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小书僮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1#
发表于 2012-7-29 00:28:16 |只看该作者

用笔 用纸 用锋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05 编辑

起笔

1 起笔有多种方法,仔细捉摸法书点画,试着学学看,能逐步体会其间区别,则于笔法在渐次悟入之中了。不管哪种起笔法,笔着纸后的主要任务或目标是要把笔锋拎正铺开,然后再运行,完成点画,再积点画成字……


2 起笔处要有把握不偏才动起来运行,收笔处要能控制住而不要掠出失控。


3 隶书笔笔断,每笔的起-行-收,都须笔到、心到、力到而不懈。


4, 兄于初学时似不宜同临这许多帖。我的体会是起笔要立得稳了,收笔时笔力应送至笔尖为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2#
发表于 2012-7-29 00:28:1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25 编辑

行笔

    1, 学书,宜先求能笔道紧收而得力,然后再铺毫,则线条比较容易结实有力。



    2, 看过。临得不错。建议笔道再收紧些,线条宁可瘦劲圆厚而勿使虚胖浮肿。争取笔实墨沉,避免轻忽,避免虚怯。



    3, 用笔不要干擦。不能以此见“老”。干擦与枯笔不完全一样。真书更不宜了。



    4, 看过。不错。笔大体能圆,但平了些,表现力不够。试试笔道再收紧些,平稳中可略有微微波澜。至于点画间架间所蕴气格,尚需历练体会。



    5, 羊欣有曰:“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你的问题可能与此有关。沉着应该在痛快之前。未能沉着,急急于痛快,往往流于飘,或称浮滑。所以我主张未能沉着,宁可暂且不求痛快。请试试笔下多多着意于沉着而先把痛快放过一边,看能奏效否。



    6, 所谓笔道收紧,我意是线条要紧实得力,避免疏松虚浮。在用笔上,近于“贵在用锋”,先求得有紧聚笔锋并中锋运行的能力。能如此,则按笔铺毫一般也能万毫齐力,处处在笔力控制之下。



    7, 谢谢信任,尊嘱看过。觉得用笔还是骨不胜肉。笔下还要更干净些,尤其是笔势往来要交代清楚,更要有笔尖直锥入纸的感觉才好。字势正侧要调整好。仔细研究米帖,当又有收获。



    8, 大作看过。线条要再紧实,点画应更凝练,结字尚需先得平正再求险绝。



    9, 看过。建议笔更正,使点画圆厚沉着。笔垂直落下,可以留有痕迹,但毋太过。



    10, 用笔要先能沉着,再求痛快;结字宜能得平正,更求险绝。



    11, 笔方是可以的,转角处易圆为方也无妨,但要防止扁薄,笔力务必要到。



    12, 问题不在线条粗细。用笔和线条可以质直,而不要近于僵直。还需多在汉碑下功夫。



    13, 笔宜正,力下注,则笔画亦圆厚入纸



    14, 不要把方笔和圆笔那么截然分开。我说过,要方中见圆圆中见方。尤其方而无圆,便见扁薄。可看看弘一法师写的北碑。









    15, 佩服潘先生的人品和造诣!

             有一问题请教一下:在书写时行笔快点线条会轻薄滑溜些,慢点(指抖笔)行笔虽线条沉着诨厚.但是不是有重复之廉,就象在原来的笔划上再写一遍地一样?还是我抖笔时一起一伏的技术没有掌握好?谢谢!


    16, 谢谢光临!

            行笔快未必就线条轻滑单薄,古来所谓“疾涩”,才是用笔的极高境界。同时我不赞成用所谓“颤笔”、“抖笔”的办法去做作线条的看似沉着浑厚。以前也有人主张把笔来来回回地一段一段地擦成一个点画,以成所谓浑厚,我也不取此法。这些,也是聊供参考的管见。


   

   17, 评一堂和气网友书:

       看和气兄弟所临,恕我直言,功夫尚大大欠缺。笔下应更中正,使点画圆浑有篆籀气。出锋笔短意长,勾、捺等处,一般还稍稍退后一点,必须把锋拎正以后蓄足了势才踢出。间架结构,字的造型,还不准确,要特别注意颜字的宽博大度之气。反反复复,眼到、心到、手到,再临它三百遍,定有进境!
    与和气兄弟虽则尚未见过面,却在网上已有颇多接触,仿佛已不陌生,故言来也就实话实说,不必客气兜圈子了。

笔下表现力和线条内涵的丰富,不是朝夕能得,需广见识,多历练,而渐得之。

曾有某家教学生行笔以不断的来回皴擦似的手法来取得“涩”的效果,怕非正途。我见来楚生先生作书,行笔不紧不慢,处处在动而又处处得住



    18, 关键在要在笔圆的基础上追求厚重。


    19, 有些笔驻处尚可再驻得再略久略深些,一以得蓄势之功,二则加强了节奏感;


    20, 潘老师好,请问裹锋行笔,起笔要稍转一下笔头吗。写麻姑可以用这种笔法吗,谢谢!

答曰:运笔过程,千变万化,要在因势制宜使归中正,需要时可以略为转动。沾墨时刚刚整理过的笔,一般情况起笔只要逆入平出就行了。



    21, 线条厚薄,不在其粗细,对此,米芾早就明说过。要在圆浑,可于篆书取笔法。清人隶书,可以参考,而且初学不宜,范本还是要取汉碑。邓石如隶书不如篆书,我个人对它不看好。



    22, 作篆隶少用提按,指的是少用通过提按动作的办法来调锋,而不是在书写过程中笔不作提按。


    23, 简复如上。足下另发一帖也是说的这个问题,不另答,且删去主题以省篇幅。



    24, 看过。笔尚圆厚,起迄注意收拾,锋勿轻出。



    25, 笔下能正侧互用,望注意“侧锋取妍”时,需依然全在掌握之中,笔虽侧使,毫却根根能着力入纸,点画方扎实不虚。



    26, 书法之要在用笔,学书之要在得笔。知笔法,须辨正侧而避免偏失。正侧可互用,而以正为主流,侧以取妍,跌宕生势。能正,则能体会细筋入骨,笔如毛锥直杀入纸。得笔,不仅点画线条质量高,而且笔势起伏字势亦能随之而生。临帖要注意笔势与字势之间相生相发的关系。



    27, 据说台静农先生于《石门颂》用力甚多,但台先生早年即去了台湾,他的作品这里很少见到。此临《石门颂》作于“辛酉”,是1981年吧,则已是台先生暮年之作,笔下抖动,可能是年迈人生理上的原因所致,也是不得已。年轻人往往好奇,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好处而去刻意仿学,养成不良习气。



    28, 人体也贱,遵循的法则基本是“用进废退”。不过若立志学书,悬腕悬肘这一关最好能在年轻时练就过关,那不过是手臂肌肉的适应而已。过此一关,一世受用。我病后体力差,不能坚持多久,写小一点的字就偷懒把肘部搁桌上了。



    29, 竟处处如此到位扎实,实在难得!后人难到,怕就在于此吧。所以,建议足下更多在用笔到位精熟的基础上,追求迅捷,练就飞动而不失沉着扎实的本领。狂草实在难成啊!我也不敢轻作此体,所说只能聊供参考。



    30, 看过。较前稍好。但,看来要笔沉,还须得心沉。足下在短期内频繁换花样,实际效果可能不大。不要用枯笔干擦,或另一个极端,用所谓“涨墨”之类的办法,来掩盖笔下不能沉着的缺陷。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临帖练笔,真正使笔力下注毛锥入纸。



