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3 20:41:17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01&show=0
潘师论书法的取势
对于学习者网友的情况,我的看法与曹先生不同。我觉得足下并非缺少“险”的意识和追求,只是不知如何“险”,或者“险”得不甚得法而已。足下所引关于平正与险绝的四句话足引人思。以我私见,问题可能是足下于第一句话尚未完成得很好而急于求险所致。

险绝与平正对举,如此来理解“险”大约思过半矣。平正则稳,所谓“险”,大致是出以倚侧、倾斜、跌宕之类,不避不稳,或先出以不稳再加以补救使之得稳,以此等种种手法来求流动、动荡的效果。右军之险,含而不露;米芾求险,锋芒毕见。王铎学米,更张而扬之。目下时风,已不以古人所谓的“险”为满足而尽力把“险”推向极致,时而趋于狂怪,足下的问题可能是在平正尚未精能时不意而受时风影响去追求“险”。

建议再在平正上下点功夫,然后学写米芾《蜀素》,体味其在笔势精微中的种种变化,不要受过于张狂书风的干扰。这大致是足下引述四句话中的第一第二两句。以足下的年龄和学书经历,我看可能是大体适合的。

于足下情况了解不够,以上所说,只能聊供参考。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4 10:42:10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20&topic=402&start=0&show=0
潘师谈民族文化的扶持
世事艰难。
书生议论,自难免书生之见,书生意气。然而这点傻傻的书生气却是多么珍贵诚挚的真心!我们这多难的民族,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能不绝如缕,这点傻气一定程度上实在是功不可没!在我们这网站上,有那么多朋友关心和惋惜笔墨纸砚传统工艺的衰退,又有好几位专事此技艺的优秀匠师在坚守本行的同时来参与讨论、交流和传播笔墨纸砚文化——此非希望之所在麽?有火种在,希望就不会破灭!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4 10:52:41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23&topic=262&start=20&show=0
潘师谈师祖 王蘧常先生所书《千字文》
此选自《王蘧常章草选》。《千字文》书时  瑗师年过六十,作跋时已八十三岁了。瑗师跋中说明书此件之缘起,并谓:“三日而成。距今二十一年矣……而予书不加进,深自愧也!爰书其后,并以自警”云云。其实,  瑗师书八十以后更进一层,见《王蘧常章草选》者皆曰补书二跋尤佳,我也对  瑗师说及,  瑗师答道:“你们啊,都要这么说!” 瑗师之决不自满如此,盖真知学无止境也!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4 16:25:40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6&topic=327&start=10&show=25
潘师评黄庭坚《庞居士寒山子诗》
顶级的作品!顶级的图片!
顶一下!
多少年了,黄山谷多少有点被冷落了。今天,传播手段大利,山谷作品大可供人仔细研究,其中蕴涵信息何多!又何等珍贵!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4 16:31:21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23&topic=259&show=25
潘师评胡小石先生书
胡先生书过乃师,可惜为时早了一点,未逢“书法热”,没有如云门生,因而难免冷落了。然而有妙迹在,自会有识者。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4 16:47:59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20&topic=331&start=0&show=0
潘师会网友云烟君(谭艺兼及其它)
昨天云烟君由北京南下,返赣途中到上海。中午神五君来电相告,定于晚间同来寒舍,白天准备去上博和福州路、朵云轩等处看看。晚饭后,云烟君由神五全家陪同如约而至,舍下狭小,人气顿添!

云烟君慨然两度赠笔,又知为北京网友聚会特地赶制套笔配以锦匣,相赠到会网友,其心可谓诚矣!我无以为报,下午赶录古咏笔诗句书为条幅以为答礼。写上款时思忖,何以呼云烟君呢?因想既有医师、拳师等等之称,何不称“笔师”?遂书曰:“书付  小平笔师道友”。

听云烟君说制笔,既长见识,又深感慨,真是一艺之成,谈何容易!毛笔制作,选料而外,主要在手艺,而料之选慧眼察看之外也得巧手襄助。云烟君告,做笔也得有童子功!始则不解,问之方知其奥妙与艰辛。笔工左手执一圈毛,需食指与掌弯曲成90度,而拇指填在中间不能超出食指,且必须与弯曲的食指紧密无间,才能拿住这一圈料毛。这只有在年少骨嫩时强为之而使之定型,年稍长则无可如何了,所以必须在孩提时代就练就此童子功!听制笔高手、行家里手一席话,顿觉手中这管“管城子”沉甸甸的。书家挥洒,名满天下,临池弄翰之功固不可没,而万万不可忘记那些艰辛劳作助尔成功的笔工、墨工、砚工、纸工!

