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汉子 发表于 2004-7-27 23:03:18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40&replynum=las执笔之法,过去的关于书法的著作里往往讲得复杂又玄妙,光一个虎口就有“龙眼”、“凤眼”等等,令人莫衷一是。沈尹默先生一再讲说著文,倡导“五字执笔法”,也是切身体验中来的经验,大可重视参考。不过,我在原则上还是欣赏苏轼的意见——“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字有大小,笔有大小,握笔位子有高低,写字人姿势有坐有站。写的字有的在纸的顶端,人要前倾,臂要尽量前伸;有的字就在跟前,人收腹低头而臂后缩。在在都或大或小地影响执笔的具体情况。还有各人的具体生理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哪种执笔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其余一概错误,恐怕不确。

以“虚而宽”的标准,我写字时拇指关节是弯曲的,用其靠近顶端处抵住笔管。这样也比较容易符合“指实掌虚”的说法。多年来已经养成习惯,有兴趣可以试试,但绝非一定正确,一定最好,故也并不足为法。

随口说说,聊供参考。
t#bottom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8-3 20:55:21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47&start=0&show=0
潘师评 lxjc 网友书
谢谢信任!

遵嘱看过,觉得你和你的朋友都已经写得不错。当然,艺无止境,前进的路尚远。

你的创作,已经掌握一定技巧,具有相当经验,而笔下当求更扎实,更具表现力。前两幅我觉得应该写明书写内容的撰作者,虽写明只是“书”,总不踏实,似乎“侵了权”一样。于此,书法作者应该树立一个观念,别人的文字作品,必须注明作者,不要让人有书者自作的错觉,无意之间略人之美。即使余地寥寥,落穷款也得注明,至少让人明白所写的不是书者自作。第三件可写“白居易忆江南词”,另起行只写“一首”两个可有可无的字,下面就是落款,那“一首”就觉得突兀而多余。另外,笔下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余地为好,只能偶而有几乎按死的地方,或以添其趣。

你的朋友所临两件也都好,甚见用心和功力。《张迁》,我的看法主要是要用圆笔,还可再润泽一些。

随口说,甚至也许有点吹毛求疵,故仅仅聊供参考耳。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8-3 20:58:57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42&show=0
潘师评 wwq2004ws 网友书
隶书易学而难精。最难的是得汉人气格,有人谓即“古厚之气”。还是多在汉碑上下扎实功夫为好。

挪移、夸张字的一些部件,可以给人以“新奇”的感觉,似乎是出新出奇,清人已多用此道,目下走这路的人还特别多,窃以为恐非大道正道。无疑,正以此,老辈早就告诉我,清人隶书可以参考,但不要太受影响,主力还是要放在汉碑上。
  

IEEE1394b 发表于 2004-8-20 21:37:29


==================================================
消息组:书法江湖
==================================================
消息类型:聊天记录
==================================================

--------------------------------------------------
消息对象:414525897(潘)
--------------------------------------------------


2004-08-18 14:30:47 陇右草民(93408184)
潘师是写碑比较多,我想问北碑就一定雄强吗?问潘师好!

有一位研究语言的老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南北书法书风有别,但事实并不划一。犹如南人北人相貌有别,但是也有南人北相,北人南相者。
2004-08-18 14:34:40 潘  

2004-08-18 14:40:04 陇右草民(93408184)
问潘师要是写王字,字内的的节奏怎么把握?看到一些临作笔画不像,结构不错的,能效法吗?

学欧容易板。但是白蕉先生于学王之外只学欧。也能成功。
2004-08-18 14:41:21 潘

2004-08-18 14:56:45 燕俊萍(66611733)
老师学书养心,是否就是学生活远比艺术或是其它的更重要呢?

书法到最后是写字即写人。
2004-08-18 14:59:00 潘

2004-08-18 15:00:18 陇右草民(93408184)
学书的学养一定要高,在技法已经掌握的前提下,写字就是体现自己的涵养。潘师可是这个意思?