    31, 能敏感地感觉到笔锋与纸面留驻与运行时相接触的不同感受,已是难得,足下更着迷于此,则愈加是学书之先天良好条件了。望珍惜,不懈努力,当有所成。



    32, 对线条把握“差劲”,对字形结构不敏感,也就是书法的两大技术层面——笔法与结字的问题。方法无他,持之以恒,用心看、写、想。吃透一家,作为“根据地”,再行扩大地盘,稳扎稳打,日积月累,书法的表现力庶几可得提高。


    33, ——中锋紧裹。古人所说“书贵瘦硬”、“细筋入骨”大概就是这意思。人称“笔下有篆籀气”,也庶几近之。所以,我以为用笔要先能中锋紧裹,然后再求铺开;先能熟练作圆笔,然后作方笔,而且方中有圆,方中见圆。



    34, 网友问:有一个问题,就是悬肘写字,有人说用腕写,比如写横,用腕是小臂不动,只动手腕,还是小臂带着写,或者腕臂配合着写同时动。说的绕口了。

写字时身体各部位的运用和配合,情况复杂,有坐姿、立姿的不同,又有字大字小的不同……还有各人习惯的不同,难以尽言。甚至有以为作一点一画都需尽周身之力者。总之,要看具体情况办。而运笔的关键部位在腕,大概是少有争议的。


    35, 评山居书
             山居君亦喜临《石门铭》,贴出二图,并就笔锋之收放与人讨论,此略陈管见聊备参考。  

       我以为作书时笔锋有时需要收紧,有时需要打开,各有胜处,而开合之际,生变化无穷。但对笔法的掌握,首先要能把笔道收紧,使之圆劲。能收紧,再打开,则笔锋打开时仍能力控每根毫毛,所谓万毫齐力,点画不会臃肿疲软。若不能紧收先求打开,打开之后往往难以紧收了,线条质量也就不容易上乘。书法线条,胡小石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就是要象钟表内的发条而不能象汤锅中的烂面条。笔法掌握得如何,是直接决定线条质量的。

   

     36,锋再正一点,使笔画虽细却有厚度。


     37,中锋应该是书法主要的基本用笔法。能正,然后“侧以取妍”。侧,也是在“中”的左右稍稍偏侧,似侧似中,似侧还中,然则为“侧”而非偏锋失控也。私见,聊供参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3#
发表于 2012-7-29 00:28:1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17 编辑

收笔

1, 网友“冷一鹤”提问二:

另:杨守敬<平碑记>评<张迁碑>--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请问先生,此处的"黄初三碑"及"折刀头"分别指什么?

    答曰:抱歉,近日感冒身子不适,只能少做事,慢慢作复。

看过所临所书,似乎在追求散淡气息和逸笔草草作风。这种追求本不错,但如果没有下过足够的下笔刻厉到位的训练,我建议还是先求用笔的到位,以后再求逸笔散淡。

杨守敬《平碑记》在《张迁碑》下言及其碑阴用笔开魏晋风气,并上溯到《西狭颂》,下推到《始平公》,而以黄初三碑为中枢,关键在“折刀头”。“折刀头”在杨守敬《平碑记》的“黄初三碑”部分又一再反复说到。“黄初三碑”指《上尊号》、《受禅表》和《孔羡碑》。言及“折刀头”,一处谓“如折刀头”,可见乃是形象比喻。以笔画形象言,惺吾老人形容为“方正板实”;以用笔之势言,则以为“如斩钉截铁”。我的体会,是指笔画起结处不使圆融含蓄,而直下以起,结笔到位略顿即收,显露方正,如折了头的刀的形状。至于《西狭颂》-《张迁碑阴》-“黄初三碑”-《始平公》,这个传授谱系不必真有其事,大致可见风气之渐开耳。《西狭颂》有些横画确实有明显的垂直而下过程。对于这个风气变化,杨惺吾认为:“然汉法一变矣,……大抵汉碑浑古遒厚,气象雍容,如入夫子庙堂,令人起敬;魏晋则峭厉严肃,戈戟森列,如入细营,令人生畏。”然则分隶自汉后即见衰息,不无由也。











2, 写碑,出锋要小心。


3, 大作看过,觉得很好。萧子云此件临自阁帖吧?小楷自需点画避让以清眉目,是否于出锋处再含蓄凝练一些,庶可更见古厚浑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4#
发表于 2012-7-29 00:28: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22 编辑

帖:

       凡学一艺,无不从亦步亦趋的仿学入手,舍此无由入门,更遑论登堂入室。仿学,第一步要学的是技巧,技巧练熟了,才能顾及其他。所以入门之初所选择的仿学对象总要是尽可能技巧娴熟、法度严谨、形式完美的成功的优秀作品,基础扎实以后才逐步扩大范围。书法以文字为创作内容依凭,要讲究点画扎实、间架匀称、布白得当,然后可求变化,从而于无象之象中营造独特气韵,透出丰富意蕴。别的艺术,比如与书法最相接近的绘画,其学习之初也必须要临摹,但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入以写生为主锻炼技艺的阶段了,临摹便退为次要。惟独书法艺术,在专业训练这一层面上,临摹不仅是入门的手段,而且是一个书家一生不可丢弃的主要进修功夫,这是很独特的。当然,所谓字外功夫,包括文化素养、人生境界等,依然是十分紧要的,而且往往在临书的取舍、增损、抑扬之间起决定作用,并从而表现为书法创作有雅俗、文野、刚柔等等区别,因此有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古训。


    书法临摹,起源甚早,大概当人们意识到文字的书刻有美丑的区别,就有人有意识地临仿书刻优美的作品了。其实,任何人发蒙开笔学认字写字,就是在老师指导下照着范本读和写,这,已属临仿了。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一文中揭示,他所编的《殷契萃编》中第1468片甲骨便是所谓练字骨,内容是甲子到癸酉的干支名称,反复刻了好些行,其中一行特别规整秀丽,气亦贯行,其余则歪斜稚弱,勉强成字,显见前者是老师刻的范本,后者是学生临作。以后的秦汉简牍书中也时而能发现类似的情况。古代尚未发明法书复制术之前,虽有名噪书坛的大家,一般人要想得到他们的片纸只字都极难,只好随机缘以老师的字作为学习的范本。书圣王羲之当世便蜚声天下,传世他写的《东方朔画像赞》后题为书与王敬仁。他又有致人一札云: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都是供作临仿范本的。但有幸得到的,大概也只局限于其子侄亲朋等少数人。王羲之自己也临书甚勤,南朝虞龢《论书表》记载刘宋内府所藏右军法书中有纸书戏学一帙十二卷。王羲之的七世孙陈隋间的智永和尚,是传承右军书法的重要人物,相传他曾集临羲之字,写成八百本《真草千文字》,分赠江南诸寺,也是供人学书临写的。唐人在纸上涂熨黄蜡,使莹彻透明而稍硬,然后蒙在法书真迹上双钩廓填,便为硬黄响搨,技艺高超,人称只下真迹一等。后来墨拓法大行,不仅金石刻辞可借以流传,而且再集刻法书为丛帖以这种方法传拓,法书便化身千万而使人较为易得了。虽难免有些走样,在当时似已属高科技产品了。法书有了复制品,遂使更多的临写者有可能向一流法书取法。在敦煌遗书中,有几件唐人临书作品,如无名氏临王羲之《龙保帖》、《瞻近帖》,蒋善进临智永《真草千文字》,都精妙绝伦。元代第一大书家赵孟頫也留有所临《瞻近帖》,却大不及唐人之形神兼备。关于书法临摹,唐以后也有了较多的理论总结。唐人孙过庭《书谱》中说: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临书在人年轻时更重要,这时容易学得进,基础也因而扎实。又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观察法书范本一定要精细入微,笔法体势,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而临写模仿一定要力求准确逼真。


