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潘良桢先生临瘗鹤铭(北图影印本)共十页 [打印本页]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3:16     标题: 潘良桢先生临瘗鹤铭(北图影印本)共十页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4:25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5:21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6:16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7:07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7:58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48:56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50:09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50:54

。。。。。。。。。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22 18:51:37

。。。。。。。。。。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2 19:04:57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2 19:07:08

比自运好
沃兴华也是如此

???
作者: 小晋斋    时间: 2003-11-23 23:53:24

更爱落款。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4 09:07:23

自运失了依傍,最多踩着前人依稀的脚印走,步履有点歪斜或势所难免。若自运不减甚或胜于临帖,则此人已卓然成家矣,或与前贤齐,或胜于前贤矣。此时此人临帖,乃“六经注我”,借题发挥也。我与不少师友都有相似体验,都说离了法帖常常简直觉得不知如何下笔了。我确实是越写越不敢写啊!所以,这大概近乎是一个通例吧?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4 09:23:21

潘兄(师)真是坦荡荡。
我怀疑这种通例(?)是否书法衰弱的一种迹象?
当然,这只是我的直感。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4 13:53:06

怕是古今皆然。书法的成功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即使有可观成就也只是一时名家,少数人能成为一时大家,而历代大家则代只数人耳。除非他临习功夫平平,自运能胜于临帖的,一般说应该能与历代大家“雁行”、“抗行”了,岂不也进入历代大家排行榜了麽?书法史上能书者无数而开宗立派的大家不多,北宋四家,也只苏、黄、米三家开大宗,南宋好手甚多,竟无开大宗者。故窃以为君所言者未必是现在才有的或少数人的现象,而可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也未必就是当今书法衰落之征象也。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4 14:12:40

我注意到书家者流这种现象颇多,
政治家流画家书。。。甚至不习书者这种情况较少,
故我怀疑这和书法史演变有关,
其中的核心可能和临摹观有关。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4 14:56:44

记得马叙伦《石屋余渖》中记载,于右任比沈尹默为梨园之科班,而自比客串。大约写字有是否书家当行本色之别。沈之科班,意为临帖功深;于自比客串,有自谦临帖功夫不及沈之意。事实也大体如此。非书家,或非书家当行本色者,当属我上面所说临帖平平或连平平都说不上者,自不会发生自运不如临帖的问题。唯画家当作区分,有基本画画而少写字者,也有书画并重者。后者完全具有书家之当行本色,远者如宋之苏米,近者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来楚生等。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4 15:21:07

我的意思是临摹无需入之太深呢?
或竟绕门而过!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4 16:04:44

临帖一事,各人看法可能不同。以前有能入能出之说,也有人以为入易出难,我看入得深而能出者当大有可观。自然,也有入而不能出者,专学一家人谓书奴,不然也是食古不化,此等学书人不少。孙过庭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来楚生先生到晚年依旧临帖力求其相象,白蕉先生以为临帖要临到可与帖字重叠才好。前辈经验,值得重视。当然路决不止一条,成功经验也未必就是唯一可行通道。我的意见,学书人起码要有一个临到形神兼备的过程作为童子功,有过这个过程以后发展空间可能大一些。年轻时要力求笔法到位,造型准确。如果一开始就心存绕过去的侥幸心,不肯下苦功,除了极少数天性解书的天才,大部分人更可能希望渺茫。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4 17:57:03

绕门并非就是不肯下苦功,
这里也许有一种新的文化的可能。
自然,如您所言,成功的可能更小。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5 08:58:39

开始阶段,至少三五年,千万不要“绕”!不然,苦功从何下?没有字内功,字外功能起的作用有限。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5 11:28:22

绕过去不是不写字。

积极的临摹如果解为从临摹中寻找自我的话,
临摹的内涵本身是很宽泛的。

自运不如临摹,
可能是入之过深,
擅于为前人解码。。。

从书法史看,
如果代以临摹(倾向于消极毕肖的话)
就有可能走入凝滞和衰败。

如果临摹是很宽泛的话,
那么不临摹(自运)也是临摹。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5 15:50:29

不要做蠢事。绕过去,绕过的是一座蕴藏几乎无穷的宝山。不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只想自己尽力踮起脚尖来,能看得更远麽?王铎半日临书半日自运,是为了什么?我以为学书人应该对博大精深的书法遗产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尚未学得多深,已经无端地害怕受束缚,已经嫌自运不如临帖,那是浮躁心态的表露,过于急功近利了。古来书法大家,谁不从规模前贤入手?一部书法史,还不是大家辈出不断出新代有新貌?

