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56

早年,见人有珂罗版精印墨皇本圣教序,翻阅之下,特喜何道州此诗跋,开口向他借看一二日,想临一通,但是遭到推三托四的婉拒。我对此跋魂牵梦绕许久。后来,买到一册,尽管印刷很差,后面的何跋还是保留着的。于是欢欢喜喜作此临。



何子贞书法主要宗颜,又在篆隶上下很大功夫,篆隶和颜都是突出地以“正锋”为主调的。何子贞那特殊的“回腕”法,也是宜于“正锋”的。所以我在临习时也多用“正锋”,以便贴近。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57

近代书家——沈尹默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55 编辑

沈尹默



        少年时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迷上了沈字,用力仿学了好一阵,可惜我太笨学不好。

        沈尹老蜀中所书已印出一些,我从白谦慎打来的电话中已得知,但生病以后无力时去市中心逛书店,迄今未看到。沈尹老那个时期的作品看过一些,大概还是以点画精到工稳取胜。

        其实,沈尹老八十以后渐渐摆脱法度束缚而放手挥洒,书法有一大进境。已印出的部分晚年诗稿中,那几页在医院所写的,我一打开就觉得气象近于杨风子《神仙起居法》

        对沈尹老书,或以为过于为法度所拘,或以为太刻意求工。依我所亲见者, 沈尹老八十以后渐见对法度束缚的摆脱,笔势趋于奔放开张,大字行草尤其如此,为一进境。又或以为 沈尹老有意作书幅则常被法度所缚,而书简手札则有自然天机。我谓书简犹与人看,稿书纯为个人事,当更其天机自然。前些年,出席《沈尹默手稿墨迹》一书首发式,拿到书一打开,就为其中那十来页诗稿所动!远远一看,有近于《神仙起居法》的风神,逸笔草草,实为 沈氏书法之精品。有人不以为然,我却至今依然作如此观。此且把那些“稿书”拍下发来,大家看看。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58

近代书家——沈尹默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55 编辑

      这批稿书,大部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 沈尹老八十多岁时,因病入住华东医院施行手术,养病期间所作诗词的稿本。用的是朵云轩印制的每页八行的宣纸册子,朵云轩门市部有出售。
沈尹老晚年,大概是八十岁以后吧,在书法上我觉得是有脱略法度索缚的主观意愿的。上面那位网友所举那件作品透露出一点消息。
   
       我在那时看沈尹老新作较多,当时已经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他所作草书成分较多的行草书里,早先那种保持很多年的拘泥于法度谨严的书风有所突破。
   
       我还见过很多沈尹老在元书纸上随意抄写的列宁《哲学笔记》,其中大部分现在在一位姓陈的老兄手中(沈尹老在世时,陈还很年轻)。就在那册沈尹老遗墨的首发式上,展示的沈书作品中就有陈某所藏这些元书纸抄录,已经装裱成一个大卷子,洋洋洒洒颇为大观。展示地点在上海的刘海粟美术馆。
   
       又有沈尹老在“文革”抄家以后,情势略为平静,沈尹老也是身体稍稍有点起色时,因为几乎没有了任何书件,特意为亲近者写过一些字幅。我见过部分,有字大将近一尺者,我以为置诸宋人间亦不逊色。
   
       所以,我的看法,沈尹老在晚年书法有一进境的,而且为成就最高的一段,只可惜被“文革”所摧残,未得大展。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8:59

近代书家——沈尹默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55 编辑

       1995年冬,我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书法史学术讨论会,有人提出中国书法史的通史要通到现当代。我认为可以作尝试,也认为应该作现当代书家的个案研究。但是,现在进行现当代书家的个案研究,在有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有不利因素。有进行研究的特别有利条件的人,一般为所研究书家的亲属和门生弟子,他们与研究对象关系亲密,掌握着比较翔实的有关材料。而与此同时,因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亲密,往往不免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自觉不自觉地会对研究对象有所拔高。所以,我提出应该及时抓紧做一点“实录”性质的工作,不忙着急下评定。比如年谱、年谱长编、作品图录等,也可以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具体情况的回忆录。至于如何评价和历史定位,无疑还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最严格最无情的汰选检验,而后才能大致确定。况且历史还要一次次地被重写!我们今天的种种说法,以后未必能为历史所认可,尽管有的说法在今天看来是那么振振有辞,那么权威。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做好我们能做而且应该做的事,尽到我们的责任。当然也不妨试作一些各各不同的评论,可供后人参考。还是让后人根据书家们留下具体作品和我们留下的“实录”性的资料,去作他们的判断吧。那时候,他们会感激我们的工作成绩的。