       书法的悟道,古来也有从夏云奇峰、担夫舟师、江涛剑舞等等得到启发的传说,但最基本的功夫还是临仿法书,只有有了坚实基础,才能由天地事物之变幻触发灵感。从来有大成就的书家没有不在学习法书上下大功夫的,如果一意自我作古,即使跻身书家,亦终非当行本色。书法的继承和创新是互相关联的,没有对深厚传统的忠实继承,凭空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晚明由于种种条件改变,书法形式趋向特大幅面,常见丈二匹的大条幅。不少书家留下了以寻丈大纸临写王羲之书帖的作品,其中以半日临书、半日创作闻名的王觉斯所作最多。幅式和字形扩大这么多,在用笔和布白上都要在努力逼近原作的同时作相应的变通,这样的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一般意义的临摹而具有一定创作的成分了。而且,也约略同时,有意意临式的作品也出现了,八大山人留下不少这样的作品。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当人从形质入手临写法帖而妙得神采之后,便可遗貌取神,是为意临。所取之意,往往只是意临者觉得对自己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法书姿态或意蕴的某一方面,这就同绘画印象派的方法有相通之处了。意临,其发挥一己的独特理解和意想的成分已超过了忠实模仿,迁想妙得,实际上已是一种借题发挥式的创作。  

      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这不是说学书只需临写几行法帖就可以了,而是强调要专心,同时也因古时普通人确实难以得到稀世珍宝一般的法书,哪怕是精妙的古刻墨本。宋人米芾则以为“石刻不可学,”“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然而能做到的又有几人?现在不同了,照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精良,使大量在过去难能一见的法书,不仅是墨迹,而且包括同样珍贵的金石古拓善本,往昔的内府珍宝、私家秘藏,现在都可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精者或只下真迹一等,或几可乱真,其负载的信息量既大而质复精,真让人感叹眼福不浅。加上地不私宝,不断有古文物书迹出土,以及艺术珍宝的全社会共享有,供人取法的法书范围也随之大为扩展。书法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打开,为现代学书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无尽藏”。丰厚的书法艺术遗产无所保留地向我们展露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和各式各样的艺术理念及表现手法,供我们去认识和破译,并按性之所近,或艺术理想的需要尽情采摘,然后消化吸收,整合改造。精妙绝伦的经典性法书剧迹固然值得人反复玩味再四揣摩,而且有时而再温故知新的必要,即使是只有一偏之胜的作品,也能使人开阔视野,打开眼界,或可学其笔致,或可仿其体势,或可取其趣味,以资生面别开,蹊径另辟。在较好地掌握技巧以后,对书法遗产尽可能多的接触吸取,沉潜往复,熏染陶冶,书学修养自趋深厚,再以新的审美眼光和情感襟抱来探赜钩深,著潜发幽,新意有所自,奇姿有所本,代有能人,书法创新有望。于书法一道,能如此广收博取,通会熔铸,是古人所梦想不到的,而今天则成了任何人只要下功夫便能实现的事。我们享有这么好的条件,自应该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都做得比古人更好。对此,当今书家的主要问题,恐怕并不在所谓遗产包袱过于沉重,而在于继承书法遗产往往浅尝辄止,缺乏广泛涉猎和深入探究,有的甚至还缺乏对书法遗产应有的足够认识和尊重。


       临书实在是书家毕生不可弃的修炼功夫。两位前辈的身体力行让我猛然省悟了这个道理。一位是来楚生先生,他在古稀之年做了胃癌手术之后,仍然孜孜不倦地认真临写汉碑,犹如小儿日课。有一次我见他正在临被人视为入门初阶的《史晨碑》,一丝不苟,还要求临得与原碑字一样大小,努力做到基本可以叠合。另一位是朱东润先生,他从二十多岁立志学书开始,以二十年时间临篆书,以二十年时间临隶书,再以二十年时间临草书。完成这三个二十年计划之后,朱老已八十多岁了,但直到九旬高龄,教学著作之余,仍不废日日临书。两位前辈都成就过人,但都以笨人自居,真积力久学至乎没。这由于他们对书法传统的深厚内蕴及其对创新立异的重大借鉴意义知晓得比普通人更深。是啊,临书若能眼到、手到、心到,不啻与高明前贤晤对请教,耳提面命,如亲謦欬,时而有先得吾心的心灵交流之快,时而因获得新的启发而思路顿开,时而以触动创作灵感而意外欣喜,斯时也,见识大增,书艺长进,幸何如之,快何如之!



以上内容节选之潘师旧文——《临书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5#
发表于 2012-7-29 00:28:20 |只看该作者

临帖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35 编辑

       1,以11的方式临写,这是来楚生先生的主张,据我所知,白蕉先生也持同样意见。白蕉先生的具体操作我未见,而来先生临《史晨》却是我亲见的,那番话也正是那回对我说的。他还特地取出一把尺来说:可以量的。二位前辈这么主张,并身体力行,我的体会那是与《书谱》之主张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相一致的。过去的人学书还有一个双钩摹书的过程,《续书谱》认为易得位置。随着法书印本的易得,摹书的人久矣夫几乎没有了,相比之下,二位前辈作如此主张似不为过。而且他们并非大言欺人,自己也正是这么做的。
   

    来先生那回说了那意见后还说:一样大小写象了,学好了,那么不管缩小还是放大写出来都是《史晨碑》。我的体会,临得与法书一样大小或大小相仿佛,点画长短粗细,下笔轻重,以及点画间的距离和间架结构都容易掌握一些,这对学习掌握所学法书在用笔、体势、结构等方面的规律提供了方便。


    当然,完全叠合几乎不可能,我的体会。两位老先生之所以提出这样近乎苛刻的要求,其意大概还是高悬鹄的,不仅鼓励别人也以此自励临帖学书要舍得下大功夫,细功夫,入帖要深。所谓虽不能到,而要努力去接近。


    我遇到的前辈中有以此相教诲的,我相信了,努力去做,至今依然。我遵照沈尹老的原则,论书说话以不自欺不欺人为准。有些体会,说出来供人参考,相信的不妨试试,将信将疑的可以听听聊备一说,不相信的可以置之不理自己走自己的路。即使对学生我也是这个态度,决不强求别人。

       来楚生先生说过,写隶书只要得法,有两年时间就可以满不错了。我想大概一是笔法相对简单,二是结构平正的缘故。当然简单不是单调,平正不是死板。由于这些特点,隶书基本上是入门容易深造难。来先生说的得法就未必人人容易到的。此所以当今写隶书的人多而高手少。

      2, 读过所贴图,临得甚好,而且大体觉得后来居上,有的可说极好。我临汉碑略有经验,试说管见以供参考。


      3, 临帖,书谱说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除借临帖作自我发挥的意临外,一般要努力做到笔法到位,造型准确。


      4, 我的意见,按汉字发展序列,作书一般宜以上贯下,可得质直高古气象。反之,以下参上,容易显得浮薄轻佻,非高手不易办到,赵之谦试过,好像不很成功。而取前一法得成功者甚多,伊墨卿为突出例子。前人的经验教训大可参考。


      5, 隶书自篆书来,有大小二篆出八分之说。隶书笔法主要承袭篆书笔法而有时多了二法。承前启后,故为贯通古今之关键。此又与前一说有联系。


      6, 汉碑主要为隶书,也有少量篆书,包括隶书汉碑的碑额,书史有汉篆之称。这牵涉到汉碑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在此或许无关宏旨,但应该明白。
   

