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06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30 12:08 编辑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最新整理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07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20 编辑

目               录执笔
用笔  用纸  用锋:...        ▲“古笔”要看“古”到何时           ▲羊毫还是宜兼毫?           ▲论兵器-------评齐锋笔           ▲论兵器-------纸           起笔           行笔           收笔临 帖           正书           行书           草书米
董其昌


赵孟頫
李北海
黄庭坚
苏轼
爨龙颜
礼器、褚
石门颂
石鼓文
张迁
曹全
潘师论汉墓志(三则)
潘师论刻帖
近代书家
何绍基
沈尹默
来楚生
陶博吾
胡小石
马一浮
寐叟太夫子
先师 王蘧常
潘师说砚三则
潘师论方言兼及杭州风物八则
潘师评弹摘语
人生际遇及其它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08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8-16 12:10 编辑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09

执笔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1:41 编辑

执笔        1、我捉管较低,此得于沈尹默先生之见。我觉得捉管低一些确实对笔锋在纸上的感觉可以比较敏感。而执笔高低,除了个人习惯之外,还要看字体、大小以及写字的姿势和桌案高低等条件来作相应变动。我写照片上看到正在写的那些字时,是坐着写的,捉管已经低到最低的限度了。原因是此纸分两天写成,前半的字较大,后半的字较小,照片所见正写后半,字小而笔较大(流云,出锋近5公分),为尽量捉拿笔下感觉,捉管到了尽可能低的程度,其实无名指未到笔头,其“爪肉之际”正与中指相对,在笔斗的最下沿。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10

执笔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1:41 编辑

       2, 我本人的用笔习惯,与苏较远而与黄较近,所以临写效果有目共睹,亦如君之所言。主要是笔法的相近与相远,执笔方式可能也有点关系。苏的执笔是有记载的,自是与我相去远甚。黄虽是苏门弟子,估计执笔不学乃师,但未见明确记载,难臆测。
     3,写字时随字画的变化而笔头因势运动,笔管自然也因此有前后左右的或大或小幅度的摆动,照片所见,只是瞬间的状态。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11

执笔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1:44 编辑


    4,沈尹默先生一再讲说著文,倡导“五字执笔法”,也是切身体验中来的经验,大可重视参考。不过,我在原则上还是欣赏苏轼的意见——“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字有大小,笔有大小,握笔位子有高低,写字人姿势有坐有站。写的字有的在纸的顶端,人要前倾,臂要尽量前伸;有的字就在跟前,人收腹低头而臂后缩。在都或大或小地影响执笔的具体情况。还有各人的具体生理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哪种执笔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其余一概错误,恐怕不确。
      5,执笔之法,过去的关于书法的著作里往往讲得复杂又玄妙,光一个虎口就有“龙眼”、“凤眼”等等,令人莫衷一是。沈尹默先生一再讲说著文,倡导“五字执笔法”,也是切身体验中来的经验,大可重视参考。不过,我在原则上还是欣赏苏轼的意见——“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字有大小,笔有大小,握笔位子有高低,写字人姿势有坐有站。写的字有的在纸的顶端,人要前倾,臂要尽量前伸;有的字就在跟前,人收腹低头而臂后缩。在在都或大或小地影响执笔的具体情况。还有各人的具体生理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哪种执笔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其余一概错误,恐怕不确。

    6, 以“虚而宽”的标准,我写字时拇指关节是弯曲的,用其靠近顶端处抵住笔管。这样也比较容易符合“指实掌虚”的说法。多年来已经养成习惯,有兴趣可以试试,但绝非一定正确,一定最好,故也并不足为法。随口说说,聊供参考。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12

用笔 用纸 用锋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1:51 编辑

用笔  用纸  用锋:

      书法首在用笔,而用笔又以起笔最为紧要。要之,其法为“逆入平出”。这个“逆”,本意是与笔画方向相反,即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之类。但此处要作“活解”,不能完全拘泥于此。所谓“方笔”,其“逆入”其实是与笔画方向大致成垂直角度(角度有变化,此又不可拘泥者)下笔。但关键在笔下到所预想达到的笔画宽度时,必须立即把笔锋推衄中正,而后才运行。此所见,这个关键动作就完成得比较差。转折换笔之际,道理是一样的。因为那是前一笔的结束连带后一笔的起笔。此所见,如几个“钩”,都是没有很好完成这个“推正”动作,所以见得轻薄了。


