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不系归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临瘗鹤铭(北图影印本)共十页 [复制链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03-11-24 17:57:03 |只看该作者
绕门并非就是不肯下苦功,
这里也许有一种新的文化的可能。
自然,如您所言,成功的可能更小。
嗯哪亟蕊叱 罔推疑劬禊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2#
发表于 2003-11-25 08:58:39 |只看该作者
开始阶段,至少三五年,千万不要“绕”!不然,苦功从何下?没有字内功,字外功能起的作用有限。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03-11-25 11:28:22 |只看该作者
绕过去不是不写字。

积极的临摹如果解为从临摹中寻找自我的话,
临摹的内涵本身是很宽泛的。

自运不如临摹,
可能是入之过深,
擅于为前人解码。。。

从书法史看,
如果代以临摹(倾向于消极毕肖的话)
就有可能走入凝滞和衰败。

如果临摹是很宽泛的话,
那么不临摹(自运)也是临摹。

嗯哪亟蕊叱 罔推疑劬禊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4#
发表于 2003-11-25 15:50:29 |只看该作者
不要做蠢事。绕过去,绕过的是一座蕴藏几乎无穷的宝山。不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只想自己尽力踮起脚尖来,能看得更远麽?王铎半日临书半日自运,是为了什么?我以为学书人应该对博大精深的书法遗产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尚未学得多深,已经无端地害怕受束缚,已经嫌自运不如临帖,那是浮躁心态的表露,过于急功近利了。古来书法大家,谁不从规模前贤入手?一部书法史,还不是大家辈出不断出新代有新貌?

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学程,应说不同的话。同样一句话,对张三是补剂,对李四可能却是毒药。基础扎实了,可以遍临百家,兼参己意,镕铸新面目。基础未稳,还是老老实实进门去学,而不要绕门。打拳没有站桩功,到老一场空,花拳绣腿只能骗骗外行人。那是自欺欺人,欺人也只能欺外行,到了发觉欺人已经不行而向来只是自欺时,悔之晚矣!现在绝大部分学书人的问题决不是绕过去,而是以下地狱的决心进门去积学储宝,以图将来有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创作高手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25#
发表于 2003-11-25 16:51:50 |只看该作者
潘先生讲的是真理。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26#
发表于 2003-11-25 20:49:21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嗯哪亟蕊叱 罔推疑劬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7#
发表于 2003-11-25 21:10:38 |只看该作者
这段对话有意思..
正 旦 轩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03-11-25 21:34:59 |只看该作者
我是这样领会的.ZHUYI君在问话中不断套出许多潘师的书学思想,而潘师的这些言语刚好可做为他发如此之多临作的图解.我乐得静静的听潘师这精彩的远程教育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9#
发表于 2003-11-25 21:51:28 |只看该作者
主义 的话也有些道理 :)
正 旦 轩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0#
发表于 2003-11-26 10:06:53 |只看该作者
事情总有两面,所谓“双刃剑”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强调一面而漠视甚至否定另一面,会把人引入歧途。继承与创新这一对矛盾范畴正由于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才有书法乃至整个文化的绵延发展。斩断历史渊源,抛弃深厚的文化积累,凭空作闭门造车,恐非可持续发展之道。现在人心浮躁,“快餐文化”泛滥,大部分学书人的实际情况是缺乏坚实根基,则应该强调什么当不言自明。辩证法有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之说;唯物主义有一切以具体条件为转移之说。作为思想方法,于考虑学书方略大有启发甚至指导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6:19 , Processed in 0.01676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