      7, 汉简帛书与汉碑有联系,因为出同时人手。但又有区别,相当于碑之于帖,或者行押书铭石书之别。



      8, 自运失了依傍,最多踩着前人依稀的脚印走,步履有点歪斜或势所难免。若自运不减甚或胜于临帖,则此人已卓然成家矣,或与前贤齐,或胜于前贤矣。此时此人临帖,乃“六经注我”,借题发挥也。我与不少师友都有相似体验,都说离了法帖常常简直觉得不知如何下笔了。我确实是越写越不敢写啊!所以,这大概近乎是一个通例吧?临帖一事,各人看法可能不同。以前有能入能出之说,也有人以为入易出难,我看入得深而能出者当大有可观。自然,也有入而不能出者,专学一家人谓书奴,不然 也是食古不化,此等学书人不少。孙过庭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来楚生先生到晚年依旧临帖力求其相象,白蕉先生以为临帖要临到可与帖字重叠才好。前辈经验,值得重视。当然路决不止一条,成功经验也未必就是唯一可行通道。我的意见,学书人起码要有一个临到形神兼备的过程作为童子功,有过这个过程以后发展空间可能大一些。年轻时要力求笔法到位,造型准确。如果一开始就心存绕过去的侥幸心,不肯下苦功,除了极少数天性解书的天才,大部分人更可能希望渺茫。
   

       9, 开始阶段,至少三五年,千万不要“绕”!不然,苦功从何下?没有字内功,字外功能起的作用有限。



      10, 记得马叙伦《石屋余渖》中记载,于右任比沈尹默为梨园之科班,而自比客串。大约写字有是否书家当行本色之别。沈之科班,意为临帖功深;于自比客串,有自谦临帖功夫不及沈之意。事实也大体如此。非书家,或非书家当行本色者,当属我上面所说临帖平平或连平平都说不上者,自不会发生自运不如临帖的问题。唯画家当作区分,有基本画画而少写字者,也有书画并重者。后者完全具有书家之当行本色,远者如宋之苏米,近者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来楚生等。



      11, 怕是古今皆然。书法的成功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即使有可观成就也只是一时名家,少数人能成为一时大家,而历代大家则代只数人耳。除非他临习功夫平平,自运能胜于临帖的,一般说应该能与历代大家雁行抗行了,岂不也进入历代大家排行榜了麽?书法史上能书者无数而开宗立派的大家不多,北宋四家,也只苏、黄、米三家开大宗,南宋好手甚多,竟无开大宗者。故窃以为君所言者未必是现在才有的或少数人的现象,而可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也未必就是当今书法衰落之征象也。



      12, 不要做蠢事。绕过去,绕过的是一座蕴藏几乎无穷的宝山。不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只想自己尽力踮起脚尖来,能看得更远麽?王铎半日临书半日自运,是为了什么?我以为学书人应该对博大精深的书法遗产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尚未学得多深,已经无端地害怕受束缚,已经嫌自运不如临帖,那是浮躁心态的表露,过于急功近利了。古来书法大家,谁不从规模前贤入手?一部书法史,还不是大家辈出不断出新代有新貌?
   

      13,  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学程,应说不同的话。同样一句话,对张三是补剂,对李四可能却是毒药。基础扎实了,可以遍临百家,兼参己意,镕铸新面目。基础未稳,还是老老实实进门去学,而不要绕门。打拳没有站桩功,到老一场空,花拳绣腿只能骗骗外行人。那是自欺欺人,欺人也只能欺外行,到了发觉欺人已经不行而向来只是自欺时,悔之晚矣!现在绝大部分学书人的问题决不是绕过去,而是以下地狱的决心进门去积学储宝,以图将来有成。


     14, 我前不久在上博讲完讲座下来,不少人围过来要求签名提问。内中有一位老先生约70上下了,持自书二纸要我提提意见。我一看是抄的两首诗,字不足观,谈不上书法,笔致已老,显见自运有年,问题出在欠缺临帖功夫。我说:多临临帖吧。人群散去,旁边一位与我相交四十余年的学书老友过来说:这位老先生你叫他临帖恐怕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对他说写得满好,让他高兴一阵吧。我想也是,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年轻时没能下真功夫,到老,秉烛夜游又能游多远呢?
   

      15,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功。
    任何事有两面,都可能会有负面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
      

      16, 主要倡导什么,得审时度势。中医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重要原则之一。目下大多数人基础不够坚实,该倡导什么呢?


      

      17, 潘师答佩剑书生网友问:

要把碑帖上的字拓大了放手写,没有对此碑帖书法的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那是难事。当年来楚生先生就此对我说过,他主张先以11的方式临写,等充分掌握了,缩小、放大都可以随心所欲。这个意见供你参考。或者你可以先得写比帖上略大一些,逐步掌握,逐步放大。
   

      18, 虞世南自智永而得右军嫡传,留下的真书皆在寸内,拓大要作变通,难度甚高。你若想作大字,可选学间架宽博、点画浑厚的来学,比如颜鲁公。



      19, 我之所以以发临作为主,一是反应我自己学书的主要方法和经过,作了自我的真实展示;二是我认为这是绝大多数人学书最为可行的切实途径。
   

      20 临本应该是法书原作,再高明的临本也只能作参考。当然,有的大名家(真能称得上历代名家的)的临作,实际上已经有了他独到的释读和发挥,本身已经成了法书,那应另当别论。
   

      21, 拓本漫漶者,初学可以暂不选用,也不宜选用。可选清晰完整的用心仿写,遇模糊不清或残缺的字,尽可跳过。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6#
发表于 2012-7-29 00:28:21 |只看该作者

临帖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44 编辑



      22, 显亮(不知叫错没有)君大概还年轻吧?如若其然,正是调整方略以图大进的良好时机。
    可能足下主攻的是画,然而书画同源相辅相成已为共识。足下于用笔已积累相当经验,作书似乎已颇思出以意趣。缺陷在于于书法筑基未深,此时若匆忙以画理入书,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既气畅笔顺又奇趣叠起。建议回头在基础上扎深,认真临古,或汉魏,或晋唐,一头扎下去三五年,应该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拙见聊供参考。



      23, 答檀香网友问:

回答你的问题有点难度。不知你的具体情况。可能是一位年轻学生吧?

有位前辈说过,写字二字已经把秘诀透露了,字是要才会好的。


     24, 你喜欢王羲之的字,因为漂亮。但他所留下的字,似乎没有适合初学入手的。除非你要学的是小楷。
    我建议你可以到大型书店去,看看有否自己喜欢的汉碑或唐碑,不妨选一种买来照着样子学着写。开始学不像,坚持下去,天天写一些,慢慢会写像的,也就逐渐深入了。


     25, 头绪繁多,一言难尽。你可以找点指导书法入门的书看看。我现在对出版情况不熟悉,所以具体书名说不上。你到书店去看看找找吧。
    只能这样答复你,不知有帮助否?



     26, 临帖可把字临写得与原帖的字相仿佛,一般略略大一些,这样容易。以后可放临、缩临。

   

     27, 看过。诚如所言,问题在“临帖不得法”。大概还是以细心埋头扎扎实实临帖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注意学习法书所见的点画、结字,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联系,直至全局谋篇。字形大小,笔画轻重,是可以而且需要有参差变化的,但不能来之无由,为变化而变化啊。



      28, 古刻石的数量、时间跨度以及种类和情况相差很大,漫漶不清的也很多,这是实情。学写古刻石拓本,不知笔法往往无从下手。所以要有相应对策和办法。我意是否这样:
    1).先选择字口比较清晰,少所损坏的刻石来学;
    2).选学一种刻石,可以先选其中清晰的字临写,模糊不清的暂且放下,以后再说;
    3).如果觉得实在难以下手起步,可以如足下所说先学学近现代的名家临作。但名家所临,情况也出入颇大,最好不要取学个人特点强烈而与原作差距过大的,而要尽量贴近原作。这个情况一般也多少存在,比如有老师教的话,老师常常会作示范,这个示范就影响了学者。不过,一待入门,就要直接在原作上下实在功夫了。



      29, 点评网友临作:

有曰:“夏练三伏”。暑期大用功,表扬!

