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良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海派书风"和"上海面孔" [复制链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41#
发表于 2010-11-21 18:19:56 |只看该作者
如同唱歌,流行唱法,欣赏的人肯定多,美声则反之。两种唱法之高低,只有进入后才知道!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劳动模范

42#
发表于 2010-11-22 00:57:39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19 21:09 发表


陈、崔都是当代好手,但说他们俩的字比潘先生好,恐怕他们自己先要谦虚一下……
各有千秋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3#
发表于 2010-11-22 11:45:07 |只看该作者
发此旧拙文,本意在提倡多做尽量客观的历史实录,以留下真实的历史印痕供人思考研究。但愿不要把话题扯开到别处去了。

1995年的北京“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关于当代书法史我提出多做实录性的工作,少在评判性问题上白费口舌。当代人作当代史,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就书家个案研究而言,掌握可贵可信资料较多的一般是这位书家的弟子和家属,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重关系,加上似乎很难完全避免的由于审美取向和学术思路的不同多少容易有所谓“门户之见”,这将多少影响研究工作的客观性,而且不仅在价值评判上也在史实资料和叙述的取舍上。其他还有许多干扰因素,对这个工作发生着几乎不可避免的阻碍客观公正的负面影响。价值评判,或许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得比较清楚些,可能也会比较公正些。太近了,会反而模糊。所以,这事更多的还是留给历史,留给后人去做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版主

江湖督察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44#
发表于 2010-11-22 12:20:5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11-22 11:45 发表
发此旧拙文,本意在提倡多做尽量客观的历史实录,以留下真实的历史印痕供人思考研究。但愿不要把话题扯开到别处去了。

1995年的北京“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关于当代书法史我提出多做实录性的工作,少在 ...


我好像在《中国书法》或《书法》上读到过这篇文章,感觉特别好,后来还读到一篇关于书法的辩证思考,当时理解得不好,最近一个时期啃了五年小逻辑,回想这篇文章,常觉深味。

至于网友针对潘先生的作品提出的看法,是正常的,时间长了,有多少价值、是什么高度就慢慢弄清了。当前,还是记录点当代书法的事实比较重要。
手机:15965028068。
周末带学生,地点,潍坊市高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发帖品质

45#
发表于 2010-11-22 12:28:01 |只看该作者
潘师所言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谓时代局限性,身外一切如头衔、名利、乃至肉身所需,都给人以限定,红尘犹如泥淖,须精神超拔方能透过纵深看见当世的面目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6#
发表于 2010-11-22 12:30:11 |只看该作者

拜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47#
发表于 2010-11-22 12:39:03 |只看该作者
有感而发的言论,可珍视之。拜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8#
发表于 2010-11-22 16:36:21 |只看该作者
学习!!!!!!!
王继雷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民权里4-36号  邮编:121001
电话:13898387214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9#
发表于 2010-11-22 19:05:5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蔡中郎 于 2010-11-22 12:28 发表
潘师所言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谓时代局限性,身外一切如头衔、名利、乃至肉身所需,都给人以限定,红尘犹如泥淖,须精神超拔方能透过纵深看见当世的面目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

近与一位朋友聊天,言及“历史”,他慨乎言之谓“当代史也搞不清!”诚然诚然。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外,留下给后人的“历史文献”也常常是经过过滤带上色彩的。即使是被认为“历史的即时记录”的新闻报道,媒体从业人员谁不知有必须“突出什么,淡化什么,略去什么,不提什么”的明文或虽然没有明文却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潜规则呢?即使是网络时代的似乎非官方的报道,也又有哪家网站不带有自己的倾向性而真正客观呢?

前不久有几位复旦校友来看我,说起看到一些关于复旦书画研究会的材料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甚至某些重要的日期时间都不对。我听了哈哈一笑!当年筹划和筹建复旦书画研究会,共有四人。现在一位惜乎过早英年客死东瀛,一位年届耄耋已经不认识人了,剩下我是全程当事人,还有一位参与此事的学生会干部一毕业就离开了复旦。还有一位见证人叶兄现在美国,去年归国来我家正好与几位网授班学员见了面。记得明白,1995年复旦校庆90周年前补修校史而及于“社团”,主事者派专人来采访我,来人还是我熟悉的。可是,当我说到一半他就不要我说下去了,连道“够了够了”。原来那是有目的而来,“怎么说法”大体已定,只是某几个节点要“核实”一下而已。“突出什么,淡化什么,略去什么,不提什么”都有“既定方针”了。如此修史,夫复何言?我对那几位校友说:“由此可以体会到鲁迅为什么慨乎言之往往在野史中反倒可以看到历史真相了吧?”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帖品质

50#
发表于 2010-11-22 20:22:10 |只看该作者
瞒和骗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6:29 , Processed in 0.01428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