      顾随先生是中国文学史家和文学家,治学及于诗经、楚辞、文选、诗词、戏曲等,又旁及佛学。其弟子之著名者有北京的周汝昌和旅居加拿大的女词学家叶嘉莹。顾先生著作散失颇多,上世纪80年代其后人与弟子搜罗成书为《顾随文集》,198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印数6000,定价5。10元,诗人冯至题签甚佳。当时我未买到,1988年于特价书市购得,虽喜于廉价得好书,但更多的是为顾先生学术文字的遭冷落而感到黯然。

       顾先生确为沈尹老弟子。曾见沈尹老一付对联,纸边有顾小字行书题跋,文字间其师弟关系甚明,惜未录。

      1947年9月23日顾先生有五绝四首组诗,其第一首起句即为“默师曾有句,一饭见交情。”其《晚春杂诗》一组七绝八首,题下自注曰:“用《秋明集×春归杂感》诗韵”。《秋明集》为沈尹老诗集。与顾先生有过不少交往的张中行先生在其《负暄琐话》中有《顾羡季》一篇,其中提到:“字学他的老师沈尹默,简直可以乱真。据我看,是锋芒较少而脂泽较多,真是各有千秋。”后又称其晚年所书:“行书劲健流丽,可入妙品。”所评大体不错。

      沈、顾师弟间的不同,我以为沈尹老以眼疾视力的限制而不堪大量读书,因而主要肆力于书;顾先生则以学术研究与写作为主而不废书法,毕竟已为余事。谢谢还有人记得在下十年前发的文章。少年时我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迷上了沈字,用力仿学了好一阵,可惜我太笨学不好。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9:00

近代书家——来楚生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8 23:57 编辑

来楚生


       来先生深于汉碑功夫,又得见汉简而作揣摩仿写,故于汉人笔致与气格体会甚深。而且来先生笔下特别干净。学写汉碑,可从来书得到启发和借鉴。但是借鉴不能代替对原碑的深究临写。
来先生是书法成就很高现代书家,隶书尤其突出,对后学颇有启示。但学书者学写隶书还是要以汉碑为主要对象,取此正途根基才能深厚。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9:01

近代书家——陶博吾

陶博吾



       我也非常赞赏和佩服陶博吾先生的艺术成就。他一生几乎在默默无闻中过,直到暮年才被“发觉”和“发掘”!几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老人家到了上海,在刘海粟美术馆办个展。可惜我没有见到他!我觉得,陶老艺术最值得人吸取的是笔下的沉郁之气。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9:02

近代书家——胡小石

胡小石


潘师评胡小石先生书

胡先生书过乃师,可惜为时早了一点,未逢“书法热”,没有如云门生,因而难免冷落了。然而有妙迹在,自会有识者。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9:03

近代书家——马一浮

马一浮:

       我看马一浮遗墨主要在两处。其一在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作品为马一浮生前亲手挑选并留目录,交陈毅经手捐献给国家,后由政协转一档。多数为比较正式的各式作品,书体多样。其二在其某亲属家里,样式也多,尤多手札、稿书,小件居众。马一浮先生用纸多样,在《全集》此卷中对所收作品方爱龙君多分别有说明。大体除了各色花笺、蜡笺等花色纸之外,最多用的还是安徽宣纸,我的印象偏厚的较多。马先生书法,小字居多,篆隶大的也在五寸上下,未见一尺以上的大字。作品都很洁净整齐。我十年前经眼,也只匆匆。说个印象,聊供参考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9:04

近代书家——沈曾植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04 编辑

寐叟太夫子

拜读   寐叟太夫子遗墨,无任感佩!沉雄奇崛,痛快淋漓,寻常笔札亦几无一懈笔。学古能化,镕铸新风,直舒胸臆,与人启示何多!









    因猛忆   瑗仲夫子晚年书案上长置 寐叟一帧遗墨,只巴掌大小,裱托过。  夫子常摩挲玩赏不已,爱不释手。我第一次见到,不知   夫子玩赏何物而发问,  夫子答道:“那是我老师的字呀!”递给我看,乃一通手札,下署“李薌辳”。


小书僮 发表于 2012-7-29 00:29:05

近代书家——王蘧常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07 编辑

潘师谈师祖 王蘧常先生所书《千字文》

       此选自《王蘧常章草选》。《千字文》书时  瑗师年过六十,作跋时已八十三岁了。瑗师跋中说明书此件之缘起,并谓:“三日而成。距今二十一年矣……而予书不加进,深自愧也!爰书其后,并以自警”云云。其实,  瑗师书八十以后更进一层,见《王蘧常章草选》者皆曰补书二跋尤佳,我也对  瑗师说及,  瑗师答道:“你们啊,都要这么说!” 瑗师之决不自满如此,盖真知学无止境也!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书评集萃 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