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花馆
发表于 2009-2-25 11:23:37
三墨博士一念,就发昏了。
南瓜道人
发表于 2009-2-25 11:34:07
祝潘老师身体健康。
南石窟寺碑妙、绝!
宾南
发表于 2009-2-25 11:42:10
前两天笔记本被送修了,
所以图片不在手边,
这个图片也许好一点。
海岳门生
发表于 2009-2-25 12:15:01
谁是最后的大师?
後五百年言自公
[ 本帖最后由 海岳门生 于 2009-2-25 12:17 编辑 ]
张道红
发表于 2009-2-25 12:33:01
原帖由 海岳门生 于 2009-2-20 17:29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应该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去谈论“金石气”!!
依我个人理解,金石气本质上属于一种全新境界的“文人气”
一个从“才情”到“学问”人格境界转化中全新的气质!!
泱泱中华古国,书法历史数千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魏晋之前经典均以碑而传之(当然也有简.帛书的出土),晋唐以降才有墨迹传世,然碑以丹刻而面目略有改变,加之沧桑损沥而苍茫高古,趣味无穷,后人谓之曰“金石”之气,是故碑帖两大派系诞生。数百年间此起彼伏,更有甚者以康南海为代表的抑帖扬碑派大势宣扬碑学,形成了晚清强大的碑学阵营(不论政治)。自此很多有识之士走碑帖融合之路,至今有大成就者代代向传不乏其人。潘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潘老师年逾花甲,静心治学之态度足可为我们后学之榜样,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诲人不卷的精神更充分说明他为人.为师.为学的精神境界,请问当代众多所谓“大家”又有几人能达此境者。
由前至后读完众多师长.道友的回帖,褒贬不一,各有建树。但也有强施与人者,殊不知帖自有帖的情趣,碑自有碑的奥妙。愚认为碑之奥妙如不习碑者难窥其堂奥,也就没资格在此论碑,其高古.苍茫.俊拔.浑厚.扑拙.整觞的金石气韵是读不懂的。
海岳门生
发表于 2009-2-25 12:43:14
原帖由 张道红 于 2009-2-25 12:33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泱泱中华古国,书法历史数千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魏晋之前经典均以碑而传之(当然也有简.帛书的出土),晋唐以降才有墨迹传世,然碑以丹刻而面目略有改变,加之沧桑损沥而苍茫高古,趣味无穷,后人谓之曰“金石 ...
学习:baoquan :baoquan :baoquan
张道红
发表于 2009-2-25 12:55:43
原帖由 爆米花 于 2008-12-10 20:14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写楷书应该熟一点的纸,不知潘师为何避易就难?
原因是现在各级评委都好色。
净宣写楷书难度很大,还有行书,尤其是二王一路的,难道潘老师不明此理,一意孤行.?哈哈........
[ 本帖最后由 张道红 于 2009-2-25 12:58 编辑 ]
宾南
发表于 2009-2-25 13:13:22
潘老师大多数时候是抓到啥纸,就是啥纸,
抓到啥笔,就是啥笔。
有一次潘老师在外面临时要写大字,
我当时只有一支几乎不能用的大毛笔,
就给潘老师用,
潘老师大约几个字以后就开始掌握了这支劣笔。
纸张也大致如此。
没有好纸差纸,
关键是看谁在用。
北魏印象
发表于 2009-2-25 14:57:49
浑厚无比,且一点火气都没有,实在为高人手笔
佐罗的马
发表于 2009-2-25 15:43:44
雄!如石凿刻般!
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