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yi 发表于 2003-11-22 19:04:57


zhuyi 发表于 2003-11-22 19:07:08

比自运好
沃兴华也是如此

???

小晋斋 发表于 2003-11-23 23:53:24

更爱落款。

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1-24 09:07:23

自运失了依傍,最多踩着前人依稀的脚印走,步履有点歪斜或势所难免。若自运不减甚或胜于临帖,则此人已卓然成家矣,或与前贤齐,或胜于前贤矣。此时此人临帖,乃“六经注我”,借题发挥也。我与不少师友都有相似体验,都说离了法帖常常简直觉得不知如何下笔了。我确实是越写越不敢写啊!所以,这大概近乎是一个通例吧?

zhuyi 发表于 2003-11-24 09:23:21

潘兄(师)真是坦荡荡。
我怀疑这种通例(?)是否书法衰弱的一种迹象?
当然,这只是我的直感。

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1-24 13:53:06

怕是古今皆然。书法的成功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即使有可观成就也只是一时名家,少数人能成为一时大家,而历代大家则代只数人耳。除非他临习功夫平平,自运能胜于临帖的,一般说应该能与历代大家“雁行”、“抗行”了,岂不也进入历代大家排行榜了麽?书法史上能书者无数而开宗立派的大家不多,北宋四家,也只苏、黄、米三家开大宗,南宋好手甚多,竟无开大宗者。故窃以为君所言者未必是现在才有的或少数人的现象,而可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也未必就是当今书法衰落之征象也。

zhuyi 发表于 2003-11-24 14:12:40

我注意到书家者流这种现象颇多,
政治家流画家书。。。甚至不习书者这种情况较少,
故我怀疑这和书法史演变有关,
其中的核心可能和临摹观有关。

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1-24 14:56:44

记得马叙伦《石屋余渖》中记载,于右任比沈尹默为梨园之科班,而自比客串。大约写字有是否书家当行本色之别。沈之科班,意为临帖功深;于自比客串,有自谦临帖功夫不及沈之意。事实也大体如此。非书家,或非书家当行本色者,当属我上面所说临帖平平或连平平都说不上者,自不会发生自运不如临帖的问题。唯画家当作区分,有基本画画而少写字者,也有书画并重者。后者完全具有书家之当行本色,远者如宋之苏米,近者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来楚生等。

zhuyi 发表于 2003-11-24 15:21:07

我的意思是临摹无需入之太深呢?
或竟绕门而过!

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1-24 16:04:44

临帖一事,各人看法可能不同。以前有能入能出之说,也有人以为入易出难,我看入得深而能出者当大有可观。自然,也有入而不能出者,专学一家人谓书奴,不然也是食古不化,此等学书人不少。孙过庭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来楚生先生到晚年依旧临帖力求其相象,白蕉先生以为临帖要临到可与帖字重叠才好。前辈经验,值得重视。当然路决不止一条,成功经验也未必就是唯一可行通道。我的意见,学书人起码要有一个临到形神兼备的过程作为童子功,有过这个过程以后发展空间可能大一些。年轻时要力求笔法到位,造型准确。如果一开始就心存绕过去的侥幸心,不肯下苦功,除了极少数天性解书的天才,大部分人更可能希望渺茫。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先生临瘗鹤铭(北图影印本)共十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