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文利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临武威新莽简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81#
发表于 2015-1-5 14:43:12 |只看该作者
虽然没见到书写过程,但是实际书写绝不是抖来抖去,我们所看到的貌似抖来抖去的一个个节,其实是用笔不断提按留下的痕迹,由于生宣的性质,笔在纸上略做停留即会洇开来,所以这些节都是提按的接驳处。不信你们自己试试。
为什么不一下子写过去呢?可以自己对比一下看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2#
发表于 2015-1-5 16:42:2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3#
发表于 2015-1-5 16:43:07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84#
发表于 2015-1-5 21:19:13 |只看该作者
关于“抖抖书”

自文利同学发了我近期《临武威新莽简书士相见礼》,
并且在我毫不知情之下被固顶之后,
引来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在十几年来网络书法论坛新奇感和兴奋性已经明显消退的大势下现一圈涟漪。
我近日以偶感风寒而染小恙正在休息中,
得知大家的疑问集中在“抖抖书”问题上,
觉得还是打起精神勉力作些说明,
可能有些情况是因为各人经历状态不一样而有所误解了,
而对此事的探讨可能于学书论书不无意义。

1.我不赞成有意为之的“抖抖书”尤其是无端的行笔扭动;
   1)1989年我入川开会,
        有几位年轻书家拿出自己的作品来与我交流,
        我问:“足下贵庚?”
        答曰:“三十。”
        我提出建议:
        足下正年轻何必这样抖抖索索来不及去装成衰老模样呢?
        再过四十年可能自然出现说不定你要不这样都由不得你呢!
    2)在工作室在网授班,
        我对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都明确表达我的意见:
        行笔过程不要无端扭动,
        而要堂堂正正清清爽爽。
    这些表述都有案可查,
    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网授班学员都很明白,
    一般网友细看我工作室的相关帖子也不难看到。
    那么为什么大家在这个帖子中看到了一些“抖抖书”呢?
    是不是我言行不一呢?
    非也!

2.出现这样貌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说来可笑也惭愧(其实我在工作室的帖子里也早已说过),
       主要是我年龄和身体状况所致。
       我是“风而不废”的有神经科病史的老年人了,
       人到老年即使不患帕金森氏症一般也会有血管硬化的情况而或重或轻地手颤,
       这是老年人书常常有“抖抖书”出现的生理原因,
       乃是不由自主的老态。
       据知启功先生到暮年也无奈地以介于软笔硬笔之间的记号笔来应索题书了,
       虽然也有如文徵明那样到耄耋之年还能稳稳当当作小楷的,
       毕竟不是普遍通例。
       可能那也有一种苍老沧桑的审美价值,
       但却不值得年轻人来不及去有意模学而显未老先衰。
       大家如果愿意心平气和细看,
       就在这件临作中大概也不是笔笔“抖抖书”吧?
       我其实还是在尽力控制不使抖动的,
       只是无法完全在控而无可奈何!
   2)现在的书写工具材料环境等等以及和古人有了很大差别,
       书写目的和字径大小也不一样,
       不能不作相应变通和可能的发展创新。
       羊毫生宣的笔墨效果与古时的硬毫加竹木简牍和熟纸,
       写法怎么能完全照搬呢?
       我们一定要学汉人制作大量竹简,
       席地跪坐执卷而书么?
       清季以还“碑学”大张之际,
       正当羊毫生宣普遍使用之时,
       一些勇于探索的先驱们作了多种试验,
       其中的 李瑞清先生以“颤笔”著名,
       或乃“抖抖书”之名者。
       当时和后来 李瑞清先生的“颤笔”都受到非议,
       我也不以为是成功的方法。
       但我尊敬 李瑞清先生的探索精神,
       唯有具有这样的探索精神探古索今才有希望,
       传统才能得到激活而获新生。
       李瑞清先生门下不就出了大量优秀弟子吗?
       刻舟求剑,
       难有所成。
  3)简书虽然常常被人归为一类,
       但在古人所总结的“三体书”中除了没有“铭石书”,
       以功用和要求而言还有“行狎书”和“章程书”的区别,
       这个意思我在后面的题款中已约略提及。
       《士相见之礼》当属“章程书,
       书写要求规整用笔也见持重,
       这是与”铭石书“的相通处,
       所以在处理上试探作些借鉴,
       其他的”行狎书“情况有所不同——
       http://www.shufajianghu.com/bbs/thread-624760-1-1.html

3.这些材料原本是不准备公开发布的。
     近两年我正在为网授班同学系统作《中国书法史漫谈》,
     因为已经多年不上讲台正式讲课而多少有些荒疏,
     兼之这些年来也有些许心得,
     为把这课讲得尽可能好些,
     我自去年春夏以来按时间顺序努力把书法史上能够得到的作品重新仿写一过,
     以求得比较深切的印象和理解而且希望有新的体会,
     也确实从中获得一些新体会而引发新见识,
     虽然目茫手颤还是勉力去做近乎”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不知情者谓我”恶补“则唯有一笑耳。
     这些临写材料原本不想公布的,
     被网授班同学知道后委托文利同学从福建赶来上海,
     到寒舍一一拍照存档以为班里同学的参考资料。
     有些同学建议在工作室也选发一些作为公共资源共享,
     我同意了,
     因为许久没有披露我学书的近况,
     可能有关心我的朋友希望了解这些,
     我愿意让大家知道一些我还在学习途中艰难跋涉……
     如果觉得此举妨碍了或干扰了大家学书,
     或者这些不入眼的东西污了大家的眼睛误导了年轻人,
     那么希望书法江湖的高管尽快撤固退回工作室以减低不良影响,
     我也会关照诸生以后不再作等举动。