以你的情况,现在还不到“遍临百家”之时,我意先集中力量专攻一家以为立脚之地,以后慢慢扩张图发展。

起码吃透一家,筑基既稳,再行旁涉,此之谓稳扎稳打。



      30, 看过。笔下较前有进步。注意避免无谓的抖动、扭动和起落,扎扎实实,平平稳稳写去。  国联君久不见了,记得当初是写《石门颂》的吧?其与《张迁》,用笔有放收之别。



      31, 看过。临帖自是好于自运。毕竟有点手生。非熟后之返生。还需得暇多以临池为遣,以尔聪颖,日久会有进境。抄书自运,还在“集古字”阶段,时而夹生也在所难免。不宜或力所不能映带出牵丝的地方,宁可以意连而笔断处理之。

           足下29岁,正当努力于笔法到位造型准确,以使真力弥漫之时。如所见者,应是以后的追求。窃以为不要把中老年时期做的事过于提前做了。年轻人还是不要去学“衰派老生”。京剧名净裘盛戎先生对学生说:不要学我现在的唱法,包括“气口”的安排“偷气”,而要学我壮年气盛时的唱法。此事可资借鉴,聊供参考。


      32, 临帖要更细心。笔下太简单,漏了不少东西。



      33, 年轻时站过桩,脚下有根,一生步履稳健,散步也自在潇洒。



      34, 学书是一生的事,年轻时还是下功夫好好“学成规矩”,以后会受用无穷。不然会如“打拳不站桩,到老徒空忙”。



      35, 看过。学书已有一定基础,但尚欠扎实深厚;书法已有一定创作能力,但还薄弱。有想法,但能力还跟不上。不知足下有没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或遗憾?如果有,那么对自己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果自我感觉良好,恐怕反而有碍进步和发展。
    我建议——
    1).
加强笔下的表现力。认真临古可能是比较可靠的途径,不一定立杆见影,要耐得住寂寞,去发现和捉摸体会前贤笔下的丰富变化。

    2). 书法以用笔为要,结字亦须用功。笔法和造型都要力求准确到位。
    3). 行草书难的不是流动,而是处处留得住。
    4). 看得出足下很想变出些新花样来,不过要注意不能无缘无故地挪位编排。此幅每行长短不一,但文句可读,却随意换行以造成或说迁就画面的空间布白,窃以为是没理由而不可取的。
    匆匆且说这些。一己私见,聊供参考!



      36, 学书用功,贵在坚持,长年累月,年复一年,天天做功课,不叫一日虚度。每天临写不必过多,但质量要高,“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每一笔每一字要眼到、手到、心到,做到笔法到位,造型准确。写写,看看,比比,再临写,这样可能比较有效。操之过急,心不能到,一天写好多好多,常常只是在有错误的状态下不断重复操作,结果是强化了自己原有的错误,反为坏事。一口吃不成胖子,三天建不成罗马,此事急不得。前说问题尚未解决,继续捉摸历练。字的间架结构,要发挥你能绘画的造型能力优势去弄准确。

           初写,不宜多说,要紧的是多临写,自己去捉摸、熟悉。继续!



            水再滴,石定穿!



      37, 错愕网友问:潘老师,您在给檀香的帖子里提到汉唐碑刻,为什么不直接推荐汉简和写经呢?墨迹不是更容易体会笔锋的出入之迹吗?更能看到毛笔的使转变化吗?我一直迷惑于在现代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看到大量墨迹的时候,为什么还要选择碑帖?记得启功先生也说,与其去学黑纸的剪影,不如转从兄弟想见其笑貌音容,先生可否解答我的疑惑?


        问者初学,我得指说一条自己觉得有把握的路。



       入手之初,还是选法度比较完备的法书作范本来学。汉唐名碑,经过汰选多有适宜初学者。汉简与写经,虽不无可供初学作范本者,但一则以小字居多,二则庞杂参差难以枚举,如何对初学者说?


对初学者、有基础者、有一定成就者等等不同的人而言,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路,毕竟也是不同的。



       我所知有限。但所本者一如沈尹默先生的自白——“不欺人,不自欺”,以及孔夫子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高深,更不强不知以为知而胡说。



       如何学刻石与如何初入手是两个问题。我看不要牵扯在一起谈。



       错愕:我赞同!双手支持!我也理解学碑与学墨迹的区别,我仅是对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观点未必适合学碑者一句,提出反问。历代名碑毕竟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能被各朝人所学,自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很总觉得总要从那黑白中体会笔意是初学时中最应该注意的,并且有条件应当在学碑时时刻参考墨迹。比如学欧阳询就要看欧书三帖,学褚遂良,就要看倪宽阴符经。学柳公权就要看送梨帖跋。



       错愕君的意思我明白。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恐怕很难由他们自己来实际操作。在他们的分辨力还很低的情况下,把拓本和墨迹(大概极少为同一作品,则虽同出一人手但毕竟有出入),而且不止一种墨迹,一起突现在初学者面前,要他们自己去进行一系列如分辨、综合、体验、实行等等过程,再去找路走,到底是有点难为他们了。初学者在先对此所知甚少,或无所知,或略有所知也不尽正确,大量的还是认知力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少年,那么那个做法我觉得是有点“躐等”了。实际上,在长期以来的书法教育中,有的采取老师写范本,学生照着写,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入手学像,但老师很难个个优秀到理想的高度,则一方面使得学生入手容易却起点不高,而且以我所见学生大部从此被其不甚高明的师法所拘束,觉悟到要摆脱笼罩却又很难,所以沈尹默先生从不主张别人学他的字;有的是取名碑拓本为范本,老师作临摹示范,示范尽管因老师水平不一而不尽到位或准确,但有法书范本在,毕竟不会相去太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拓本作了一个如何转为墨迹的示范,学生临帖,往往是对着拓本,又参考老师临本来进行的。所以,有老师指导,要比完全由自己暗中摸索有利得多。能得好老师,或称“明师”,于学书者而言乃大幸事。于此,老师自己的书法水平和书学认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于“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书法研究者之取法刻石以图书法发展,是否不可逾越,还是必须突破,因为久来就有“碑学”、“帖学”的对峙,或有所侧重,看法原本就不一,各家可各函三楼谈艺录卷三答网友问持一家之说,不必,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大家不妨各行其是作各自的求索。此与初学者的问题应分开来谈,搅在一起,便成了混水。



      对初学者,应该介绍推荐能曲尽笔意的碑刻。过多刀刻痕迹,还是初学不宜的。



      事情总有两面,所谓“双刃剑”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强调一面而漠视甚至否定另一面,会把人引入歧途。继承与创新这一对矛盾范畴正由于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才有书法乃至整个文化的绵延发展。斩断历史渊源,抛弃深厚的文化积累,凭空作闭门造车,恐非可持续发展之道。现在人心浮躁,“快餐文化”泛滥,大部分学书人的实际情况是缺乏坚实根基,则应该强调什么当不言自明。辩证法有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之说;唯物主义有一切以具体条件为转移之说。作为思想方法,于考虑学书方略大有启发甚至指导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7#
发表于 2012-7-29 00:28:22 |只看该作者

临帖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44 编辑

       38, 潘先生答无心睡眠网友问
      我手头有一部前些年买的《敦煌汉简》。别的,就是各种杂志、书籍中的汉简图片。这些就是我临习汉简书的范本。图片都很小。汉简本来就小,印刷出版时图版又大多不很清晰。有一位朋友说那是有意的,为的是不让人翻拍牟利,不知确否。我临习时都是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执笔,看看写写。
   
