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25 编辑
行笔
1, 学书,宜先求能笔道紧收而得力,然后再铺毫,则线条比较容易结实有力。
2, 看过。临得不错。建议笔道再收紧些,线条宁可瘦劲圆厚而勿使虚胖浮肿。争取笔实墨沉,避免轻忽,避免虚怯。
3, 用笔不要干擦。不能以此见“老”。干擦与枯笔不完全一样。真书更不宜了。
4, 看过。不错。笔大体能圆,但平了些,表现力不够。试试笔道再收紧些,平稳中可略有微微波澜。至于点画间架间所蕴气格,尚需历练体会。
5, 羊欣有曰:“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着痛快。”你的问题可能与此有关。沉着应该在痛快之前。未能沉着,急急于痛快,往往流于飘,或称浮滑。所以我主张未能沉着,宁可暂且不求痛快。请试试笔下多多着意于沉着而先把痛快放过一边,看能奏效否。
6, 所谓“笔道收紧”,我意是线条要紧实得力,避免疏松虚浮。在用笔上,近于“贵在用锋”,先求得有紧聚笔锋并中锋运行的能力。能如此,则按笔铺毫一般也能万毫齐力,处处在笔力控制之下。
7, 谢谢信任,尊嘱看过。觉得用笔还是骨不胜肉。笔下还要更干净些,尤其是笔势往来要交代清楚,更要有笔尖直锥入纸的感觉才好。字势正侧要调整好。仔细研究米帖,当又有收获。
8, 大作看过。线条要再紧实,点画应更凝练,结字尚需先得平正再求险绝。
9, 看过。建议笔更正,使点画圆厚沉着。笔垂直落下,可以留有痕迹,但毋太过。
10, 用笔要先能沉着,再求痛快;结字宜能得平正,更求险绝。
11, 笔方是可以的,转角处易圆为方也无妨,但要防止扁薄,笔力务必要到。
12, 问题不在线条粗细。用笔和线条可以质直,而不要近于僵直。还需多在汉碑下功夫。
13, 笔宜正,力下注,则笔画亦圆厚入纸
14, 不要把方笔和圆笔那么截然分开。我说过,要方中见圆圆中见方。尤其方而无圆,便见扁薄。可看看弘一法师写的北碑。
15, 佩服潘先生的人品和造诣! 有一问题请教一下:在书写时行笔快点线条会轻薄滑溜些,慢点(指抖笔)行笔虽线条沉着诨厚.但是不是有重复之廉,就象在原来的笔划上再写一遍地一样?还是我抖笔时一起一伏的技术没有掌握好?谢谢!
16, 谢谢光临! 行笔快未必就线条轻滑单薄,古来所谓“疾涩”,才是用笔的极高境界。同时我不赞成用所谓“颤笔”、“抖笔”的办法去做作线条的看似沉着浑厚。以前也有人主张把笔来来回回地一段一段地擦成一个点画,以成所谓浑厚,我也不取此法。这些,也是聊供参考的管见。
17, 评一堂和气网友书: 看和气兄弟所临,恕我直言,功夫尚大大欠缺。笔下应更中正,使点画圆浑有篆籀气。出锋笔短意长,勾、捺等处,一般还稍稍退后一点,必须把锋拎正以后蓄足了势才踢出。间架结构,字的造型,还不准确,要特别注意颜字的宽博大度之气。反反复复,眼到、心到、手到,再临它三百遍,定有进境!