4.自2003年11月在书法江湖注册开设工作室起,
     至今已经经历了13个年头,
     我也从当年的57到了今年的69了。
     当初为我开设网络”专家工作室“我就心下不安,
     既非博导亦非一级画师评委老师更非省级以上书协主席,
     我有这个资格吗?
     我僭越了。
     此情在早期的帖子里我曾经再三明言,
     有案可稽。
     但我还是勤勤恳恳打理这个一亩三分地,
     在书法江湖为我提供的这个虚拟而实在的广阔的小天地里,
     以和气生才与人为善的立场热情招呼所有来访的朋友,
     尽我所能与各位朋友作倾心交流,
     以此互帮互学得益匪浅也为书法文化的传播尽些绵力。
     我感谢所有来访朋友的眷顾,
     同样感谢那些不理解的或反对我甚至给我刻薄讥刺的朋友,
     他们也让我知道了好多大长见识。
     对于来自好意的过誉我不会就此飘飘然,
     因为明白古训”学海无边“决非虚语;
     对于”皇帝的新衣“”看不懂啦“”尚未入门“”笔力毫无“等等批评,
     哪怕有人就为发泄那几句而专门注册一个账户临了加一句”多有得罪,抱歉“,
     我也表示感谢——因为这些朋友至少觉得我还值得一批,
     子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我奔七日近却断断不敢自诩即将从心所欲,
     但耳顺之年早过岂可不以此自律?
     写字成为我的爱好已经过了六十年,
     有生之年还会爱好下去,
     但我一直只是一个书法爱好者,
     以票友身份参加了一些活动,
     至今不敢以“书家”自居。
     书法江湖为我提供这个交流平台,
     十分感谢十分珍惜,
     十多年来只要不是不得已我会几乎天天上来看看,
     尽量满足来访网友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需求),
     这个工作我会继续做下去,
     只要我还能做。
     当然随着年岁增长我必然地日益力不从心,
     网络论坛的公共事务我不得不减低到最大限度,
     尤其是终于成为口水战的闹闹穰穰的争论,
     我不会参与。
     尤其厌恶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暴力,
     付之一笑中可矣。

是为告,
不知讲清楚了没有?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版主

江湖督察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85#
发表于 2015-1-5 21:24:17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5 21:19
关于“抖抖书”

自文利同学发了我近期《临武威新莽简书士相见礼》,

惊动潘老师!
潘老师身体状况,原有耳闻,所以前面几次想说,又担心说多了,终于忍住。
现在先生自己说了,大家也就知道了。
新年了,潘老师万福。

点评

潘良桢  谢谢足下关切和点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8 23:16:42
手机:15965028068。
周末带学生,地点,潍坊市高新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6#
发表于 2015-1-5 21:46:39 |只看该作者
潘老师令人尊重,潘老师的申明到时让那些说抖才是会用笔的人不攻自破。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发帖品质 劳动模范

87#
发表于 2015-1-5 21:48:36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5 21:19
关于“抖抖书”

自文利同学发了我近期《临武威新莽简书士相见礼》,

多谢潘先生能够出来说明原委,后生冒昧,还望海涵
另,祝愿先生身体康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8#
发表于 2015-1-5 21:48:57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5 21:19
关于“抖抖书”

自文利同学发了我近期《临武威新莽简书士相见礼》,

潘老师的话让那些说抖是正宗笔法的人不攻自破,潘老师不为给自己说的人圆场,为人值得尊敬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89#
发表于 2015-1-5 21:49:30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5 21:19
关于“抖抖书”

自文利同学发了我近期《临武威新莽简书士相见礼》,

江湖现在一如既往地热闹,但是有质量的帖子少了许多,因此作为一个交流学习的园地,也就贬值了许多。
表现之一,就是对于一些明显外行的观点,已经很少有内行人去解答,更不要说吸引高人去阐述了——大有“让其糊涂一辈子”之意。
比如汉简书,今天以羊毫生宣,该如何去学,道理并不难懂;更有高人贴出临作,即便如此,仍然不能引起一些人虚心向学之意,这样的傻蛋,要改也难。至于连基本礼貌都不懂的人,出丑露乖,自掉身价而已。
潘老师如此耐心的阐述,让人敬佩;多年来这一份坚守,必定泽被后人。:
baoquan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发帖品质

90#
发表于 2015-1-5 21:53:47 |只看该作者
榆木 发表于 2015-1-4 18:30
如果讲实用的话
篆隶书基本没有实用的舞台了

讲得好。所以有创造,有自出机杼。前人如此,后人能依样照搬?处境各不一样,偏有人要刻舟求剑。
神秘是一切艺术与科学的源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6:48 , Processed in 0.0229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