     “笔笔中锋”,书家之梦!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13

用笔 用纸 用锋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1:57 编辑

      ▲“古笔”要看“古”到何时

       用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我觉得那支“玉兰蕊”如果腰腹部稍稍瘦点身,可能更为得力,是因为腰腹部过大导致笔头分量过重。另外,笔肚大,储墨过多,则纸上所见墨色的枯润就少变化。请注意看王铎行草墨迹,我估猜他用的笔一般既非长锋亦非大肚,所以只写一二字后便墨枯将尽,而需要另行蘸墨,得力于此他的作品赢得墨色枯润的变化多端。当然,制笔者可以制作长短锋、大小肚等等各种不同规格款式的笔,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甚至特殊要求。笔肚大,储墨多,我觉得除了分量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别人是否如此就不敢说了。当然,只要笔尖的锋颖部位收束得紧而尖,笔肚大储墨多有时也有其便利处。比如写字数多的篆隶真书,并且需要墨色均匀时。昨天云烟君由北京南下,返赣途中到上海。中午神五君来电相告,定于晚间同来寒舍,白天准备去上博和福州路、朵云轩等处看看。晚饭后,云烟君由神五全家陪同如约而至,舍下狭小,人气顿添!云烟君慨然两度赠笔,又知为北京网友聚会特地赶制套笔配以锦匣,相赠到会网友,其心可谓诚矣!我无以为报,下午赶录古咏笔诗句书为条幅以为答礼。写上款时思忖,何以呼云烟君呢?因想既有医师、拳师等等之称,何不称“笔师”?遂书曰:“书付小平笔师道友”。

      听云烟君说制笔,既长见识,又深感慨,真是一艺之成,谈何容易!毛笔制作,选料而外,主要在手艺,而料之选慧眼察看之外也得巧手襄助。云烟君告,做笔也得有童子功!始则不解,问之方知其奥妙与艰辛。笔工左手执一圈毛,需食指与掌弯曲成90度,而拇指填在中间不能超出食指,且必须与弯曲的食指紧密无间,才能拿住这一圈料毛。这只有在年少骨嫩时强为之而使之定型,年稍长则无可如何了,所以必须在孩提时代就练就此童子功!听制笔高手、行家里手一席话,顿觉手中这管“管城子”沉甸甸的。书家挥洒,名满天下,临池弄翰之功固不可没,而万万不可忘记那些艰辛劳作助尔成功的笔工、墨工、砚工、纸工!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14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00 编辑

     ▲羊毫还是宜兼毫?            请问潘老师:写柳字宜羊毫还是宜兼毫?
      我觉得把写什么字用什么笔说得那么死没有必要,似乎也没有确定不移无可商榷的根据。我的习惯,不管写什么字体,都主要用羊毫笔,为的是其价廉而耐用。能使好羊毫笔,用一般的其它笔,以我的体验,稍加熟悉便能适应。现在的羊毫笔大多掺了尼龙,所谓“加健”,我觉得往往因此而显得笔下粗糙了。但好的纯羊毫笔现在也确乎难得。要紧的是在临帖学书过程中掌握用笔技巧,由人去驾驭笔。记得在书协成立之初,上海有人去北京见启功先生,启功先生送大家每人几支做得很差的羊毫笔,说你们把这笔调弄顺手了,书法不会差到哪里了。说说这段往事,说说我的个人体验,聊供参考。
是同一支笔。我一般都如此。这样,笔的性路一致,气氛较易浑成。所以,主观方面要求对笔的掌握能力好一些,客观方面要求笔的性能可按下能提起。
笔不称手,尚可如此。写这类字,因为需要表现细节,对笔的要求比较高一些,主要是尖处能尖。
      笔不听使唤,与人扭劲,情况不一。有的是笔质量差,有的是笔的质量没有问题而是其性能与用笔人的习惯或要求不合。如果是前者,若不愿将就,那么就丢掉它,另外设法求购好笔;如果是后者,则大可变通,或渐次适应,或另作他用,或乘其势写得别有风味。
            小沈囡囡前寄一支“玉兰蕊”请试用。打开以节临《张迁》为一条幅,此发来以应有些网友想看我临《张迁》的要求。我已多年不临《张迁》,此番重写,如对故人。