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学程,应说不同的话。同样一句话,对张三是补剂,对李四可能却是毒药。基础扎实了,可以遍临百家,兼参己意,镕铸新面目。基础未稳,还是老老实实进门去学,而不要绕门。打拳没有站桩功,到老一场空,花拳绣腿只能骗骗外行人。那是自欺欺人,欺人也只能欺外行,到了发觉欺人已经不行而向来只是自欺时,悔之晚矣!现在绝大部分学书人的问题决不是绕过去,而是以下地狱的决心进门去积学储宝,以图将来有成。
作者: 泥山村人    时间: 2003-11-25 16:51:50

潘先生讲的是真理。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5 20:49:21

呵呵
作者: bbking    时间: 2003-11-25 21:10:38

这段对话有意思..
作者: 刻舟求剑    时间: 2003-11-25 21:34:59

我是这样领会的.ZHUYI君在问话中不断套出许多潘师的书学思想,而潘师的这些言语刚好可做为他发如此之多临作的图解.我乐得静静的听潘师这精彩的远程教育
作者: bbking    时间: 2003-11-25 21:51:28

主义 的话也有些道理 :)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6 10:06:53

事情总有两面,所谓“双刃剑”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强调一面而漠视甚至否定另一面,会把人引入歧途。继承与创新这一对矛盾范畴正由于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才有书法乃至整个文化的绵延发展。斩断历史渊源,抛弃深厚的文化积累,凭空作闭门造车,恐非可持续发展之道。现在人心浮躁,“快餐文化”泛滥,大部分学书人的实际情况是缺乏坚实根基,则应该强调什么当不言自明。辩证法有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之说;唯物主义有一切以具体条件为转移之说。作为思想方法,于考虑学书方略大有启发甚至指导意义。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6 16:12:02

执一以知其二,非废之也。

临摹和不临摹(自运)只能是技术的积累(基础),并非艺术本身。
作者: 刻舟求剑    时间: 2003-11-26 16:38:29

下面引用由zhuyi2003/11/26 04:12pm 发表的内容:
执一以知其二,非废之也。
临摹和不临摹(自运)只能是技术的积累(基础),并非艺术本身。
临摹是接受艺术熏陶的过程,当然也是技术积累的过程.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之前,都有一个笔法完善的过程,抛开技术只讲什么“艺术”让我模糊
    我觉得老兄还是放下架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更合适,别整天瞎想了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6 17:12:15

我的表述不清

写字需要技术,
但远大于技术。
并且这个技术不仅仅是临摹,
不临摹(自运)也是技术。

艺术正需要想象力。
作者: 刻舟求剑    时间: 2003-11-26 17:52:29

想象力是很重要,但首先要胸有丘壑。胸有丘壑不是瞎“自运”能得来的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6 19:01:24

临摹和自运是写字技术的两端,
瞎自运是自运的一种。


作者: 东越暗淡    时间: 2003-11-26 19:12:33

ZHUYI 又在讨论这个问题了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7 10:33:12

zhuyi网友猜想还年轻吧?年轻人的执着有点可爱。要是在中老年人,可能就被看作可厌的固执了。

技术、技巧是基础,仅此尚远不是艺术。此言甚是。把点画功夫看作书法艺术的全部者并非没有人在。但是,艺术毕竟是离不开技术、技巧层面这基础的,没有基础,或者基础不深厚,艺术要高明怕也难。那些人的错并不错在他曾在技术、技巧上下了功夫,而错在误以为此即艺术之全部。所以足下提出的意见对此类人而言是良药,所不当者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以为可以干脆“绕过”。艺术之神被想象成长翅膀的天使,那只是想象。现实中的艺术家有全无基础,从不学艺,灵念一生即白日飞升而成艺术天使的麽?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能有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麽?

