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hr 发表于 2004-4-24 21:20:07

我们学艺既要学习前人的精湛艺术,又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找到最佳结合点,作自己的艺术创造。人不能全能。人所长,未必亦我之长。宜于安静肃穆的,不要去勉强作飞动张扬;宜于小品的,不必去与善作丈二匹的争一日之短长;……
-------------------------------------------------------------------
顶!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4-25 07:39:52


潘师点评杨近白先生作品:
看过。足下颇见用功,且能避开众趋的热点如米芾、王铎,而别具眼光,自觅蹊径,大概是多着意于晋唐吧?日久当有所成。从创作看,建议更注意笔下点画干净到位,避免拖泥带水,转换处要交代清楚。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可再调整得更顺畅一些。匆匆一瞥,不知能说到点子上否?聊供参考耳。

杨近白:
非常感谢潘老师能作出点评。
晋唐一路,古今已经走出条条大道了。想找条小路,实在是不容易。
先生书法作品古雅清峻,在当今书坛可谓别具一格,小生十分崇仰。曾经对照先生临杨风子《神仙起居法》作临写练习,得益匪浅。让我知道狮子咬象,如何下口。
先生必不知,曾于无意间帮助晚辈,这是书法江湖网络的功劳,使我们能有良师相伴。
潘老师:
在交流中,我也得益非浅。谢谢信任!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4-4-25 10:11:37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4 05:29pm 发表的内容:
《志贞描容》为《玉蜻蜓》选曲。金贵生与妻张氏闹翻出走,到法华庵遇少年师太志贞,一见倾心而住了下来。未久贵生身亡,而志贞已有身孕,后来“云房产子”生下元宰。志贞原是名画家之女,因趁全庵人等外出做法事 ...

原来如此,记下了.......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4-4-25 10:49:20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4 08:18pm 发表的内容:
尤惠秋曾师从蒋月泉,又师从过沈俭安。以其嗓音等条件看,走“沈薛调”一路较为合适。他后来的书调,“快腔”即以“沈薛调”为基础,吸收“马调”及其分支“魏调”的营养,加快节奏,吐字清晰,多用叠句,颇具特 ...

潘老师不但书法了得,对于评弹的修养更是出乎我当初的想象...真是佩服的紧那!!!
您说的最后那段话更是大大的良言,对于学习书法,以及为人处世都有警示啊!

我对于评弹只能是个票友中的票友,听完一个唱段也就只能大概的猜出是何人所唱,是什么
唱段,唱些什么内容而已。什么“小嗓”,“小腔”之类的术语也弄不懂是什么意思....
而且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喜欢听男演员的唱段。
那些俞调,魏调,祁调,杨调等等...就没去认真的听它,觉的“不好听”....呵呵。
希望能得到潘老师更多的指点........争取作个合格的票友。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5 11:15:58

评弹和书法,我都从五六岁时开始接触,至今迷了五十多年。后来常常觉得其间有相通之处,可资相互启发。
我名住处为“函三楼”,出于汉儒“天地元气,函三为一”之说,因为我的本业原来想从事中哲史研究,探究于天、地、人之间的。此事未成,徒留“函三”虚名耳。而“函三”另有两层意思,比较实了。一是其间住我一家三口;二是我好“三书”——读书、书法、听书。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5 11:37:05

凡事深究,皆有学问。说此理的话甚多,俗语所谓“行行出状元”,雅言所谓“技进乎道”是也。
对外行而言,书法,不就是“大笔一挥”,一个个、一行行字么?能说出个“苍劲有力”、“铁划银钩”已经可以在别的外行面前充“内行”了。其中奥妙,个中况味,深知者能有几人?
对评弹也是如此。不解此道者对书迷们如此沉醉痴迷往往大惑不解,我曾听不少人说:“你们整天听来听去不就是——登个里个登——么?”不能沉浸下去,细心体味辨滋味,不由外行而逐渐入门懂行,你怎么对他说什么?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4-4-25 15:12:19

潘老师想来是出生在书香门第吧,五六岁就接触书法评弹了呀!
我五六岁也就是在田埂上玩泥巴......。
喜欢上书法也就是在初中时,语文老师板书写的极好,跟着记笔记,
不自觉的便照着他写了,得了几句夸奖,坚持到了现在.....。
除了听评弹,我还喜欢听评书,以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为最,
记的有一次听的还发烧了,满脑子都是刘备,曹操,诸葛亮..........。
我母亲常说:“没见过你这个年纪就喜欢这个的........”。
哎.........。

如今能象潘老师这样懂评弹的人很难找到了,即使我们年轻人喜欢这门艺术,
也没那个环境了,大概也只能上评弹学校了。没有土壤又怎么能发芽呢!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6 11:20:22

蒋月泉有一项使自己终身受用的特长,就是能正确对待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成名较早,但是他没有因已取得的成就而停步不前。他牢记一条:成名不等于艺术上真好。他觉得自己就有这样的问题:自己是在电台上唱红的。那一阵子。人们很欢喜与收音机作伴。……谁多上电台演唱,实际上也就通过电台宣传了谁。蒋月泉认识到自己因多上电台而迅速成名,是走了一条捷径,充其量,自己只是个时代的幸运儿。讲真本领,自己不如许多同道好;讲技术,自己着重于唱,而说功就比较差。一个真正的响档,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优秀评弹演员,“说、噱、弹、唱”诸方面本领都要过硬才好。他一度为此非常苦恼。他下决心弥补这一不足,于是放弃在大城市中优裕的生活条件,主动去跑码头说书,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本领;同时,在跑码头,经历挫折中,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懂得了说书之难,从而增进了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决心。
               ——录自《评弹艺术家评传录》蒋月泉评传

每一个在艺术上已经成功、成名的人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的。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4-4-26 18:50:59

蒋月泉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7 09:37:14

49楼所贴照片大约是1997年春蒋先生从香港回上海时拍的。那次回来,一是抢拍了一些“音配像”,就是利用蒋先生的录音资料,请他本人补拍录像,合成为音像碟片;二是审看上海团复排中篇《王佐断臂》。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留言板(第八页始 为潘师评网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