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不系归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留言板(第八页始 为潘师评网友书) [复制链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51#
发表于 2004-4-27 11:05:47 |只看该作者
                       评弹泰斗蒋月泉     
少年投师  临街听曲
   蒋月泉祖藉苏州。1917年12月出生在上海。父亲在京戏院推销票子(俗称“案目”),收入菲薄。供他读了几年小学,曾想让他从师学习京剧武行,但他母亲舍不得幼小的孩子去练功,挨打受苦,没有同意。他十二岁时,母亲病故。家庭经济更加拮据。他父亲原也是个评弹听客,便要他学唱评弹,以便早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样,1934年,他便拜苏州弹词艺人钟笑侬为师,学唱《珍珠塔》。那时,他说的是一口上海话。从学艺开始,才学说苏州方言。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他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这种软糯幽美的地方语言。经过后来的不断磨练,终于最后成为了一位苏州方言的大家。
    从钟笑侬学了三个月,他觉得钟笑侬所说的《珍珠塔》与自己的个性不合,才又改投擅说《玉晴蜓》的张云亭为师。张云亭说书的风格细腻蕴藉,遣字用语,精练风趣,人称“翡翠蜻蜓”。这也正好符合蒋月泉的性情气质,从此奠定了他后来的艺术道路的说书风格。
  
       蒋月泉跟张云亭学艺三年多,勤奋好学。张云亭有一习惯,下台休息时,往往根据演出实践,默想书的内容结构,语言修词,每有心得,便随手写在香烟纸壳或小纸片上,抛入卧榻边的小篓中。后来,在蒋月泉离师他就时,师母见他学习刻苦,便要张云亭将篓中积聚的纸片,悉数赠予了他。这使他在书艺上 得益匪浅。学艺时,张云亭认为弹唱是自己的弱项,便要他通过电台,向当时以弹唱著名的朱介生学习“俞(秀山)调”。“俞调”真伪嗓并重,旋律委婉转折,如百啭春莺。对咬字、用气、润腔,要求较高。艺人们都以练学“俞调”作为弹唱的基本功。蒋月泉家境清寒,家中买不起收音机。每天清晨起身,到马路上有收音机的商店门前,听播放的弹词节目,揣摹默识。他年青时,小嗓清脆嘹亮,中气又足,经过细心摹学,终于将朱介生派的“俞调”学到了手。当时电台常有青年演员轮流播唱弹词开篇。这为弹唱好的青年演员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良好机会。蒋月泉最初就是在电台上崭露头角,建立了善唱的声名的。

       一曲蒋调 名望鹊起  

     1938年左右,蒋月泉出于对另一位说《玉蜻蜓》的响档周玉泉的钦慕,再拜周玉泉为师。从评弹行会中的辈份讲,周玉泉和他实是同辈,本为隔房师兄。但蒋月泉心折周玉泉的说功飘逸清亮,神满韵足,书情内容凝练丰瞻,才毅然不计辈份,虚心拜师,以求深造。他拜周玉泉为师之后,不但跟师听书,后来还随师拚档,充当了一个时期的下手。他从师后不久,由于变嗓,小嗓失调,他就在用本嗓唱的“周(玉泉)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老生、北方曲艺等唱腔唱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风格的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唱调——“蒋调”。“蒋调”当时的代表作有《杜十娘》、《哭沉香》、《离恨天》、《战长沙》等,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而风靡江南,也从而为蒋月泉赢得了更大的声誉。二十余年后,蒋月泉在一次上海评弹团宴请周玉泉的筵席上,恭敬地对周玉泉说,“我幸受老师的教诲,获益甚多”。而周玉泉却谦逊地回答,“我也幸有了你这样一位高足沾光不少。”说罢,这两位驰誉江浙的大响档相顾莞尔,激起了席间一片掌声。
    就在蒋月泉开始以一曲“蒋调”,名望鹊起,日益走红的时候,一次在码头演出时,一位年长的道中姚荫梅路过借宿他演出的书场里。二人剪烛夜谈,姚荫梅深情地说了一句:“你的名气是很响了,看来你的说功和你享有的名气还不能相副。这话给了在书坛上一帆风顺的蒋月泉以很大的震动。他深感作为一位评弹响档,必须求得在书艺上的全面提高。编、说、唱、演都应该达到高超的水平。蒋月泉青年成名,在二十多岁时,受到众多女听客的受慕,也传出过不少情场风波和风流韵事。但是,他对于事业的进取却始终没有放松过,在与姚荫梅促膝夜谈以后,他更刻意努力于对自己说噱功夫的磨砺、锤练。

