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读易生 发表于 2003-11-25 17:37:22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

[这个贴子最后由山居读易生在 2003/11/25 05:44pm 第 1 次编辑]

    按:潘师自上书法江湖以来,在各处发帖甚多。所发之帖,言虽简而意韵深。时间一久,散落各处,不易找寻。爰为一集,使欲了解潘师思想之网友方便阅读。其他网友有见潘师发言者,也可于此帖继之。山居记。

拜读过所贴图,临得甚好,而且大体觉得后来居上,有的可说极好。我临汉碑略有经验,试说管见以供参考。

临帖,书谱说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除借临帖作自我发挥的“意临”外,一般要努力做到笔法到位,造型准确。

来楚生先生说过,写隶书只要得法,有两年时间就可以满不错了。我想大概一是笔法相对简单,二是结构平正的缘故。当然简单不是单调,平正不是死板。由于这些特点,隶书基本上是入门容易深造难。来先生说的“得法”就未必人人容易到的。此所以当今写隶书的人多而高手少。

我的意见,按汉字发展序列,作书一般宜以上贯下,可得质直高古气象。反之,以下参上,容易显得浮薄轻佻,非高手不易办到,赵之谦试过,好像不很成功。而取前一法得成功者甚多,伊墨卿为突出例子。前人的经验教训大可参考。

隶书自篆书来,有“大小二篆出八分”之说。隶书笔法主要承袭篆书笔法而有时多了“波”、“发”二法。承前启后,故为贯通古今之关键。此又与前一说有联系。

汉碑主要为隶书,也有少量篆书,包括隶书汉碑的碑额,书史有“汉篆”之称。这牵涉到“汉碑”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在此或许无关宏旨,但应该明白。

汉简帛书与汉碑有联系,因为出同时人手。但又有区别,相当于碑之于帖,或者“行
押书”与“铭石书”之别。

我初学打字,速度很慢,弄得好辛苦哦!可能词不达意,聊备一说,聊供参考!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11&start=48&show=0

山居读易生 发表于 2003-11-25 17:46:46

张迁在汉碑中是比较不容易写的。难在笔短意长。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11&start=48&show=0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3-11-25 17:55:16

非常感谢山居收集潘师在网上的书论,弟下午也在编辑这类文件.兄既已发出,弟可将精力投入潘师给弟书信中的书论整理

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3-11-26 08:49:10

可以分类的

刻舟求剑 发表于 2003-11-26 09:25:18

自运失了依傍,最多踩着前人依稀的脚印走,步履有点歪斜或势所难免。若自运不减甚或胜于临帖,则此人已卓然成家矣,或与前贤齐,或胜于前贤矣。此时此人临帖,乃“六经注我”,借题发挥也。我与不少师友都有相似体验,都说离了法帖常常简直觉得不知如何下笔了。我确实是越写越不敢写啊!所以,这大概近乎是一个通例吧? 临帖一事,各人看法可能不同。以前有能入能出之说,也有人以为入易出难,我看入得深而能出者当大有可观。自然,也有入而不能出者,专学一家人谓书奴,不然也是食古不化,此等学书人不少。孙过庭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来楚生先生到晚年依旧临帖力求其相象,白蕉先生以为临帖要临到可与帖字重叠才好。前辈经验,值得重视。当然路决不止一条,成功经验也未必就是唯一可行通道。我的意见,学书人起码要有一个临到形神兼备的过程作为童子功,有过这个过程以后发展空间可能大一些。年轻时要力求笔法到位,造型准确。如果一开始就心存绕过去的侥幸心,不肯下苦功,除了极少数天性解书的天才,大部分人更可能希望渺茫。

开始阶段,至少三五年,千万不要“绕”!不然,苦功从何下?没有字内功,字外功能起的作用有限

刻舟求剑 发表于 2003-11-26 09:33:28

--------------------------------------------------------------------------------
  怕是古今皆然。书法的成功率很低,绝大多数人即使有可观成就也只是一时名家,少数人能成为一时大家,而历代大家则代只数人耳。除非他临习功夫平平,自运能胜于临帖的,一般说应该能与历代大家“雁行”、“抗行”了,岂不也进入历代大家排行榜了麽?书法史上能书者无数而开宗立派的大家不多,北宋四家,也只苏、黄、米三家开大宗,南宋好手甚多,竟无开大宗者。故窃以为君所言者未必是现在才有的或少数人的现象,而可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故也未必就是当今书法衰落之征象也。  



记得马叙伦《石屋余渖》中记载,于右任比沈尹默为梨园之科班,而自比客串。大约写字有是否书家当行本色之别。沈之科班,意为临帖功深;于自比客串,有自谦临帖功夫不及沈之意。事实也大体如此。非书家,或非书家当行本色者,当属我上面所说临帖平平或连平平都说不上者,自不会发生自运不如临帖的问题。唯画家当作区分,有基本画画而少写字者,也有书画并重者。后者完全具有书家之当行本色,远者如宋之苏米,近者如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来楚生等