      市上也曾有放大的汉简字帖出售,可以参考。

       39, 我的意见,汉简字小,而放大写去,需作相应变通,笔下要沉着厚重一些才好。写汉简不作如此变通,往往显得尖薄轻佻。
    略陈管见,聊备参考。

      40, 临书,我觉得就要这样一通一通地系统临写,反反复复起码临上几十上百遍。这个过程中,要临临-看看-比比-想想,再临……如此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步步上进,筑基得深,以后大为受用

      41, 看过。确有进步。只要进步,不要嫌慢。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历练。到一定的时候,进步会快一点,进进又会慢下来,甚至倒退,如此反反复复。要紧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自满,时时求进,然则总有希望再进一步。
注意不要让笔下无为地出现疙疙瘩瘩,更要注意不使成为习气。

      42, 写一张大篆找一下使转的感觉。
此法可行。即使依样葫芦,不妨多临写以体会笔之使转

      43, 学生比较驽钝,能不能请潘老师再解释一下“力下注”。谢谢!!!
        我也驽钝,没有能力把怎么学书的程序细节一一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以我自己的经验,古今种种说解,在自己没有足够的临帖书写实践时,都是似懂非懂的。只有通过长期实践,有了体验的量的积累,回头再看看以前所接受的说解,才恍然有所悟。学书恐怕不能像操作电脑那样,别人编一个程序,你只要点了“立即下载”,然后一个一个地点按“下一步”,到最后就能“完成”的。潘伯鹰先生说,写字二字已经把写字的秘诀说清了,字是要写才会好的。要紧的是写!在写的过程中去体验,捉摸。

      44, 在网上发书法图片以后,看到在图片渐见显露过程中先出现的放大局部,发觉书法图片放大实在是对作者笔下功夫的检验。一放大,笔下的虚实、正偏,以及笔法是丰富还是简单等等展露得一览无遗,无所遁形,行家一望便知。

      45, 我的看法,学书入手之初,或入门未久,还是不要兼顾为好,以免搞混杂了。待于一家之法比较熟练掌握了,再去旁及其余。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不能完全强求一致,所以我此见亦聊供参考而已。

      46, 临书四月不算长,继续!前帖已说过,可以选购称手的笔,把自己在法帖上看出的那些道道一一学着表现出来。

      47, 看过。建议不要在结字上弄太多花样。

      48, 我临帖,尤其是通临,字大一般是与原作相仿佛,往往略大一些。拓开放大来临的也有,但都是局部断片。

      49, 作字能有意思,而笔下功夫尚需历练。有如建筑构想不错,同时各部结构必须合理,所用各种建材更要精良。

      50, 有云“书贵痩硬”,不知足下所作,是以小笔所为,还是用大笔而紧裹其锋而成?若是后者,线条可愈见其圆厚;若是前者,窃以为不足取。另外,是否注意不要让墨水常常溢出笔道而不见了“笔”?

      51, 看过。觉得可能是书法专业学生在学期间一般都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设立书法专业以后,看来主持教学的也只能这么设置课程,学生也只能这么跟着学习。所以,在存在着问题的同时,大概也不无不得不如此的依据和限制。于是,教和学两个方面都只能这么办,都觉得无奈。我作为旁观者,就更其无奈了。这个意思,我以前在应邀“点评”一位与楼主一样是书法专业学生的习作时,已经说过了。似乎效果不好,那位问者看来有点不高兴。于此,我也无奈。真的无奈!

“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潘老师说的是,对每一个帖都没有深思,更不会把每一个书家的作品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去理解,去感悟,去洞察古人!!!

      52, 书法一事,似乎是最简单却又是最繁难。其要领,其实说来不过寥寥数语,即人之所谓“要诀”是也。然而真是“钻之弥深”啊!那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它不像编个程序,按此操作便能达到预定目的和效果。书法要靠不断的历练、感悟,包括技巧层面的丰富和熟练、对书法史的理解、多读书以明理以及更宽泛的人生修炼。相信能把此事解析成1234、ABCD,然后按部就班一一做去就必然能成功,恐怕不现实。能说得头头是道的,未必手下真行,值得人三思。所以,我无力说得更细,也无力时时作有针对性的“指点”。谢谢大家信任,还望诸位理解。

      53, 笔致圆实,可再加意。字势是否更平正些为好?

      54, 学书未深的人往往把结字看得过重,常听人叹说:“我要能把字的架子搭好就行了。”其实学会用笔是更为重要的。有人甚至说用笔出结构。

      55, 赵松雪有名言,为《兰亭十三跋》之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经验可资参考。

      56, 我使笔比较偏紧,为的是能沉着扎实。此临对象为骨签刻字,我看在殷契汉简之间,字形稍近汉简,而点画近于殷契。所以,笔下就更偏紧了。

      57, 我现在写字稍久,只能坐着写。除了写对联、横匾等大字必须站立。年轻人写稍大的字,能站着写,挺好。

      58, 临帖的方法,常见有主张放大来写,也不无道理。但是我后来还是接受了白蕉和来楚生二位先生的主张,尤其在接手之初,尽量临得与原作大小仿佛。道理我已经在以前的帖子里反复说过,不赘述。一道君临写为16cm,问好不好,需作具体分析。一要看学书程度,如果已经有相当基础,自无不可;二要看所临法书,若是《石门颂》、《西狭颂》、《始平公》之类自可且好,若是《十三行》似乎就为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8#
发表于 2012-7-29 00:28:23 |只看该作者

临帖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44 编辑

      

       59, 我早想就我临帖的事说说。应该说明,并非每个人都需要,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象我这样广泛临帖的。我如此广泛临帖,也在四十多岁以后才真正开始。目的当然有学习取法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以此方式深入“读帖”,借以广泛接触和体验各家笔下笔法体势的不同感觉,想从而对书法史有比较切实的体会。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研究书法史的基本功之一。经此,再读古今书论,体味可以又深入一层。至于在此过程中能否吸收或吸收什么、吸收多少养分,我更多的是任其自然,不去过于有意地紧靠。有的不能吸收,也由它去,至少我已经对它有所认识。一时未见吸收提高书艺,可能它还储藏在那儿,有朝一日也许会被激活而起作用。我自信眼光不俗,不会把恶俗的东西误吞入肚而坏了肠胃且致病。(潘师近临汉骨签刻字)此又超出书法的技巧而近于“道”了。那是没底的事啊!



        “技”与“道”,有谓“技进乎道”。书法一事,能否入门,主于前者;到何境界,还在后者。把临作与原帖多对比,自己找找问题。自己要能发现问题,更有利于进步。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从清代“碑学”兴盛,为当时的书法又开渊薮。如何利用这形态各异的大批金石文字资料来丰富书法美,至今还大有探索余地。前人已经有了不少探索成果,书写已经不是必须那么描头画角地去模仿刀刻和风化的形态效果了。我觉得线条总的说来还应出于自然,见得流畅。

       60, 看过。于书法,我也是业余的,所谓“票友”是也。
足下谓“瞎写”,我看笔性不错,认真写下去,当能有成。应该还年轻吧?此时正是筑基的时候,起步尤其要扎实,则以后可以走得更远。初窥书林,美不胜收,见异思迁,人所难免。建议按性之所近,选定一种碑帖反复临写,由浅入深,得其笔法、结字、气韵等等之大要,然后再扩大学习范围。初学所选范本,以朴实为好,接手就是花俏一路容易妨碍以后气格高古气象阔大。这是学书ABC,说来聊供参考。