我前不久在上博讲完讲座下来,不少人围过来要求签名提问。内中有一位老先生约70上下了,持自书二纸要我提提意见。我一看是抄的两首诗,字不足观,谈不上书法,笔致已老,显见“自运”有年,问题出在欠缺临帖功夫。我说:“多临临帖吧。”人群散去,旁边一位与我相交四十余年的学书老友过来说:“这位老先生你叫他临帖恐怕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对他说写得满好,让他高兴一阵吧。”我想也是,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年轻时没能下真功夫,到老,秉烛夜游又能游多远呢?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功。

任何事有两面,都可能会有负面作用,但不能因噎废食。

主要倡导什么,得审时度势。中医辨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重要原则之一。目下大多数人基础不够坚实,该倡导什么呢?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7 11:19:32

先生可真是苦口婆心啊!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7 11:58:07

又读一遍。我知道潘师打这些字有多累。

如此说法,顽石点头!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7 14:22:12

如果把临摹作为书法的唯一的基础的话,
本质上这是等级制的。
也可以忽略这一问题。

如果认为书法艺术不止于技术的话,
并且还不仅仅是想象的话,
我是说它如果是在纸上的话。
它是什么?
不临摹?反临摹?超临摹?

字写于纸上,
宽泛的说都是临摹。
临摹本身内含临摹和不临摹。

我的旧贴:
[url="http://www.freehead.com/cgi-bin/LB5000XP/topic.cgi?forum=17&topic=343"]


作者: 刻舟求剑    时间: 2003-11-27 15:01:48

Z兄你如此顽固,大约也只能让我来代潘先生送客了.因为你的问题已回到开始的状态,若要答案请参考潘先生楼上给你的回帖.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7 15:55:42

这是网络呵

你们再仔细看一遍,到底谁无理,
不过这也无所谓。
作者: 刻舟求剑    时间: 2003-11-27 17:22:57

开个玩笑不必当真。若有不周之处,小弟这厢有礼了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7 18:09:26

那是,
你们维师颇敬,难得。
潘师亦认真,多谢
作者: Nehr    时间: 2003-11-27 18:54:12

在下
*兼两面听
-认为各已申明了执着点和理由;
-建议各自按既定的说去做去,若不想由探讨而修正执着点的话。

*正一本经
-“游于艺”;
-以临摹带自运;
-若自运能出息甚好;
-没出息也不怕;自有别人临摹/自运出息的,就行。

呵呵参考消息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7 19:00:06

呵呵
老n到上海怎不接见我!
作者: Nehr    时间: 2003-11-27 19:06:41

下面引用由zhuyi2003/11/27 07:00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
老n到上海怎不接见我!


就为你那“反临摹”反得我烦!


作者: zhuyi    时间: 2003-11-27 19:13:08

临摹应包括不临摹呵?!
你学术好,
帮忙认证一下?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8 10:04:05

要说明的是我门下学生甚少,“求剑”至今与我素昧平生,并无师生之谊,他的发言扯不上“维师”云云。我的学生在网上常见者,只归舟、ylli,一在浙南一在海外。守卒客气,一定要称师,我也无奈。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2-26 11:27:20

潘师无论人品、学问、书艺,都堪为我师!
潘师一再说不要抱门户之见,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对自己老师的成就,也要有客观态度,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溢美吹捧反招人厌。天下虽多以耳代目者,但毕竟还有真有眼光的高人。得随声附和者胡乱赞扬千万,不如得独具慧眼者首肯默许一二。
知道潘师的为人,知道潘师对弟子的要求,就不会有“维师”之类的误会了。
作者: 笨石头    时间: 2003-12-30 17:15:53

潘老师可否将瘗鹤铭(北图影印本)发于网上给大家看看?
如太麻烦便算了!
先谢!
作者: 黄山山中人    时间: 2004-2-15 15:21:39

反临摹必须有临摹的前提,否则拿何来反?!这样只能是空穴来风,无根之草。画界的,从有笔墨到反笔墨,从有线条到反线条……这一切只是大师之间的论战,他们站在属于自己的峰尖,一切从实践中得来。否则扛着他们的论调作为自己的信条,肤浅的自己扛的起吗?!这只能害了自己!永远没有海拔!也不会有!
作者: 南山    时间: 2004-6-4 20:30:21

看得我也手痒了
不知潘先生可否告诉
哪可以买到此书?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6-4 21:44:04

下面引用由南山2004/06/04 08:30pm 发表的内容:
看得我也手痒了
不知潘先生可否告诉
哪可以买到此书?

我用的是北图出的“国家图书馆收藏碑帖精华”中所收的本子。那套豪华本价高,我因为参与写了三二题跋,他们送了一部代替稿费。至于有否单行本,望恕我对出版动态不熟悉而无可奉告。有失雅望,对不起!
作者: 王克己    时间: 2004-6-5 12:52:47

此帖大佳,另zhuyi先生和潘先生的论辩着实精彩。

在过去,也有不肯依傍古人的,比如清人梁同书。

临帖如补,自运如泄,潘先生这个说法很好。但根据人的体质而定,是泄是补,哪个更重。另外还有的人虚火,补则益火,泄则更虚,奈何奈何?

