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li
发表于 2009-2-25 23:09:36
临书无非是要找到一种写字的规律。
规律明显而技术简单的就容易写,
如米、赵、董,
规律隐藏的深的就难了,
如王、颜。
碑由于有写和刻的不规范性,
再加上损伤,
规律性就藏得尤其深,
又以礼器、张迁、石门等为最。
写碑者往往在总结出自己形的规律后,
就不再进步,
从郑谷口、金农、邓完白、张廉卿、以至吴俊卿,
莫不如此。
潘师所总结的和写出规律,
是超出在“形质”以上的,
贯穿在汉魏碑刻中的“韵味”,
是“名可名非常名”的境界了。
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
(注意古人的“自然”,不是我们说的“大自然”,而是指一种心态)
大概就是这样了。
宾南
发表于 2009-2-25 23:11:31
李跃林这段话,值得1000两黄金。
璟然若竹
发表于 2009-2-26 01:13:15
原帖由 ylli 于 2009-2-25 23:09 发表 http://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临书无非是要找到一种写字的规律。
规律明显而技术简单的就容易写,
如米、赵、董,
规律隐藏的深的就难了,
如王、颜。
碑由于有写和刻的不规范性,
再加上损伤,
规律性就藏得尤其深,
又以礼器、张迁、 ... 赞同!艺术到了最后,就是人心的写照,就如宾南提到的——工具也好、字体也好、你写碑的也好、我写帖的也好,这些形而下的形式,对于一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胸怀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好的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水中月与天上月的关系,而作为好的观赏者必然可以通过水中月一窥天上月某一时、某一地的内心,而此三者的关系绝对不会因为工具、字体、写碑、写帖的皮相影响而有所改变。从这个高度上,很多某些层面上的所谓“争论”,必然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了。:)
fshj456
发表于 2009-2-26 07:49:16
显示了潘老人格的高尚
让我知道什么是“书如其人”
十三行
发表于 2009-2-26 08:54:39
学习,收藏了!
土根
发表于 2009-2-26 10:00:56
有人说,人心有心律,身有动律,而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动律.四时有四时之律.学碑书,乃将身律心律去暗合古人与自然四时风化俱老的天作之合之碑迹.写碑书,既直接将身律心律调节为自然四时之动律.合拍既好书,反之既孬书.而帖学,仅顾及古人身律心律{外化为气格}可也,呵呵!清谈玄议,玄之又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可凡夫如土人,眼手皆空,看来,赴潘夫子处问道,已成当务之急也.
新疆金春
发表于 2009-2-26 11:13:34
good good :baoquan :baoquan :handshake :handshake
张道红
发表于 2009-2-26 12:47:51
原帖由 宾南 于 2009-2-25 13:13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潘老师大多数时候是抓到啥纸,就是啥纸,
抓到啥笔,就是啥笔。
有一次潘老师在外面临时要写大字,
我当时只有一支几乎不能用的大毛笔,
就给潘老师用,
潘老师大约几个字以后就开始掌握了这支劣笔。
纸张 ... good :baoquan
圉斋
发表于 2009-2-26 12:50:18
转几副网上的《南石窟寺碑》图片.
ylli
发表于 2009-2-26 13:21:52
原帖由 璟然若竹 于 2009-2-26 04:13 AM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赞同!艺术到了最后,就是人心的写照,就如宾南提到的——工具也好、字体也好、你写碑的也好、我写帖的也好,这些形而下的形式,对于一片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胸怀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好的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是水 ...
这个水与月的关系,
古人用来谈哲学,
看来说书学也很好的。
good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