       61, 是呀,得到感觉,始而稍纵即逝,只有抓到的次数多了,才能紧紧抓住,最后成为我有的技能。此熟能生巧之谓也。临书,我觉得就要这样一通一通地系统临写,反反复复起码临上几十上百遍。这个过程中,要临临-看看-比比-想想,再临……如此循环往复,层层深入,步步上进,筑基得深,以后大为受用。

       62, 我手头有一部前些年买的《敦煌汉简》。别的,就是各种杂志、书籍中的汉简图片。这些就是我临习汉简书的范本。图片都很小。汉简本来就小,印刷出版时图版又大多不很清晰。有一位朋友说那是有意的,为的是不让人翻拍牟利,不知确否。我临习时都是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执笔,看看写写。市上也曾有放大的汉简字帖出售,可以参考。我的意见,汉简字小,而放大写去,需作相应变通,笔下要沉着厚重一些才好。写汉简不作如此变通,往往显得尖薄轻佻。
      实际上,在长期以来的书法教育中,有的采取老师写范本,学生照着写,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入手学像,但老师很难个个优秀到理想的高度,则一方面使得学生入手容易却起点不高,而且以我所见学生大部从此被其不甚高明的师法所拘束,觉悟到要摆脱笼罩却又很难,所以沈尹默先生从不主张别人学他的字;有的是取名碑拓本为范本,老师作临摹示范,示范尽管因老师水平不一而不尽到位或准确,但有法书范本在,毕竟不会相去太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拓本作了一个如何转为墨迹的示范,学生临帖,往往是对着拓本,又参考老师临本来进行的。所以,有老师指导,要比完全由自己暗中摸索有利得多。能得好老师,或称“明师”,于学书者而言乃大幸事。于此,老师自己的书法水平和书学认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至于“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书法研究者之取法刻石以图书法发展,是否不可逾越,还是必须突破,因为久来就有“碑学”、“帖学”的对峙,或有所侧重,看法原本就不一,各家可各持一家之说,不必,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大家不妨各行其是作各自的求索。此与初学者的问题应分开来谈,搅在一起,便成了混水.

变形意临,非我所长。我一般不取此法作借题发挥,而是在努力追踪中任其潜移默化。能否吸收,移化多少,如何组合,我都没有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听其自然。

     63, 临书若能眼到、手到、心到,不啻与高明前贤晤对请教,耳提面命,如亲謦欬,时而有“先得吾心”的心灵交流之快,时而因获得新的启发而思路顿开,时而以触动创作灵感而意外欣喜,斯时也,见识大增,书艺长进,幸何如之,快何如之!

      64, 潘师评敦煌残纸
把古今所有的写字只分成“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两大块,那是将十分复杂的古今人写字情况过于简单化了。简单化的分类与实际不合,那是强加的,并未确切反映实际情况。如果以此主观成分极重的简单观念去硬套古今书迹,恐怕常常要削足适履的。

       65, 牛子已取拙书68纸去,将扫描后发质量较好的图片。我临阁帖主要集中在90年代初,留存到现在的可能不多了,也可能一时寻检不着。神五兄好像已经看到牛子手中我的习作,请指教。对笔法理解、掌握得多一些,则大有助于临帖。我临的不少东西就是一手拿着放大镜看很小的图片一手临写的。而对笔法的种种变化和区别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途径恐怕还是临帖。

       66, 你自己看看觉得不像,看出差距,也是进步,那就再反复练,“咬定青山不放松”,三五年必有所成。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写了十天半月就迷惑,就动摇信心,就想要人指一条捷径快路,那是浮躁和急功近利。不能稳坐冷板凳,不能耐得寂寞埋头苦练,恐怕难以与言学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9#
发表于 2012-7-29 00:28:24 |只看该作者

临帖——正书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50 编辑

正书

       1, 我近来对篆书,特别是小篆很感兴趣,想学但不知何从下手。
临习清代和近代名家作品可行吗?敬请指教。

       2, 临习篆书,可取《石鼓文》,或《泰山刻石》,或汉《袁安碑》,选其一先着手。

       3, 看过。周末秦汉篆隶字体递变之际,书字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原本时势使然,而结构、字势、笔法,出入之际趣味横生。足下有意为之,不妨多多学习借鉴古帛书,尤以马王堆出土的《纵横家书》为好。随口说说,聊供参考。

       4, 看过。临金石刻辞,可以帮助解决笔下油滑的问题。建议多在笔下的“沉着”上用意

       5, 篆书我学写过的,觉得有这个经历对学习用笔,尤其是写隶书,甚有助益。
             笔需更加正,尤其是诏版。笔正易得力。

       6, 看过。可见要取法乎上。清人毕竟浅近,容易接近,一写《石鼓》,笔下的窘迫感就来了。下笔要老实,《石鼓》还没有那么明显的“隶意”,不要随便在笔下出花样。用笔要笔道收紧,起好收好。先求笔画圆浑,造型准确。
      
       7, 临写金石文字,往往要有一番“释读”才能下手。前人的临写,是他们的“释读”,可以作参考,受启发。不妨看看吴仓硕、弘一法师的临写,尤其是后者比较忠实于原作,较少个人因素参入。同时再看看《泰山刻石》,与《石鼓》有一脉相承处。

       8, 临写金石文字,要不独注意其形,同时注意“得笔”。线条质量的提高,尚需时日锻炼。篆隶书法,笔笔断而再起,不妨明其迹象,期得“写意”而非描头画角。

       9, 问:请教潘老师,说隶书笔笔断而后起,那么隶书点画之间还有内在的承接笔势吗?临隶书是真要断开一笔一笔写,还是要具有承上启下的笔意的一笔一笔写,谢谢!
   答:篆隶写法,笔笔断而再起,我以为与“内在的笔势承接”不是一回事。除了两个笔画之间不出以勾连映带,即使在两个笔画的“折笔”处,也不像真书那样以一个提按动作来完成运笔方向的转换,而是断了以后重起一笔。最典型的是方框的右角那一折。

      10, 篆隶尤其先要横平竖直。写汉碑宜先得其凝重圆厚笔势。此见所临《乙瑛》怎么仿佛“唐隶”?气格有出入。建议选定其一而力攻之。

      11, 隶书笔笔断而再起,起处要注意作好铺毫准备,却又自自然然写去。建议仔细读读原作,再看看自己所临,对比对比,从用笔到笔画长短间架结字,找出差距,尽力逼近!

      12, 谢谢信任。看过,觉得不错。隶书平直朴实,易识别而又与平常所见字体有区别,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我的女儿学前戏临汉碑,竟十分的其意趣。我也认为学书从汉隶入,可称捷径。我的意见可以鼓励令爱继续努力,只要持之以恒,天天日课,忠实原帖,即使依样葫芦,积以时日,当有可观。匆匆以言一己私见,聊供参考。

      13, 学隶书,要把主力用于仿写汉碑。我认为隶书笔法以篆法为主要笔法,多了一个“波”一个“发”而已。比真书更趋于横平竖直。不要把真书的笔画形态和笔法掺入篆隶中去。

      14, 写隶书应该在汉碑上下足够的功夫,然后再去参考清人近人的写法,这样根基比较扎实,路子也比较正。过早过多受清人近人影响,可能会有弊端的。关于“平正”和“险绝”,前人已经说得非常透彻,此不赘述。不管用笔还是结字,平正扎实应该是主调。偶尔奇变,顿生新意,而一味弄巧,怕有歧路之虞。一己私见,聊供参考!