与和气兄弟虽则尚未见过面,却在网上已有颇多接触,仿佛已不陌生,故言来也就实话实说,不必客气兜圈子了。 笔下表现力和线条内涵的丰富,不是朝夕能得,需广见识,多历练,而渐得之。 曾有某家教学生行笔以不断的来回皴擦似的手法来取得“涩”的效果,怕非正途。我见来楚生先生作书,行笔不紧不慢,处处在动而又处处得住。
18, 关键在要在笔圆的基础上追求厚重。
19, 有些笔驻处尚可再驻得再略久略深些,一以得蓄势之功,二则加强了节奏感;
20, 潘老师好,请问裹锋行笔,起笔要稍转一下笔头吗。写麻姑可以用这种笔法吗,谢谢! 答曰:运笔过程,千变万化,要在因势制宜使归中正,需要时可以略为转动。沾墨时刚刚整理过的笔,一般情况起笔只要逆入平出就行了。
21, 线条厚薄,不在其粗细,对此,米芾早就明说过。要在圆浑,可于篆书取笔法。清人隶书,可以参考,而且初学不宜,范本还是要取汉碑。邓石如隶书不如篆书,我个人对它不看好。
22, 作篆隶少用提按,指的是少用通过提按动作的办法来调锋,而不是在书写过程中笔不作提按。
23, 简复如上。足下另发一帖也是说的这个问题,不另答,且删去主题以省篇幅。
24, 看过。笔尚圆厚,起迄注意收拾,锋勿轻出。
25, 笔下能正侧互用,望注意“侧锋取妍”时,需依然全在掌握之中,笔虽侧使,毫却根根能着力入纸,点画方扎实不虚。
26, 书法之要在用笔,学书之要在得笔。知笔法,须辨正侧而避免偏失。正侧可互用,而以正为主流,侧以取妍,跌宕生势。能正,则能体会细筋入骨,笔如毛锥直杀入纸。得笔,不仅点画线条质量高,而且笔势起伏字势亦能随之而生。临帖要注意笔势与字势之间相生相发的关系。
27, 据说台静农先生于《石门颂》用力甚多,但台先生早年即去了台湾,他的作品这里很少见到。此临《石门颂》作于“辛酉”,是1981年吧,则已是台先生暮年之作,笔下抖动,可能是年迈人生理上的原因所致,也是不得已。年轻人往往好奇,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好处而去刻意仿学,养成不良习气。
28, 人体也贱,遵循的法则基本是“用进废退”。不过若立志学书,悬腕悬肘这一关最好能在年轻时练就过关,那不过是手臂肌肉的适应而已。过此一关,一世受用。我病后体力差,不能坚持多久,写小一点的字就偷懒把肘部搁桌上了。
29, 竟处处如此到位扎实,实在难得!后人难到,怕就在于此吧。所以,建议足下更多在用笔到位精熟的基础上,追求迅捷,练就飞动而不失沉着扎实的本领。狂草实在难成啊!我也不敢轻作此体,所说只能聊供参考。
30, 看过。较前稍好。但,看来要笔沉,还须得心沉。足下在短期内频繁换花样,实际效果可能不大。不要用枯笔干擦,或另一个极端,用所谓“涨墨”之类的办法,来掩盖笔下不能沉着的缺陷。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临帖练笔,真正使笔力下注毛锥入纸。
31, 能敏感地感觉到笔锋与纸面留驻与运行时相接触的不同感受,已是难得,足下更着迷于此,则愈加是学书之先天良好条件了。望珍惜,不懈努力,当有所成。
32, 对线条把握“差劲”,对字形结构不敏感,也就是书法的两大技术层面——笔法与结字的问题。方法无他,持之以恒,用心看、写、想。吃透一家,作为“根据地”,再行扩大地盘,稳扎稳打,日积月累,书法的表现力庶几可得提高。
33, ——中锋紧裹。古人所说“书贵瘦硬”、“细筋入骨”大概就是这意思。人称“笔下有篆籀气”,也庶几近之。所以,我以为用笔要先能中锋紧裹,然后再求铺开;先能熟练作圆笔,然后作方笔,而且方中有圆,方中见圆。
34, 网友问:有一个问题,就是悬肘写字,有人说用腕写,比如写横,用腕是小臂不动,只动手腕,还是小臂带着写,或者腕臂配合着写同时动。说的绕口了。 写字时身体各部位的运用和配合,情况复杂,有坐姿、立姿的不同,又有字大字小的不同……还有各人习惯的不同,难以尽言。甚至有以为作一点一画都需尽周身之力者。总之,要看具体情况办。而运笔的关键部位在腕,大概是少有争议的。
35, 评山居书
山居君亦喜临《石门铭》,贴出二图,并就笔锋之收放与人讨论,此略陈管见聊备参考。 我以为作书时笔锋有时需要收紧,有时需要打开,各有胜处,而开合之际,生变化无穷。但对笔法的掌握,首先要能把笔道收紧,使之圆劲。能收紧,再打开,则笔锋打开时仍能力控每根毫毛,所谓“万毫齐力”,点画不会臃肿疲软。若不能紧收先求打开,打开之后往往难以紧收了,线条质量也就不容易上乘。书法线条,胡小石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就是要象钟表内的发条而不能象汤锅中的烂面条。笔法掌握得如何,是直接决定线条质量的。 36,锋再正一点,使笔画虽细却有厚度。
37,中锋应该是书法主要的基本用笔法。能正,然后“侧以取妍”。侧,也是在“中”的左右稍稍偏侧,似侧似中,似侧还中,然则为“侧”而非偏锋失控也。私见,聊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