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良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海派书风"和"上海面孔" [复制链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51#
发表于 2010-11-23 11:50:27 |只看该作者
潘先生的文章很好,拜读.以上文字是针对文中"入室"和"私淑"的看法.在解放后沈尹默所处的时代,

由于提倡艺术家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沈尹默也是积极响应的,行拜师礼和付拜师费(礼)这种旧仪式

在胡问遂先生之后是没有的.如果一概称为"私淑"是不妥当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历史事实.好在

沈尹默身后的几次纪念活动,还是留下了一点历史资料,先后出版了《尹默20年祭》、《沈尹默30

年祭》,这些书里有沈尹默生前好友、弟子学生的纪念文章。上文我所列的几位都是以弟子学生

的身份纪念作文的。这2本书虽未必详尽,却也可从中看出些与沈尹默的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2#
发表于 2010-11-23 15:09:08 |只看该作者
得悉褚家立先生已经去世,大为惊骇!深为哀悼!
沈先生“以内侄为子”我们是都知道的。记忆中,小浦与我同年的吧?而且也是同一年考入复旦,他在理科我在文科,我们在复旦见过面。但未毕业他就赴美深造了。记得他不搞书法的。

SSWAA先生所言“入室”、“私淑”,乃是旧时传统说法,其间区别阁下帖子已有说明。胡问遂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后不久,尚得行旧礼正式拜师“入室”,后来则移风易俗不兴这一套了,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大致相当于“革命同志”吧?所以后来沈府问字诸位(大多数我认识,有的还熟悉),就没有像胡问遂先生那样“入室”了。即使是最年幼颇得沈先生钟爱的陈梅璋,住处离沈府很近,出弄堂穿过四平路就到,因而常去的。现在不知怎么来处理这样的区别,或者是否有必要区别,都是可以研究的。而我们当年私下交流对沈先生的印象,大家认为老人家虽然年纪那么大了脑筋(思想)和说话还是很“新派”,一点都不落伍。用今天常用的说法是“与时俱进”。由此推想沈先生不会太在意“入室”与否吧?

近些年,文艺界又盛行“拜师仪式”,戏曲界尤盛。有的从学馆或艺校完成学业,已经从艺多年颇有成就了,还来补行“拜师仪式”。有人指出传统艺术的传承,旧时的“科班教育”有其独特优势云云,不知是否有关系。那么究竟怎么办好呢?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53#
发表于 2010-11-23 16:31:31 |只看该作者
是的,沈尹默应该是不会在乎这些。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关门弟子",查了下,关于沈尹默"关门弟子"的版本有几个:张充和、戴自中、费声骞、楼鉴明。张充和先生在美国,老太太淡泊名利,根本不再乎这“"关门弟子"。真这样一“关”,不是把胡问遂先生也关门外了吗?!戴自中先生和费声骞先生是同门也是好友。他也不会自称”关门”,把他下面的人都“关”掉。费声骞先生和陈梅璋也是有交情,他也反感这样的称呼,也不会把其他人“关”在门外。楼鉴明已经去世多年他“关”不“关”别人根本无意义。这样的说法,多是一些人为突出自己认识的是唯一“沈门正宗”搞出来的。现在的社会风尚真是很无耐!!

我是一向反对“名师出高徒”这样的说法的。名师未必出高徒!师父引进门修炼靠自身。这个"关门弟子"也确实不利于团结。大家还是尊重点历史事实。有些事让后世评说。

[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0-11-23 16:49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4#
发表于 2010-11-23 16:46:16 |只看该作者
“名师出高徒”……普遍现象

书法是传统艺术,怎么个“高”法?

观书史,天资看来很重要;古法失传前[晋代]学草高手普遍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55#
发表于 2010-11-23 16:58:10 |只看该作者
什么派不派的都是瞎扯蛋。
现在的书法更应该主张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
流派是在古代社会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
你上海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你上海人能感悟到的陕西人就感悟不到吗。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qtq716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版主

江湖督察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56#
发表于 2010-11-23 17:24:50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16:58 发表
什么派不派的都是瞎扯蛋。
现在的书法更应该主张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
流派是在古代社会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
你上海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你上海人能感悟到的陕西人就感悟不到吗。


从理论上说,“派”不是好东西,但是现实中总是形成“派”,很难达到“超越派别界限”的理想。
鲁迅有《文化偏至论》一文谈这个问题,“偏至”很无奈,但也很现实,学术分学科,艺术分门类,各攻一科一门,是为了深入,某地域书家,取向类似,虽为“偏至”,也可深入。
所以,目光放在“超越派性”上,也不妨让“派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
手机:15965028068。
周末带学生,地点,潍坊市高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57#
发表于 2010-11-23 19:02:2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23 18:24 发表


从理论上说,“派”不是好东西,但是现实中总是形成“派”,很难达到“超越派别界限”的理想。
鲁迅有《文化偏至论》一文谈这个问题,“偏至”很无奈,但也很现实,学术分学科,艺术分门类,各攻一科一门,是为 ...
如果说有流派存在,那也是因追求取向相近而形成的一种大风格类型,从现代信息社会来看,它一定不是简单地以地区来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在审美取向上肯定不同,没必要去树一杆大旗标榜什么地区“流派”。

[ 本帖最后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20:07 编辑 ]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qtq71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58#
发表于 2010-11-23 19:06:25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道的上海有沃兴华,胡西龙。他们的书风跟本与所谓的“海派”无关。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qtq71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9#
发表于 2010-11-23 21:10:43 |只看该作者
“沙祖康赞扬言恭达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作出贡献,并勉励他更上一层楼,创作更多的时代精品。”
………………那些变乱古法的玩意不是丢人现眼么?


呵呵呵……看来只有中国草书流可引领全球主流书风!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版主

江湖督察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60#
发表于 2010-11-23 21:19:1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19:02 发表
如果说有流派存在,那也是因追求取向相近而形成的一种大风格类型,从现代信息社会来看,它一定不是简单地以地区来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在审美取向上肯定不同,没必要去树一杆大旗标榜什么地区“流派”。


再读读一楼的文字吧。
潘先生的意思是上海书法应该海纳百川。
手机:15965028068。
周末带学生,地点,潍坊市高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6:35 , Processed in 0.02168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