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9-30 23:33:53
下面引用由hexianliang在 2004/09/23 08:31a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指教
下面引用由xueyugaoyuan在 2004/09/23 09:06am 发表的内容:
很有碑间哟!学习!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3 10:42am 发表的内容:
不错。慢慢历练使之自然。
北碑中有些是错别字,人称“碑别字”,注意最好“使之正”,勿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尤其是不宜再把它“行书化”。
款字宜略小些。
下面引用由hexianliang在 2004/09/23 03:0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老师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9-30 23:42:59
下面引用由书童在 2004/09/07 11:37am 发表的内容:
你好潘老师;
在学行书《兰亭》的同时,是否可以兼写一些楷书,和草书?如果学楷书,和草书学习那一家的有宜于今后的创作。在学《兰亭》前我学了两年的颜体《多宝塔》。
学兰亭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
烦劳潘老师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07 09:13pm 发表的内容:
初学书法,初窥书苑,大概谁都有一个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的过程。但大多数人会在师长的教导下,静下心定下神来。我以为,初学宜在彷徨一阵之后作决定和选择,一旦选定一种法书碑帖为范本,若无必要或特殊原因,不 ...
下面引用由书童在 2004/09/08 07:49am 发表的内容:
只有把入门的第一本字帖临写得熟而又熟,了然于心,了然于手,再行考虑学别的。而且在初,也宜选与原来所学相近者为好。
书童会铭记在心,加倍努力!
谢谢潘老师的指点!
下面引用由步雪堂堂主在 2004/09/08 06:02pm 发表的内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概也不过如此。
下面引用由恨水长东在 2004/09/16 04:30pm 发表的内容:
恍然大悟!~~~~~~`
下面引用由山居读易生在 2004/09/17 05:56pm 发表的内容:
过来者言。复习一遍:)
黄巍辉
发表于 2004-10-1 01:59:18
再请教潘老师,如何医此~散~字?知潘师身体欠佳,几次打扰,亦觉不忍,故说一题外话,若能日持养生桩1小时上下,日久渐自神清气健,此亦小子日课之一,故敢荐于先生.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10-2 21:54:41
下面引用由右军门下走狗在 2004/09/26 09:17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我临习书谱两周,有很多疑问与不足,还望多多批评。
1。是否应按原大来写,目前我是按字径7~8公分写的。
2。是否应该用硬毫写,目前我是用的方元北京书画笔--纯狼毫大楷写的。
3。是否应用宣纸写,我目前用的是毛边纸。
4。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那么取法书谱是否可行呢,在朱关田老师的隋唐书法
史中,似乎对书谱评价不高。
我先谢谢潘老师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6 10:18pm 发表的内容:
问得多,容我想想再说。今天太晚了。
下面引用由右军门下走狗在 2004/09/27 09:20am 发表的内容:
晚辈在此先叩谢潘师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8 11:20am 发表的内容:
简答如下——
1、以你现在的学程看,建议临写得比原作略大为宜,更多注意点画精到;
2、用的笔,我以为可不拘狼毫羊毫,这两种主要类型的毛笔应该都掌握其性能;
3、宣纸与毛边,性能有差别,也以都能适应为好,大概毛边价廉一些,练习不妨用毛边,如果宣纸也能写,则宣纸来也可应付自如;
4、米芾对《书谱》评价甚高,以为二王嫡传,学今草也确是好范本,不过毕竟是唐人作品,若要“取法乎上”,建议可取《十七帖》佳拓印本反复临写。
如此草草作答,不知可否?
下面引用由右军门下走狗在 2004/09/28 04:34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潘师传道授业为我解惑也。
在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向潘师全家问好。
另:潘师能否给我推荐一两个比较佳的十七帖精拓本呢?
我现有中国书店出的一本,似不合潘师精拓之要求。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10-2 21:59:27
下面引用由虚一在 2004/09/30 11:04am 发表的内容:
请批改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0/01 09:22am 发表的内容:
笔下再凝练。
下面引用由虚一在 2004/10/02 05:40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10-2 22:06:44
下面引用由广魏在 2004/09/30 08:35pm 发表的内容:
我想问一下关于封泥的用途。
还有封泥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30 09:10pm 发表的内容:
且把有关资料找来供参考——
封泥
也称“泥封”。中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也常用此法。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下面引用由广魏在 2004/10/01 10:22am 发表的内容:
受益了,多谢潘老师~~~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10-2 22:53:07
下面引用由遥远在 2004/09/14 11:28pm 发表的内容:
请潘老师指点!不胜感激!
[/quote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15 10:05am 发表的内容:
前二图片模糊,后图较好。
近十几年来,学书者,尤其是年轻人,多以王铎为热点,为其凌厉笔势所折服。足下所作,笔下尚前坚实干净,换笔处,即笔势转换之际,常常没能处理好,换笔功夫还需历练。
下面引用由ybzhan在 2004/09/15 10:57am 发表的内容:
远兄的问题可能还在蓄势上。所谓“翰不虚发,动必有由”,得多在这“由”字上下功夫。握手,共勉!:)
下面引用由遥远在 2004/09/15 01:27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潘老师的教诲,为我指明一条努力的路!再次说声感谢!
也感谢论坛版主的赐教!向你们学习了!
仁者
发表于 2004-11-27 17:43:36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2762&start=30&show=0
潘老师给我看看字好吗
我马上就要参加书法专业可考试了]
谢谢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11-27 17:49:55
下面引用由仁者在 2004/11/27 05:43pm 发表的内容: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2762&start=30&show=0
潘老师给我看看字好吗
我马上就要参加书法专业可考试了]
谢谢
已去看过,也已在另帖作了评说。以后请勿把同一内容重复发帖。
杨岚
发表于 2004-12-2 15:01:06
潘老师,我不懂得书画一道,只是十分喜欢。。而且个人觉得欣赏比创作还要难,正所谓伯牙易得子期难寻嘛。
你能告诉我如何欣赏一幅书画作品吗?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