       深入工农  演唱新人
      蒋月泉的书艺又一次飞跃,是在1951年他参加了上海人民评弹团之后。
    在蒋月泉在人生和艺术道路上,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作为上海评弹团的一员,随上海文艺界治淮工作队在安徽淮河工地上度过的三个多月。他和民工们一起住工棚吃秫秫(红高梁)饼。他看到广大的翻身民工在天寒地冻的季节,为修治淮河而日夜奋战。他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过去没有接触过的淳朴忠厚的纯挚待人的品格。当他们无意中问到他所用的一条纯羊毛围巾价钱多少时,他把面前这些为祖国建设勤劳奉献的人们的贫苦状况同自己的富裕生活对比,竟惭愧得无言以对。与他一同参加治淮的评弹同道们回沪后都感到自己过去没有在自己的书目中反映达些可爱的工农群众十分憾疚。于是他们协力编演了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更主要的是,蒋月泉和他的同道们开始建立起了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观。
    次年,他与作家柯蓝一起去了海军部队,编演了《海上英雄》,接着又主演了反映上海地下党青年工人烈士王孝和的中篇评弹等。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演唱表现农村生活的《人强马壮》,他主演的现代题材的中短篇达十余部。在说表运用,脚色创造中,他发挥了精熟的评弹手法,使那些新书达到了传统书目同样的艺术效果。其中的精彩部分在艺术性上甚且超越了某些千锤百炼的传统书目,有些书回及选曲成为青年演员们经常演唱的保留节目。

    求新求变  上一层楼
    1954年起,根据剧团的安排,他与弹词女演员朱慧珍拚档,加上作家陈灵犀,形成编者演员的优化组合,从整理《庵堂认母》着手,投入了传统长篇书目《玉蜻蜓》的整理演出,并以杨仁麟的演出本为基础,开始对传统长篇弹词《白蛇传》的改编继承,前后将近十年。这期间,蒋月泉的生活可以说是单调的,但又是丰富的。步入中年蒋月泉已洗尽了青年时期流连情场的浪漫放逸的风习,他全身心地投入于艺术创造。编写、排练、演出评弹成为了他的主要生活内容。在编说《白蛇传》时,每天由陈灵犀编一回,他与朱慧珍排一回演一回,工作时间达十多个小时,往往只在夜场演出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吃宵夜时,蒋月泉才放松下来,打趣几句,放放噱头。紧张而辛勤的艺术劳动,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庵堂认母》、《厅堂夺子》、《看龙船》、《大生堂》、《端阳》等整理自《玉蜻蜓》、《白蛇传》的中篇评弹和选回都成为了评弹书目中经典性的精品。演员总是以他的代表性书目和艺术赢得群众的热爱,造就了自己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的。这时,蒋月泉的书艺真正达到了全面成熟,炉火纯青的境地,同时也声望日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52#
发表于 2004-4-27 11:23:23 |只看该作者
蒋的演唱我个人以为是属于比较自然型的那种,
像徐云志,孙扶庶的演唱刚开始听感觉怪怪的(当然后来就好了)........。
听说蒋在文革后一度沉默寡言.....原来开朗的性格没有了......。
真可惜呀,不然一定会有更好的作品,也用不着什么抢拍了!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3#
发表于 2004-4-27 11:57:11 |只看该作者
人的机遇不同,真是可叹!“文革”使所有的文化精英受到摧残,劫后余生,各人情况出入很大。以评弹界而言,严雪亭先生此时已病重,不可能复出,而且留下的录音资料也极少,无录像,最为可惜。蒋月泉先生尚好,而且曾经在白发中重现青丝,但中气大不如前,嗓音沙哑,抢录了少数录像,以及如《农讲所里教诲深》那样的新开篇。张鉴庭先生情况稍好,录音录像多一些。1997年4月23日,我造访杨振雄先生新居,也是我与杨先生最后一次会面,两天后我也发病,不便出行,杨先生来电慰问,说“只好通通电话了”。那次见面,我说,与严、蒋、张几位相比,杨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文革”后杨先生的状态基本保持未变,所以留下的音像资料最多。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江湖元勋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54#
发表于 2004-4-27 13:12:31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同志也是评弹的爱好者,我翻了一下陈云的文集,里面还有专门关于评弹的指示。呵呵。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5#
发表于 2004-4-27 14:49:13 |只看该作者
陈云同志关于评弹工作的有名指示我觉得对移来对书法界也完全适用——