2004-08-18 22:03:59 逍遥游(88357954)
这江湖倒是好,就是名字不大好,有江湖气

我的春节贺年帖中讲了些意见,大家看过吗?
2004-08-18 22:05:13 潘

2004-08-18 22:07:57 陇右草民(93408184)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95&show=125

2004-08-18 22:08:02 陇右草民(93408184)
贺年帖

2004-08-18 22:08:59 逍遥游(88357954)
呵,春节期间,潘老师保养得还好。

2004-08-18 22:09:03 死灰(164015204)
我有几点认识请潘师指教:
1:做书当以内扌厌为根本要领,以内扌厌的功夫去写外拓的形式,这样才收得住,用笔才没有毛病。有些人写颜字,写得二头圆,可谓没有懂得鲁公的渊源。
2004-08-18 22:11:33 死灰(164015204)
2:草书当以点画的集散为关键,就是说草书的使转也是点画,而不是圈圈画来画去,我觉得大王正是这样,所以是巨子!

死灰所说不错。用笔要先能紧收,然后才可以铺开而不散。
2004-08-18 22:11:43 潘

2004-08-18 22:12:23 死灰(164015204)
我也是近来有所开悟,但老师所说用笔的紧收表现在笔毛上是何状态?

我在一篇漫谈书法的文章里讲到这个问题。以后让Ybzhan打出来可供大家参考。
2004-08-18 22:13:47 潘

2004-08-18 22:14:13 逍遥游(88357954)
呵呵,潘老师引经据典,为江湖正名,正得好。受教。

2004-08-18 22:14:20 死灰(164015204)
还有请问老师执笔法以何为好?虽古人说“执笔无定法”但是我也认为这涉及到风格的变化和形成,如黄山谷回腕高执笔,造成的后果就是“描”。

我上面是说现代书法问题。
2004-08-18 22:14:39 潘

黄山谷是“描”吗?
2004-08-18 22:15:28 潘

2004-08-18 22:15:34 死灰(164015204)
祝嘉说笔杆要对准鼻子,这个说法不知老师以为对吗??

2004-08-18 22:16:31 天殇(369486311)
我觉得笔对准鼻子那眼睛不就是对眼了吗

2004-08-18 22:16:42 死灰(164015204)
黄山谷是把笔轻轻的放在纸上,任其造化,所以米元章说“描”,但这不是说他不对啊!我的理解对吗?

2004-08-18 22:17:26 死灰(164015204)
当然桌子的高度和这个有关系。古人的桌子低嘛!

2004-08-18 22:17:30 燕俊萍(66611733)
上次小燕子去了一次浙江,请教一个老师关于执笔的问题!其实回头想想.其实问题在于自己适合哪种!是吧

我早年就听说,老先生写字都有癖。他们习惯成自然,你们就未必也合适。
2004-08-18 22:17:41 潘

2004-08-18 22:19:27 家(18653635)
张旭观公孙大娘,王羲之观鹅,颜真卿观“屋漏痕”,黄庭坚观“荡浆”

我在一个帖子里也约略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可参看。
2004-08-18 22:19:28 潘

2004-08-18 22:19:49 逍遥游(88357954)
潘老师,大篆和小篆在笔法上有什么大的差异吗?

2004-08-18 22:19:52 燕俊萍(66611733)
沈老主张五指执笔法,他认为此才为正统!!你同意否

2004-08-18 22:21:07 逍遥游(88357954)
执笔法,包世臣论得多。有空可去参阅。

大小篆笔法基本一致。
2004-08-18 22:21:10 潘

2004-08-18 22:21:21 逍遥游(88357954)
哦,谢谢潘老师

2004-08-18 22:22:21 死灰(164015204)
我曾把兰亭有一处不解之笔分析过,我想这和羲之的执笔方式不所不同的原因。就是“亦足以畅叙幽情”的那个“畅”字,何以上面多了一小撇?我以为这是执笔方式造成的!老师认为呢?

沈尹老向来的态度是“不欺人,不自欺”。其主五字执笔法,乃是自己的经验。主要是坐势之下适用的。
2004-08-18 22:23:57 潘

2004-08-18 22:24:43 死灰(164015204)
兰亭的字基本上都有凌空取逆势的现象,如按现在大多人的执笔方式,则极为不便,如按沈老和祝嘉所说的方法,就很顺手!