--------------------------------------------------------------------------------
  不要做蠢事。绕过去,绕过的是一座蕴藏几乎无穷的宝山。不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只想自己尽力踮起脚尖来,能看得更远麽?王铎半日临书半日自运,是为了什么?我以为学书人应该对博大精深的书法遗产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尚未学得多深,已经无端地害怕受束缚,已经嫌自运不如临帖,那是浮躁心态的表露,过于急功近利了。古来书法大家,谁不从规模前贤入手?一部书法史,还不是大家辈出不断出新代有新貌?
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学程,应说不同的话。同样一句话,对张三是补剂,对李四可能却是毒药。基础扎实了,可以遍临百家,兼参己意,镕铸新面目。基础未稳,还是老老实实进门去学,而不要绕门。打拳没有站桩功,到老一场空,花拳绣腿只能骗骗外行人。那是自欺欺人,欺人也只能欺外行,到了发觉欺人已经不行而向来只是自欺时,悔之晚矣!现在绝大部分学书人的问题决不是绕过去,而是以下地狱的决心进门去积学储宝,以图将来有成。








刻舟求剑 发表于 2003-11-26 09:35:38

以上引潘师网上书论

刻舟求剑 发表于 2003-11-26 10:13:07

潘师网上论书

事情总有两面,所谓“双刃剑”也。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强调一面而漠视甚至否定另一面,会把人引入歧途。继承与创新这一对矛盾范畴正由于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才有书法乃至整个文化的绵延发展。斩断历史渊源,抛弃深厚的文化积累,凭空作闭门造车,恐非可持续发展之道。现在人心浮躁,“快餐文化”泛滥,大部分学书人的实际情况是缺乏坚实根基,则应该强调什么当不言自明。辩证法有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之说;唯物主义有一切以具体条件为转移之说。作为思想方法,于考虑学书方略大有启发甚至指导意义

山居读易生 发表于 2003-11-26 11:24:50

评许栋书

    遵许栋君嘱把大作看一过,楼上各位评得很好。看得出,足下取法多家,且作捏合以成新面之探索。好多年前我也有此经历,并向周慧珺提议推荐过,她也感兴趣,可能是一条不妨一试的路。在初,可能有不协调和凑泊的不足,久之可能有所成。建议笔下更干净些,使转提按之间交代得更清楚些。章法效鲁公稿书,但应注意到鲁公稿书小字夹行主要是为起稿时的添文,而适成错落之致。当然,有时因纸之余地与欲写文字多寡的问题,字形大小也可相应变化。总之,最好是其变化有一点原因,无端生变就有点为变而变而显得有意做作了。另外,行笔徐疾,使墨枯润,亦应作不露做作痕迹的变化。一瞥之下陈一孔之见,聊供参考。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7&topic=1475&replynum=last#bottom

不系归舟 发表于 2003-11-26 12:13:42

我对米字曾下过不少功夫。白谦慎70年代投到金元章先生门下,80年代与我相识,我在60年代已与金先生交往,70年代初去安徽插队便少去拜见了。白向金先生提及我,金先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哦——写米字的。”
初写米字,我还不满20岁。那时写米的人不多,周慧珺是有名的一个。我写米最用功是在“文革”开始以后。外面打派仗,我在家“逍遥”,日日临帖为遣,纸墨不愁。因为当时写大字报用的白报纸供应不上,学校只能买回一捆捆毛边纸代替。毛边纸化水,又经不起折腾,所以大不受欢迎。谁知倒是临帖的好材料。同学出外刷标语,经过我家常一捆毛边纸,有时还带送一瓶墨汁,成我好事。我那时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临写三次,三种法帖每天必临,为神龙本《兰亭》、智永真书《千文》和米芾《苕溪诗×蜀素》。兰亭和米帖几乎一天一遍。大约持续三年,这三种帖临了几百甚至上千遍。我的体会是:这三家实是一家眷属。米的《蜀素》好于《苕溪诗》,更靠近王,是米学王成绩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后半字小的哪部分。米写《蜀素》是使出浑身解数,笔法笔势的变化层出不穷,是深研笔法的好材料。

后来,我随金先生拜见来楚生先生,带去的习作就是临米和临王铎的数纸。来先生看了说:“一个米芾,一个王铎,厉害得很,年轻时学了一世都摆脱不了。”那时的老先生们大多不主张太早学米。我学米好几年了,又加上学米的人一下子多起来了,我想避开“米热”,而且此时受来先生影响,转而把兴趣放到了秦汉刻石上去了。尽管我极力想摆脱米的面目,然而来先生的话不错,米的影子在我身上至今不能完全脱略干净。

现在学米已成潮流,王铎也是年轻学书人的热点。我上网看看,发觉米芾和王铎近乎神圣,不能说他们的缺陷,有人一说,立即会引来很多人的激烈攻击。我对年轻人这种近于追星的心态给予会心一笑,好可爱!

我已30年不临米了。前两年偶尔检出《蜀素》,重拾故技临了几段。贴出看看,以博一噱。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47&show=0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潘良桢书法江湖书评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