舍下实在是小,还停留在十余年前的水平。虽有三室,却室室是斗室。虽然五脏齐全,毕竟还是麻雀。云烟君所说其实有所夸饰,所谓“客厅”也者,究其实只是三四平米一个过道的略略膨胀而已,置一小方桌一冰箱走路已经碍手碍脚,哪有地方再堆书?寒舍到处是破书烂纸,内人有时也颇有怨辞,而于埋怨之余能予以姑且容忍已是大大难得了!

今天下午临帛书,用的是云烟君新送的“墨缘-小”,就是送北京聚会网友那锦盒中的那支。上手没有陌生感,为我近期临帛书所用的几支笔里最称手的,我在后面题一句,谓“指挥如意”。

谢谢泥山君关切!然而谈何容易!

现在房价飙升,稍稍宽敞的住房要价200万元上下,对我而言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打个比方,水烧开要100度,我现在的水温才一度半,至多两度!除非我的收入比房价飙升得更快——也天天不断有人来一万元买我一个“福”字斗方——洋气一点叫“天方夜谈”,土气一点叫“大头天话”——那几乎是河清有日,……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9 08:43:31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09&show=0
潘师评杨红业网友书
谢谢信任!

看过,觉得学古不够,受今人影响大了一些。

建议多潜心临帖,很多问题可以从中得到解决,或能悟入。

看到红业网友一些议论,觉得能有思想是好事,但总以能落实到笔下为好。有一位在网上非常活跃,常见议论风生的年轻人,前不久给我来好几个短信,讨论学书的具体问题,非常感慨于空论无益。我也以为要“坐而论道,起而能行”才好。网上议论,时争一时之胜,如此争一日之长短,往往徒费口舌。有时可能只是一时在逻辑上似乎争赢了,却于实际无大补益。
  

刘唐 发表于 2004-6-9 16:33:15

又学习了一遍,有所思!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9 17:51:34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211&show=0
潘师评学习者网友书
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

《蜀素》为米芾逞能之作,笔法特别丰富而到位。临写必须看得仔细,学得仔细,一一理会,一一学出。要在得笔,正侧互出,变化莫测,又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发为多变的笔势,字的形态也因之而出现种种奇变。所以,笔法-笔势-字形-行气,一以相贯而成其特有风姿气息。

觉得足下所临尚嫌粗疏。建议把主要力量用于“得笔”。笔再注意以正为主,入纸求深,辅以侧势,以求变化。不要放过其中精微细节,日渐深入。体察其连绵不绝的笔势往来与节奏,如何造成跌宕形势。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4-6-21 20:50:52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1673&start=10&show=50
潘师评一堂和气网友书
遵嘱看过。

《颜告身》之与颜,有点仿佛《大字阴符经》之与褚。《颜告身》是否真出颜手尽管有争议,也尽管其中有些许微疵,却是大好颜字,颇显颜字之妙。鲁公遗留书迹甚多,“颜派”法书更多,我于颜书,《告身》临写最多,略有体会。

看和气兄弟所临,恕我直言,功夫尚大大欠缺。笔下应更中正,使点画圆浑有篆籀气。出锋笔短意长,勾、捺等处,一般还稍稍退后一点,必须把锋拎正以后蓄足了势才踢出。间架结构,字的造型,还不准确,要特别注意颜字的宽博大度之气。反反复复,眼到、心到、手到,再临它三百遍,定有进境!

与和气兄弟虽则尚未见过面,却在网上已有颇多接触,仿佛已不陌生,故言来也就实话实说,不必客气兜圈子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