晚了。我要休息了。再见!
2004-08-18 22:24:47 潘


昨夜大家聊到十一点三刻,互道再见。很好。不要太晚。在网上时间太长,也影响其他事。
2004-08-19 15:09:15 潘


昨夜讲执笔问题。沈尹老主要精力放在书法的普及上,因为很多年不提倡,甚至被看作“玩物丧志”。沈尹老反复讲执笔,对象也主要是初学者。其实,说书法,对象不同,讲法也不同。对于已有成功可言者,执笔就不必那么讲得太死。历史上,有不少大书家的执笔其实是不那么“正确”的。
2004-08-19 15:16:30 潘

年轻时,初学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要急于出“趣味”。而要笔法到位,造型准确。而且“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年轻时正是学成规矩的大好时机。错过此时,年龄一大,悔之晚矣!
2004-08-19 21:27:37 潘

2004-08-19 21:27:58 燕俊萍(66611733)
曾经有一个老师说过
你不会"执笔"就更别谈写兰亭!这里的执笔应该就是沈老讲的五指执笔法!试想如果让苏轼去写兰亭能写好嘛!!!求教!

王右军如何执笔,只怕难弄明白了!
2004-08-19 21:29:15 潘

2004-08-19 21:29:43 燕俊萍(66611733)
是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老师要求我写唐楷的原因.
现在想起来真是要感谢老师们的细心培养.
叩谢!

这位老师的意思,我想大概是“执笔”是“用笔”的第一步,或先决条件。
2004-08-19 21:31:00 潘

2004-08-19 21:33:03 野渡舟(32589484)
我觉得执笔是怎么舒服怎么拿

2004-08-19 21:33:33 燕俊萍(66611733)
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他的笔迹中找到一些因素呢>>这两天小燕子写圣教体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字里与我们的书写工具有着极重要的联系!以前一直用元纸写,而大王的笔法又是相对精精致.在那种吸墨性很强的纸上很难写出效果!对否!!

透过刀法看笔法,是启功先生的说法和主张。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如此。清代碑学兴起以后,书画有所谓“金石气”,其实是刀法进入了笔法,笔法由此得到发展。不过,对初学者而言,先不必去纠缠这些。宜先以能“曲尽笔意”的刻本来作为法书范本。
2004-08-19 21:57:24 潘

2004-08-19 21:58:15 家(18653635)
写字要懂篆刻
印人要懂书法
——林散之说的

2004-08-19 21:59:21 老树根(81569199)
能够表达出书写者意趣的碑帖固然可以曲尽笔意。但是王字用笔为胜当以墨迹相映照,看其笔法

2004-08-19 22:00:08 老树根(81569199)
篆刻固然要要刀法,然更要见其笔意

2004-08-19 22:00:24 老树根(81569199)
有刀无意那就是粗野

2004-08-19 22:02:29 老树根(81569199)
小燕子还小更加要以笔法学习为主

2004-08-19 22:02:53 老树根(81569199)
年纪小精力好,要多学一点精到的东西

2004-08-19 22:03:11 老树根(81569199)
我想这个意见潘老师也应该会同意

2004-08-19 22:08:58 老树根(81569199)
所以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特别是小燕子更要对墨迹笔法好好体会

2004-08-19 22:09:28 老树根(81569199)
而学习唐楷汉碑增其骨力

石刻,尤其是时代较早的,或摩崖,不知笔法是无从下手的。
2004-08-19 22:09:49 潘

2004-08-19 22:10:22 老树根(81569199)
有一个基础的笔法,再去学碑刻就不会无所适从

2004-08-19 22:10:25 燕俊萍(66611733)
所以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特别是小燕子更要对墨迹笔法好好体会 而学习唐楷汉碑增其骨力

2004-08-19 22:12:37 老树根(81569199)
楷书的功夫要多下,以后回来补就不好了

2004-08-19 22:12:42 天殇(369486311)
但是帖子多了
易泛不精

2004-08-19 22:13:12 老树根(81569199)
所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或者经典的,适合自己个性的就更为重要了