临摹是学到别人一些笔习,所以尽量学靠近自己笔习的古人,到时候好消化,实践多了,说理论会觉得累,并且技术技巧太好,也会累了书法。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字,不是技巧不够,是嫌技巧太多。
作者: 杨红业    时间: 2004-6-5 19:54:42

[这个贴子最后由杨红业在 2004/06/05 08:11pm 第 1 次编辑]

学书最忌结壳过早,风格的形成最好在晚年。
我赞成潘师的观点,古人在书法方面毕生的努力不是我们用短时间的练习就能达到的。在很长时间内,自运其实是一种背临而非创作。当基本功能与古人书法大家接近时,再就靠各人的悟性和学养来创出一条自己的路。在用笔上似乎经过多年的磨练后,一般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但造型和章法上则很能体现个体的差异。而后者则是千变万化的,造型(姿态)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生命力的精髓所在。我的观点是用笔为造型服务,同时反过来影响造型的效果。
作者: syz001    时间: 2004-6-16 14:35:27

然则潘师可否将此本公诸网络?果如是,善莫大焉。
作者: ggss    时间: 2004-6-16 15:00:57

古代的人(唐以前)是怎么临摹的呢(我觉得临摹理论是从唐开始形成的)?在毛笔已经不是日常书写工具之后,临摹的要求是不是应该有些不同,古人是不存在创作的问题,他们天天都得创作。而现在的人就得把创作正儿八经地当成一件事来做,我想必须要增加自运时间,否则到最后只能是做作品而不是写作品了。

作者: 宾南    时间: 2004-6-19 05:21:05

我们还是把书法的学习过程看作唱歌或者练习钢琴,
这样好理解一些。。。。

如果,有人说自己不需要老师,
就是对着钢琴猛弹一阵子,
也可以成家,
那么谁也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就让他去自己弹好了。。。。

唱戏也是一个道理,
不去学习名家的唱法,
就是要坚持自己哼,
那真是谁也没有办法,
自己哼去好了。。。。

书法临帖也是一个道理,
如果有人想不临帖,
自己“自运”不已,
那谁能管得着呢?

还有把“等级制度”也搬出来了,
嘿嘿,
书法就是等级制度,
这还用问吗?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6-19 19:35:00

下面引用由syz0012004/06/16 02:35pm 发表的内容:
然则潘师可否将此本公诸网络?果如是,善莫大焉。

根据足下要求,我已将“北图饮冰室旧藏《瘗鹤铭》”发于“历代书法”版块。欢迎浏览。
作者: syz001    时间: 2004-6-21 15:54:20

潘师果然好功德!
作者: syz001    时间: 2004-6-21 15:55:10

在下已悉数收藏。感谢。
作者: syz001    时间: 2004-6-21 15:55:42

请潘师斧正。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6-21 19:53:34

观赏一过,惜不能饮!
作者: syz001    时间: 2004-6-22 09:46:13

潘师:
酒就在历代书法,不才也贴了一份,您请尝尝?
作者: zhuyi    时间: 2004-9-9 07:14:33

下面引用由Nehr2003/11/27 07:06pm 发表的内容:
就为你那“反临摹”反得我烦!

n兄诚实
作者: zhuyi    时间: 2004-9-24 22:01:09

乱弹琴
于缺乏想象力的人听来
真是不知其所弹

谭盾的音乐
足以让学究们大惊失色


作者: 泥山村人    时间: 2004-9-25 00:24:49

我碰见“反临摹”的帖子从来没有打开过,我不知道怎么反法?

作者: 泥山村人    时间: 2004-9-25 00:26:50

四十岁之前,我不会刻意追求个人面目。。。
作者: 柳爱楷书    时间: 2005-9-27 15:10:13

学生认为:整体说,还真的不错.
作者: 陈沁怡    时间: 2005-10-11 13:04:31

总觉得现存的历代法贴都来不及玩味,每临习一遍都有不同的理解,请问Z兄,这些临帖后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算得上是“自运”吗?“自运”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基本固定的个人风格,还是偶然形成某某大师的风格?怎样才能自我客观的判别“自运”的优劣?