   
      至于那支“玉兰蕊”,我觉得属中档笔,尚可用,聚锋可以,而腰腹部若稍稍瘦身或能更为得力。湖州小沈所做的笔,我用过两种。一支是她寄我的“玉兰蕊”,尚可用,我觉得腰腹部过肥,曾建议瘦身,不知是否采用。另一支是归舟定制的稍小的笔,较瘦而尖,我曾用来临《蜀素》,很好,但不是我期望的那样耐用。两种都是羊毫。湖笔以羊毫胜。小沈的笔属中档,性价都如此。我所知不全面,所以所说只能聊供参考。
      我主要用羊毫笔。好的羊毫笔在其他优点之外,还很耐用,如果不是天天时时在用,甚至几十年都不报废。我没有用好多品牌的笔,所以难作比较和推荐。我现在用的笔,除了旧有的(现在也无法买到了),新笔主要用李小平(即网上的“过眼云烟”)所制。云烟的笔至少关键工序都由他自己做,选料做工都比较讲究,我觉得其质量在现在是很难得的。其产品大部为较高档的笔,价格也相应较高。你可以去有关栏目参看。紫貂,不知是否是紫毫笔。若是,则极不耐用,很快锋就断损了。现在纯紫毫笔难得,你的可能是掺杂了其他毛料或纤维制成的。不是亲手试,难说清楚。以现在的情况,羊毫笔已成最实用而经济的毛笔大宗,一般学书者应该掌握其使用能力。尤其初学,纯羊毫笔因为较柔软,难借力,反而让人得到掌握笔性能力的基本功锻炼。
      以我所见资料,近期江西的制笔业似乎异军突起,他们在自己的制笔传统基础上吸取其他流派的优长,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这书法江湖网上可见的邹农耕笔庄可算供货大户,价格适中。而同在一地且关系密切的李小平制笔,对用料和制作更讲究,所以质量更好,价格也就见高。你可以去他们开在江湖的专卖店去看看,选购自己喜欢而大小和锋颖长短合适的品种。现在,紫毫、狼毫之类的毫料资源越来越稀少而珍贵,价格特高,又很不经用,远不是一般人所能消费的了。耐用而相对价廉的自然是羊毫笔,羊毫笔也是我多年来使用的主要的笔种。是的。那是于良英笔庄。我这里有一个帖子所发的一件东西就是用那里所产的笔写的,你可以找找。后面似乎还有山西藉网友对于良英笔庄的简要介绍。另外,山东掖县以前好像也有不错的笔庄,不知道现在如何了?
      用什么笔已不能清楚记得。羊毫大概没有疑问。我除了近期多用李小平制笔,以前用用新笔,大多觉得有几根毫毛在捣乱。后来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的议论,才知道是“加健惹的祸”。同样所谓“加健”,羊毫选料本身有很大的上下差别,掺的尼龙丝的质量和配法也有讲究,制作工艺更是不同,所以高下差距不小。湖笔为诸地制笔流派之一,元明以后称盛,主要以羊毫见长。近些年,因为毛料质量有所退化(其他毛料也有同样问题),好料难得而价高,加上劳动力价格提升,笔价见高似乎也难免。我看,只要合理而不离谱,不要专在“附加值”上打主意,而把力气用在“刀口”——笔的锋颖上,那么笔价的升高可以得到控制,也能被市场所认可的。但是,随着商品大潮的卷来,“商业行为”渐见突出,各个行业普遍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现象,制笔业亦复如此,人们往往买了名牌商标的货却大失所望,在厂家,也实际上是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我很为为了眼前的一时之利而不惜这么做的名牌惋惜。不过,在各个流派的制笔业中,都还是有有心人在执着认真地从事自己的笔业,努力使传统工艺不致失传消亡。我对这些埋头苦干,并不惟利是图的匠师们十分敬佩!
      羊毫笔,料好工精,使用得当,保养妥善,可以用很久,几年以至十年以上。所以,价格即使稍高,以其耐用也值得。以我个人经验,用到好的新笔,不妨还到那家店再买两枝同样品牌的笔,都打开,各用几次,然后洗净吹干,存放几年再用,感觉会更好。此即古人之所谓“养笔”。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15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2:03 编辑

            ▲论兵器-------评齐锋笔

       这种笔大约十多年前在上海一家商店看到过,锋更长,毫更晶莹,看了令人喜欢。其名曰“朵云”,大中小三支,价300、400、500元。估计是朵云轩定制的。我买不起,看看而已。曾与一位朋友说起,他经济实力强,买过一支。因为与商家熟,答应如果用了觉得不好,可以退还。这位朋友试用之下觉得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结果还是退了货。我没试过,不知究竟。我想,主要是要束锋好,中段不虚能得力。


      ▲论兵器-------纸   
      要说一下纸的问题。前些时与牛子在上海会面时也谈到这事,话题是由他说用生宣临碑容易临帖困难引起的。
   
    此所发临黄道周书,用的纸是一位安徽朋友那年送来的刚刚做成的生宣,可称为“生生宣”。我从未用过如此生的生宣,一下笔,墨就乱跑,笔管不住墨,而且笔稍一停留墨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四处乱渗,一开始简直无法成字,我说用来画大写意可能还可以。写此临书时,我已经用过了几张,稍稍有了一点点经验,但笔还是不敢多留和太深入,所以走得比较快,不能完全象黄道周那样沉着。现在放了十来年,那纸就好用多了。
     
     此用纸经验或可供参考。文房四宝,养笔之外还要养纸。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