2004-08-19 22:13:44 天殇(369486311)

这时就要有慧眼才行

2004-08-19 22:13:55 老树根(81569199)
如果自己的个性偏于静气的而去写恣肆显然会让自己难受

笔法也是在发展变化丰富的。弄懂它颇费功夫。古人说,通汇之际,人书俱老。
2004-08-19 22:13:56 潘

2004-08-19 22:13:57 陇右草民(93408184)
楷书还要行书来补充

2004-08-19 22:13:58 燕俊萍(66611733)
我明白叔叔的意思,楷是基础,小燕子时刻不忘!不过现在谈个性早了一点点

2004-08-19 22:14:01 老树根(81569199)
要有自己的判断

2004-08-19 22:14:31 天殇(369486311)
古人临的帖子其实很少

2004-08-19 22:14:53 老树根(81569199)
潘老师说的是,但是通汇这个过程比较比较困难!

2004-08-19 22:15:12 陇右草民(93408184)
何止比较,是极其

2004-08-19 22:15:10 老树根(81569199)
古人的经典的东西很多啊!怎么可以说很少呢


又夜深了!我先下了!再见!
2004-08-19 22:15:35 潘

IEEE1394b 发表于 2004-8-20 21:52:33

用户:18653635(家)

==================================================
消息组:书法江湖(11)
==================================================
消息类型:聊天记录
==================================================

--------------------------------------------------
消息对象:414525897(潘)
--------------------------------------------------

2004-08-17 11:22:07 家
先生怎么不说话呢

2004-08-17 11:25:10 潘
我一时打不开,找不到!

2004-08-17 11:24:39 家
先生,那天见您主动退出了群,我不敢冒昧地把您再加进来,不知道先生怎么退出去了呢

2004-08-17 11:27:37 潘
原来那个书法群的符号也不见了。那天退出,可能是误点了什么地方。

2004-08-17 11:27:21 家
哦,先生,您看现在是不是有了,如果没有,我再处理下

2004-08-17 11:30:44 潘
有了。昨天想上去,找不到,正着急呢。

2004-08-17 11:31:31 家
呵呵,想请问个问题
先生能不能简单为我介绍下何为古韵读法,我们正搞个录音,用古韵读法读古文的录音

2004-08-17 11:32:03 家
名字叫“巴蜀乡音”

2004-08-17 11:33:55 潘
我现在两个对话都开着哪!

2004-08-17 11:37:20 潘
此问题一言难尽。我也不是科班出身。
读诗文,旧有“南腔北调”一说。

2004-08-17 11:37:59 家
哦,我那天去了录音室,听着的感觉是像唱戏,录好后,我立即寄把光盘寄给先生,希望先生能笑纳

2004-08-17 11:42:43 潘
当年朱东润先生讲课作过示范,读古诗文确是近乎吟唱。

2004-08-17 11:46:10 潘
你录的是别人吟诵的转录,还是你自己的吟诵?

2004-08-17 11:48:22 家
哦,这个暑假才发起录音的,康绳法老先生吟诵,康老时年八十有一,川大毕业,好象是师从向焦杰,我也搞不太清楚

2004-08-17 11:50:26 潘
朱先生是江苏泰兴人,语音略近北。但先生少年时师从苏南太仓唐文治老夫子,其学诵读当在此时。故可说介于两者之间。

2004-08-17 11:53:38 潘
前些年搞过古诗文朗诵录音,由播音员录制,恐非古法。你们近来在做此工作,如有录音,愿得一闻为幸。

2004-08-17 11:55:04 潘
我把“群”的对话关了吧。

2004-08-17 11:53:34 家
哦,康老此次吟诵文章,他自己选的21篇(原26篇,后有删减),其中12篇选自东润先生《文选》,录好之后,我便给您寄去

2004-08-17 11:55:59 潘
那先谢了!