      15, 隶书易学而难精。最难的是得汉人气格,有人谓即“古厚之气”。还是多在汉碑上下扎实功夫为好。

      16, 看过。初学汉隶,成绩不错!能不被“方笔”的表象和旧说所囿,而出之以圆,已是不俗。有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君进步!当然,这还只是开始,希望继续努力。真正深入学习,《张迁》大可捉摸。笔下求圆厚,处处力到,笔画端点不要“顿”得过分。结字也需用心切近。这些意见,聊供参考。

      17, 第一次写隶书,能得如此,应该是由于早已关注隶书。可能止于眼看心想的关注,尚欠缺汉碑临习功夫。入手与提高,只有反复临写观摩汉碑吧。注意,篆隶笔笔断而再起,横平竖直,这是和真书的不同处。我的意见,可以参看其他相关帖子,聊供参考。

      18, 写汉碑,更多一些横平竖直为好。

      19, 写汉碑,难的是得汉人气格。

      20, 汉碑与北碑有相通处,又有不同处,两相结合,在历史上已经有过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作品,也有成功与不成功的,都可资借鉴。大字,点画起落是否更需分明。私见,聊供参考。

      21, 《九成宫》不易学,更难学好,足下学得还是不错的,虽然有的点画还不尽如人意,如“既”字的撇后段力怯,弯钩二处犹豫等等。但是这两年的功夫必定不会白化的!
挪移、夸张字的一些部件,可以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似乎是出新出奇,清人已多用此道,目下走这路的人还特别多,窃以为恐非大道正道。无疑,正以此,老辈早就告诉我,清人隶书可以参考,但不要太受影响,主力还是要放在汉碑上。

       较少以前只写楷书的人换写篆隶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横画向右上斜出的通病。这应该是以前写颜字养成平正习惯的缘故。但是,篆隶起笔与真书还是有别,希望注意。

       以后怎么办?主要看你的志趣。如果对《九成宫》情有独锺,那么它还大有琢磨余地。如果是喜欢欧字,不妨再取《虞恭公》、《化度寺》临写。这样再努力几年,可以有比较扎实的根基了,再行他顾可也。

       欧字多北碑意,垂直落笔,即所谓“横画直落笔,竖画横落笔”。关键是垂直落笔之后要立即把笔锋推正再运行。你的横画在落笔前常有一个小小的“尾巴”似的东西,要去干净。

       我在长期的大量临帖过程中,时常发现不少法书在看似互不相关、落差很大的两者之间却有着一线相通处。可能那是蕴藏得很深的内在联系吧?也可能是我个人的一种感觉,别人未必能理解,也未必能认可。

       如我在反复临写小欧《道因法师碑》后觉得与智永真书千文竟有着很深的渊源,Ylli弟来时我说及,他大惑不解。我说这通魏墓志书法时而与鹤铭仿佛,主要是其中有不少字的结字体势不避不稳,方寸之间有寻丈之势。《爨龙颜碑》结字基本上是平正的。南北朝刻石书法的异同,因为数量甚巨,品流繁富,很难一言论定。要作研究,又是非大块文章莫办,
在下现在尚无力事之。

       看来是想走二王一路,方法大致对头。上海已故书法名家白蕉先生专学二王,其真书也只写欧。足下方入壮年,尚可勇猛精进。写欧,不妨注意取其蕴藉(如《化度寺》)而避其森森。临王,注意得笔之势,以及形体的准确。唐宋名家之如孙过庭《书谱》等亦由王来,可资参考以启进阶,而当看出其间差别。若于王之所来,能有所知有所能,则知本探原而有利事功矣。

        白蕉先生于学王之外只学欧。也能成功

       22, 承奈尔兄下问,无力详解,且简答如次——

      这通魏墓志的书法很为我所喜欢,曾反复临写过。归舟所发,是我前两年身体渐见康复精神稍好时仿写的。那时,我临写完一通法书,若纸有余地,常常随意写下当时的临书感悟,写过便扔,并不在意,更未留底自存。若非归舟发出,我也不复省记了。那时临写所据本子乃如题跋所示为罗振玉所编《六朝墓志菁华》,是中国书店的缩印本,因为就在手边。缩印本难免有所失真。去岁除夕接获门下仲威君寄来所编《北魏墓志选粹》,原大精印,始见庐山真面目。但是临写石刻墨拓,情形颇复杂,不是依样葫芦那么简单。要知笔法,不然极难入。而且要有一个释读的过程,有时近乎猜谜,有时漫漶石花会引人误读,有时明知其误而别有意趣……其情难以备述。我临石刻,就常体会到猜谜般的乐趣。当然,解读得如何,与临书人的书学修养有关。我在长期的大量临帖过程中,时常发现不少法书在看似互不相关、落差很大的两者之间却有着一线相通处。可能那是蕴藏得很深的内在联系吧?也可能是我个人的一种感觉,

别人未必能理解,也未必能认可。如我在反复临写小欧《道因法师碑》后觉得与智永真书千文竟有着很深的渊源,Ylli弟来时我说及,他大惑不解。我说这通魏墓志书法时而与鹤铭仿佛,主要是其中有不少字的结字体势不避不稳,方寸之间有寻丈之势。

《爨龙颜碑》结字基本上是平正的。南北朝刻石书法的异同,因为数量甚巨,品流繁富,很难一言论定。要作研究,又是非大块文章莫办,在下现在尚无力事之。简答如上,以近日感冒不适而匆匆不恭,望恕。有的问题尚有待研究深论,俟诸他日吧。

       23, 我临石刻,就常体会到猜谜般的乐趣。当然,解读得如何,与临书人的书学修养有关。
简答如上,以近日感冒不适而匆匆不恭,望恕。有的问题尚有待研究深论,俟诸他日吧。

       24, 临汉魏碑刻,有一个解析的过程。其初,可以选比较容易释读其笔法结字的来学,待入门有所深造,再学难度较高的。这样大概较为可行。

       25, 看过。觉得写得不错,已经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了。建议笔下更多沉着凝练,尤其是小楷。作小楷能穿插生姿,是佳处,但有些点画不宜夸张过度,比如“”宜“字头上那一点就过了。匆匆言之,聊供参考。

       26, 是否笔下再多些沉着,少些轻露?尤其是这种字字独立作行楷形式的书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20#
发表于 2012-7-29 00:28:25 |只看该作者

临帖——行书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51 编辑

行书


       1, 笔下太滑。这次用的纸本身就滑,你笔再滑,就愈加滑了。不要养成笔下油滑的习气,一旦积习深了,很难改过来。


       2, 建议多临帖,注意学习法书的用笔,尤其是注意其转换之际是如何动作的。


       3, 行草书用笔,难处不在流动,而在流动中处处站得住,转换有交待,不是随便平拖直过。


       4, 我的看法,此所谓“留”,意在笔虽然在快速运行中,却随时随地能作停顿或转向,决不失控。犹如骏马疾驶而丝缰紧勒,主动权时时在手牢牢掌握。至于线条的表现,或即古人所说的“疾涩”,兼得“沉着痛快”。这是颇难到的用笔境界。训练方法,大概是要先着意力求“沉着”,待能“沉着”,方试求“痛快”。未能“沉着”,来不及去求“痛快”,笔下往往失于油滑而不能“留”。这是书法中比较难的问题,匆匆作答,聊供参考。


       5, 行书范围幅度大,从行楷到行草都可划入;历代优秀行书数量也极多,面目也多。所以这得看每人的情况而定,也要兼顾性之所近来作选择。



       6, 临写得还是不错。所见笔下尚弱,也可能与兼习董华亭有点关系。我觉得还是不要过早学董。竖画和丿往往锋偏而觉力有所不到,勾画则多未到位。颜字真书的勾画,一般都退后一步蓄势后再行回复挑出,其势含蓄,勾的形状短而有力。


       7, 看过。足下可能读帖多而临写少吧?作行草,难的不是流转,而是处处到位处处留得住。笔下亦需多多历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7:00 , Processed in 0.0196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