先生如此当众挥过毫,

但 程先生也不是只用此法写字。我自己也试验过,

我的体验,一是确实累人,二是何的笔势字势与其“迴腕”不无联系,但又不完全是非得如此才成。我的意见,可以试试体验,不必真学“迴腕”。也可以不理不学。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7:15 , Processed in 0.01384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