2004-08-17 11:55:34 家
巴蜀音好象很浓
此次录音名“巴蜀乡音”,(旧作“巴蜀方音”,后改)

2004-08-17 11:58:44 家
不知道先生知道刘天倪这个人吗

2004-08-17 12:01:01 潘
作诗久来依《唐韵》。历久语音自有变,所以常常用现代语音来读会觉得不谐。不过,好些古音在方言中还保留着。

2004-08-17 12:03:01 潘
抱歉,恕我孤陋,刘天倪其人未之闻。

2004-08-17 12:03:09 家
我只知道是王国维学生,50年来到乐山犍为,文革时被批,文革后在朋友帮助下离开乐山,80年左右死于上海

2004-08-17 12:03:28 家
那天从朋友处看到刘老手稿

2004-08-17 12:04:34 潘
时间晚了,我得去弄午饭了。下次再聊,好麽?
我下了。再见!

2004-08-17 12:04:17 家
哦,好的,不打扰先生午餐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8-21 12:33:45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77&show=0
潘师答佩剑书生网友问
要把碑帖上的字拓大了放手写,没有对此碑帖书法的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那是难事。当年来楚生先生就此对我说过,他主张先以1:1的方式临写,等充分掌握了,缩小、放大都可以随心所欲。这个意见供你参考。或者你可以先得写比帖上略大一些,逐步掌握,逐步放大。

虞世南自智永而得右军嫡传,留下的真书皆在寸内,拓大要作变通,难度甚高。你若想作大字,可选学间架宽博、点画浑厚的来学,比如颜鲁公。

IEEE1394b 发表于 2004-8-23 22:41:38

用户:18653635(家)

==================================================
消息组:书法江湖(11)
==================================================
消息类型:聊天记录
==================================================

--------------------------------------------------
消息对象:414525897(潘)
--------------------------------------------------
2004-08-22 21:41:44 家
先生好啊
  

2004-08-22 21:47:30 潘
好!

2004-08-22 21:48:14 家
我昨晚和一位好友聊了个通宵
谈到,中国书法几乎已经成绝学

2004-08-22 21:50:08 家
现在意义上的书法,和古人已经不一回事了
现在仅仅在讲究线条,还有西方美术讲的视觉冲击
  

2004-08-22 21:52:19 潘
现在不已然中兴了吗?希望在你们身上!

2004-08-22 21:50:59 家
但是这样走下去不是好事啊

2004-08-22 21:53:30 潘
有人向西靠,也可以有人不向西靠啊。

2004-08-22 21:52:09 家
但不西的人似乎受的了排挤

2004-08-22 21:55:37 潘
那么就看不西的人能否耐得寂寞清贫了。

2004-08-22 21:54:19 家
而且中国传统都被细细地分化成了学科
讲究科学地方法来系统地学书法
书法的“天堂”似乎没有了

2004-08-22 22:00:31 潘
合而分,分而合,中外学术皆然。以前笼统言之,现在分而论之,以后也会再次在新的基础上合而视之。

2004-08-22 21:59:43 家
似乎从康梁以来,帖学衰落了
  

2004-08-22 22:02:37 潘
时至今日,不必再严分帖学碑学了。

2004-08-22 22:01:32 家
但伯英,沈老,已经不再那么光辉,这是肯定的吧

2004-08-22 22:07:02 潘
时尚难免此起彼落。流行过一阵,人们总会回过头来的。

2004-08-22 22:06:12 家
黄宾虹,章太炎,恐怕再也难寻

2004-08-22 22:08:14 潘
夜又深,我要下了。年轻人,再见,好吗?

2004-08-22 22:06:56 家
先生,再见

2004-08-22 22:09:29 潘
再说一句:百年树人,洵非虚语!

2004-08-22 22:08:08 家
谢谢教导,铭记

家 21:18:37
哦,先生,我想请教个问题
"书法是什么","什么是书法"   
现在的人都在困惑,尤其是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大家估计都很想知道,但书法真的有个标准吗

潘1:24:45
这问题跟美学中的“什么是美”一样难!
家 21:23:54
这是和天殇聊时,谈的
书法的学问不是"做"出来的,这有点感觉是做"秀",书法永远是双修,而读书,仅仅局限在就书法读书法,那永远是"南辕北辙",到不了最高境界。你读了很多武侠书,你肯定知道"武功"的最高境界是化有形于无形,处处无招而处处有招,一招一式升华到无招无式。武术要到这样的境界,没有高尚的人品是永远到不了的,而人品是靠修出来的,佛讲修蝉,参蝉。而书法也是如此,没有长期的临池,没有临池中熟烂于心的笔法,墨法,章法,而仅仅靠天赋才情,走出的路是有限的,好比百米,只能给人带来瞬间的美妙,书法也有个法,终身无法,永不得法。而"法"又是内功和外功的参悟。  

潘 21:31:22
年轻人难得思路开阔,好!