出人出书走正路。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56#
发表于 2004-4-27 15:09:37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04/27 11:57am 发表的内容:
人的机遇不同,真是可叹!“文革”使所有的文化精英受到摧残,劫后余生,各人情况出入很大。以评弹界而言,严雪亭先生此时已病重,不可能复出,而且留下的录音资料也极少,无录像,最为可惜。蒋月泉先生尚好,而 ...

其实人活着还是要有乐观的心态的。
这句话说着容易,做着可就难了,尤其在那个特殊年代就更难了。也许潘老师你会说那个时候还没你呢,你会有什么感触啊?
呵呵,是的,我是没赶上那个年代,不过我们毕竟离那个时代不是很远感受还是有一点点的。拿启功先生来说,撇开他的其他成就,我觉的他的乐观精神是很了不起的。那个年代上吊,投河的不计其数,可他老爷子还是晃晃悠悠的走了过来。我想他内心一定也是很痛苦的,只是他不去多想而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了不起啊........。

另:潘老师,我对严调很陌生,能否讲讲他的“欣赏指南”!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7#
发表于 2004-4-27 17:01:51 |只看该作者
严雪亭先生的书艺是十分全面的,各方面都好,所以能在名家如林的当时评弹界获“书坛至尊”美誉。在相关网站有详细介绍,此不赘述。但可说一事——

严雪亭先生去世后,电台“星期书会”办了一个严雪亭专辑,请蒋月泉先生作嘉宾主持。在介绍严的唱腔时,先放了一段60年代初在上海团举办的流派唱腔会演上严雪亭唱的乃师徐云志的“徐调”名作《寇宫人》。严虽然根据自己的条件略有改变,但即使到了享如此大名,还是学得很认真。放完后,蒋评道:“一个人艺术上有成就,有创造,他的传统根底一定是很深的。”蒋先生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严雪亭,而且说出了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我当时听了立即想到书法界一直在争论不休的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可以于此得到启示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8#
发表于 2004-4-29 20:56:05 |只看该作者
和气兄弟对严雪亭先生的艺术感到有点陌生,主要原因大概是严先生留下的音像资料太少了。有人统计过,连同在中篇里与别人合作演出的录音,加起来不过多少小时另多少分钟。据说当年严在电台直播长篇《杨乃武》(我当时每日收听),陈云在北京收听不便,有人录了全部内容送去。后来想利用这份资料,谁知陈云听过便消磁抹掉录别的内容了!当时的录音条件可大大不如现在啊!严雪亭那每妙绝伦的艺术表演便如烟消云散般的消逝了!

就是那回与杨振雄先生会面,杨先生说,以前一直羡慕书画家,他们的艺术可以永久保存,我们在书场里效果无论多么好,可是一散场,什么都没留下。后来录音方便了,小小一个盒带,可以录一回书,我开心啊!又后来录像也便当了,就更加好了。

新的优裕的物质条件给我们后人带来了种种方便,我们可不能辜负了呀!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59#
发表于 2004-4-30 09:19:33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次我和好友去音像店选购评弹磁带,正讨论是买谁张的还是买蒋的,
旁边有位老先生大概是看到了有青年在看评弹磁带,很想推荐一下,
就凑上来说“严雪亭的东西好”。可当时我们眼里只有张,蒋。哎.......

现在我电脑里存的严调只有在中评网上“纪念严雪亭逝世二十周年”的三段和他唱的徐调《寇宫人》共计三个小时吧。想陈云同志竟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另:潘老师您好象与王蘧常老先生有渊源,如果方便是否可以谈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60#
发表于 2004-4-30 16:25:23 |只看该作者
刚才再细听郭彬卿的《拜月》,那三弦有浓重的薛筱卿的影子。如果是乃师为之伴奏,则时间更要早一些了,更可珍贵。
弹词《珍珠塔》经马如飞加工,唱片句子典雅而流畅,而且全书唱片特别多。因此,说《珍珠塔》的艺人在弹唱上也就特别下功夫,其中好唱工、好“家牲”(演奏乐器)的比说别的书的也要多,不然怕难以胜任其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3:48 , Processed in 0.01789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