谢Z兄答复。
作者: 墨鱼    时间: 2005-11-16 16:10:17

原帖由 zhuyi 于 2004-9-24 22:01 发表
乱弹琴
于缺乏想象力的人听来
真是不知其所弹

谭盾的音乐
足以让学究们大惊失色


谭盾没学过音乐吗?
你找个没临过帖的大师给我看看,
或者你来做这“无根派”的祖师。
“如此说法,顽石点头。”
可偏偏有草木无知!
作者: yitang1107    时间: 2005-11-18 17:36:31

看了潘老师临的瘗鹤铭,真是太好了!!
白蕉说"意到含蓄便是凝炼,"您的临帖古朴\含蓄,很受启发!谢谢!!
作者: 急死人    时间: 2005-11-19 01:52:31

临习古代碑帖 应求用笔与结体近似,至于神    古人写瘗鹤铭或许十分随意   可如今想接近  必然不可随意   所以临帖在每个人那里  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有些人或许不用临贴照样可以有成就,我觉得古代的一些非专业书法作品,其作者未必临过帖,现在不是也被认为是好东西吗,关键是人,学习方法只能居次 。
         古人的东西    特别是一些被专家认定为好东西的      在人们意识里已经形成好的印象     难以抹去    这就是为什么 总觉的老师们(潘老师     还有沃兴华老师)的临作要比自己的作品好的原因吧。
          我对书法的态度是  自娱型 ,  而非功利型,学的是知识,习的是情操  ,而不是技术。
         以上是看过各位老师的讨论后想到的,请指教
作者: 寒夜闻霜    时间: 2006-4-15 10:12:53

瘗鹤铭尤重整体章法,不可仅以单字计之,正如汉魏诗篇,句无奇响,篇无警句,而灏气舒卷,此亦包慎伯论书所云长幼相携,痛痒相关之谓也.
作者: 放下便是    时间: 2006-7-8 11:07:11

势大力沉 , 好啊!!
作者: 种瓜书屋    时间: 2006-10-7 13:19:55

在共性还没达标前,强调个性,强调自运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今细阅潘师谆谆教诲,受益至深!给潘师请安!扣!
作者: michaellee    时间: 2006-10-9 16:44:07

读过方知潘先生真知灼见。

请潘先生光临

http://mikelee.ebf.cn/

提些品评。先谢了。前请教的文章也在里面。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6-10-9 20:31:14

原帖由 michaellee 于 2006-10-9 16:44 发表
读过方知潘先生真知灼见。

请潘先生光临

http://mikelee.ebf.cn/

提些品评。先谢了。前请教的文章也在里面。

已经大致参观了,谢谢!
作者: michaellee    时间: 2006-10-10 11:20:18

感谢潘先生光顾。潘先生就是做的令人尊敬。看来潘先生电脑知识也在突飞猛进。

是否请潘先生将批评,建议等写在这里,让我受益。先谢了。
作者: 我也喜爱书法    时间: 2013-4-3 21:34:29

墨鱼 发表于 2005-11-16 16:10
谭盾没学过音乐吗?
你找个没临过帖的大师给我看看,
或者你来做这“无根派”的祖师。

潘良桢先生十年前告诫,依然历久弥新。不知“二吴”大师是否个例---------------号称从不临帖的吴丈蜀和笔墨等于零的吴冠中。
作者: 刘砚农    时间: 2013-4-12 17:26:43


作者: 蜀人    时间: 2013-8-10 00:31:15

本帖最后由 蜀人 于 2013-8-10 00:42 编辑

先生以篆隶写真,气格高古
作者: 异国庐主人    时间: 2013-8-10 00:49:38

很幸运邂逅,得益匪浅!潘先生是一位可敬的有德长者,敬佩!
作者: 榆榆斐    时间: 2013-9-12 21:44:42


作者: 石彦强    时间: 2013-9-13 15:10:48

真的不错,学习了:
作者: 书法钢琴    时间: 2013-9-14 00:35:24

好好好
作者: 棍舞九天    时间: 2013-10-23 14:04:26

精彩的对话
作者: 狼朗    时间: 2016-3-21 14:58:43

我认为,书法的创新,在宋朝黄庭坚之后已再没有出现过了。直觉。
作者: 彭城一芥蠢物    时间: 2016-3-23 19:47:27

少不及老,老不及少。妙哉
作者: 临沂大学    时间: 2017-5-25 09:27:43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