家 21:30:38
这和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了,大学成了平民化,反而失去了精英

家 21:33:08
现在我们不能什么都"书法",走向平民化,必然导致平庸,我的意思决不是要反对现在现在已经营的如此好的书法气氛,而是想说,不管人多人少,书法标准是不能太低,不能动不动什么都书法

潘 21:38:45
书法近几十年来失去了高层知识分子的关注。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书法很隔膜,冷淡。这些年来,出书法人才大多是在工农兵中而不是在大学。确如所言,书法在由文人圈走向平民化,或说市井化。这是既可喜又可忧的。

家 21:37:54
那先生,我们再返回去,"书法是什么","什么是书法"  

潘 21:44:20
“书法”是个宽泛的概念。历来有不同层次的“书法”,不同层次的作者群和不同层次的受众。

家 21:44:20
但大众品位取代艺术品位,好比现在的泡沫剧

潘21:49:51
不同层次,永远会有。流行一时的东西,时久大家厌烦了,自会缩小影响,缩小市场。

家 21:55:30
这怕是和现在的社会源有关系,物质的丰富,带来的盛世,而没有演变成人文主义的兴起,时代的浮躁让我们感觉不过来生活的真理,快节奏让人压力很大,钱似乎成了追求的目标,剩给书法的还剩下多少。

潘 22:05:55
浮躁不会永久,总会过去。会有讲究精致的时候和人群的。

潘2:06:32
我下了。明天见!

家 22:05:00
先生,晚安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8-26 23:24:22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77&show=0
潘师答佩剑书生网友问
要把碑帖上的字拓大了放手写,没有对此碑帖书法的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那是难事。当年来楚生先生就此对我说过,他主张先以1:1的方式临写,等充分掌握了,缩小、放大都可以随心所欲。这个意见供你参考。或者你可以先得写比帖上略大一些,逐步掌握,逐步放大。

虞世南自智永而得右军嫡传,留下的真书皆在寸内,拓大要作变通,难度甚高。你若想作大字,可选学间架宽博、点画浑厚的来学,比如颜鲁公。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8-26 23:30:09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90&show=0
潘师评闻正则喜 网友书
谢谢信任!遵嘱看过。

我觉得写得很好,值得赞赏。若一定要提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否考虑——
1、有些笔驻处尚可再驻得再略久略深些,一以得蓄势之功,二则加强了节奏感;
2、落款处余地已不多,字句应简,“宋”、“岁次”、“一首”可省。前面年份说了“岁次”,后面只一个“夏”字就欠对称,以“时当仲夏”之类为妥帖。当然,这是余地多时的调度。余地紧,只消“甲申夏”即可。“夏”之后紧接着就署名,人或以为书者为“夏朝晖”,还是以略为空开一些为好。

拙见,聊供参考。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8-27 11:36:22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96&show=0
潘师答檀香网友问
  回答你的问题有点难度。不知你的具体情况。可能是一位年轻学生吧?
有位前辈说过,“写字”二字已经把秘诀透露了,字是要“写”才会好的。
你喜欢王羲之的字,因为“漂亮”。但他所留下的字,似乎没有适合初学入手的。除非你要学的是小楷。
我建议你可以到大型书店去,看看有否自己喜欢的汉碑或唐碑,不妨选一种买来照着样子学着写。开始学不像,坚持下去,天天写一些,慢慢会写像的,也就逐渐深入了。
头绪繁多,一言难尽。你可以找点指导书法入门的书看看。我现在对出版情况不熟悉,所以具体书名说不上。你到书店去看看找找吧。
只能这样答复你,不知有帮助否?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