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
发表于 2004-4-21 10:52:16
”宁可听苏州人相骂,不愿听宁波人讲话“。
的确,苏州话听了,使人感到似有”绕梁三日“的美妙的余音。苏州话一比杭州话,苏州话就好象在咏歌。更显得杭州话的重浊。
我喜欢听评弹,1966年,出差到苏州,听了一场“芦荡火种”。但是,在广东,很难听到。有时在浙江台还能听到。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1 11:32:04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04/21 08:43pm 第 1 次编辑]
哈哈,很高兴又多一位有此同好者!
话有这么一句,可是苏州人骂人其实未必都悦耳,宁波人说话也有软糯好听的。
欣赏艺术,犹如抽烟喝茶,享受惯了好东西,低档的就将就忍受不了。那天与杨先生说完苏州人中中年人也少爱听评弹的情况,共发一阵浩叹后,我说:“杨先生,说来你可能要不高兴,连我这样的老书迷已经十几年不进书场了,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
我现在也与和气兄弟一样,从中国评弹网下载一些经典唱段,女儿为我设置一个播放器,可以连续反复播放。我看一会儿电脑,累了,就播放那些精彩唱段,自己则一边临帖做功课。内人说,你这样写得好字啊?我说,两不误。因为我对那些唱段都熟而又熟了,连哪里唱有“活儿”哪里弹有“活儿”都清清楚楚。边听边临,少年时起,至今几十年了,不仅习惯,而且心情特好!
Nehr
发表于 2004-4-21 11:50:50
[这个贴子最后由Nehr在 2004/04/21 04:56pm 第 1 次编辑]
在下小时,也总在电台播放苏州评弹声里写字的,呵呵
“先君--昔日里是-伴山河,
忠魂-义魄付南柯--,
连遭颠沛-逢回禄,
度日如年是-倍苦-楚--”
何调?谁的唱段?呵呵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1 11:53:03
刚入1966年,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前几年,搞了现代戏会演等等,提出“演十三年”之类口号。压力之下,传统戏和传统书目实际上禁演了,文艺界纷纷编演现代节目。相忘兄在苏州听到的《芦荡火种》应该是后来“样板戏”《沙家浜》故事的翻演,我没有听过。上海评弹团有一个堪称经典的现代中篇,起先名《冲山之围》,后来改名为《芦苇青青》(不知是否说颠倒了,总之是根据哪位领导的意思和指示改的)。其中张鉴庭、张鉴国、张维桢合唱的《望芦苇》、张鉴庭的《骂敌》、朱雪琴、郭彬卿的《游水出冲山》,都堪称经典唱段。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1 12:00:13
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4/04/21 11:50am 发表的内容:
在下小时,也总在电台播放苏州评弹声里写字的,呵呵
“先君--昔日里是-伴君王,
忠魂-义魄付南柯--,
连遭颠沛-逢回禄,
...
奈尔兄所说,像是《描金风》里“换监”一回徐惠兰的唱段,一般以“夏(荷生)调”唱。夏当年有“描王”之称。人称“响弹响唱”,真假嗓并用,以假嗓为主。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4-4-21 12:23:50
哎,在书法网站上说起了评弹,也真是......不过都是艺术,哈哈。
正如潘老师说的“享受惯了好东西,低档的就将就忍受不了”。
我大约九八年开始接触评弹,我的那位好友介绍我听张调,
说张调和他的琵琶伴奏堪称一绝,喜爱评弹者不可不听。
------每次张鉴国的琵琶声起我就会有种极其兴奋的感觉,
------浑身好似热血沸腾(这句夸张了)。
再听其他伴奏好象冷清了....
后又发现张鉴国还为蒋月泉伴奏,《莺莺操琴》听的如痴如醉......
后来有了电脑,上了网,资料就更多了....人家笑我不会赶潮流,我笑人家不识货。
潘老师,网上除了中国评弹网,还有一个好的网站,那里东西更多,更好,
不知道你是否去过,特留网址如下:
http://www.hurstknight.com/index.htm
Nehr
发表于 2004-4-21 12:25:32
是了,“夏(荷生)调”衍化出“徐(云珠)”“祁”。
真假嗓并用还带点昆腔的,除“杨调”外,文革后都不“流行”了。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1 15:19:37
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4/04/21 12:25pm 发表的内容:
是了,“夏(荷生)调”衍化出“徐(云珠)”“祁”。
真假嗓并用还带点昆腔的,除“杨调”外,文革后都不“流行”了。
苏州弹词唱腔早期的主要流派,俞调以小嗓为主,马调、陈调以本嗓,两相结合借鉴,产生真假嗓并用的声腔,更便于“单档”一人演多种角色。除夏调以外,还有“小阳调”等,徐云志的徐调确受夏的影响,二家都擅说《三笑》。徐的大弟子,有“书坛至尊”之称的严雪亭先生所创“严调”也是真假嗓并用的,近来仿学者亦见多。祁莲芳的“祁调”则与俞调关系更为密切,小嗓为主,近人所唱,多为经周云瑞改革发展后的“新祁调”了。
杨振雄先生所创“杨调”确以夏调为基础,且别具风格地富有浓厚的昆腔。杨的另一来源是马调和俞调。杨先生的俞调唱得极好,又有特色,人称“杨派俞调”,其说《西厢记》就主要出以俞调。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4-21 15:46:09
在书法网站大谈另一种艺术,难处是不通此道者无由插嘴,甚至不知所云;好处是了解姊妹艺术,有触类旁通之胜。我前一阵发短信给Ylli谈几种中国传统艺术,其间有相类似的现象,有可能共同的规律。他回答说有意思极了。熟悉其他艺术,会使人眼界打开一些,思路活跃一些。可是现在好多传统艺术遭到排斥或轻视,后继无人,每况愈下。当年ylli受我影响,买了几盒裘盛戎先生的盒带回去听,差点被他的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师兄师弟们认作发了神经病!
谈评弹要比谈京剧更难,因为受到了苏州方言的限制。94年在常熟开会,不少人在聚宴时纷纷献其书法外之艺,有朋友一定点我唱评弹。我上台只念了一段《林冲》里的“挂口”,因为北方朋友多,听不懂苏州方言为基础的弹词唱腔。下台来,不知者以为我刚才是念了几句京剧念白呢!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4-4-21 16:42:33
潘老师说的好极!
就拿杜十娘来说,以前她的故事,电影我也看过,
但听蒋月泉的《杜十娘》我就似乎更能感受那个时代女子的悲惨遭遇......
传统艺术遭轻视的原因之一我以为还是大师出的少,
比如评弹,五,六十年代是何等繁荣,真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现在虽说也有好手,但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有的女演员嗓音甜美,衣着华丽,手势动人,
但并没有饱含深情的去演唱,
那还不如去看流行歌曲演唱会,倒来的热闹(瞎说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