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不系归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留言板(第八页始 为潘师评网友书) [复制链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1#
发表于 2005-1-6 12:59:1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易简生2005/01/02 01:17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
    对于初学者而言,临习王羲之行书,从哪一种入手为宜?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1/02 07:59pm 发表的内容:
建议自唐人摹《兰亭》入。
下面引用由易简生2005/01/03 01:13pm 发表的内容:
多谢潘老师.
敬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2#
发表于 2005-1-10 23:05:24 |只看该作者
关于取法魏晋请教潘老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2004/12/20 06:18pm 发表的内容:
经先生点拨,最近想从钟王小楷练起,但他们的传世作品只有碑刻,且笔迹不清晰,无法摸透其笔法使转
请问能否从智永禅师的千字文入手
再想请先生谈谈对千字文的看法
学生鞠躬感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2/21 10:15am 发表的内容:
传钟《荐季直表》有墨迹,原作已毁,留有照片印行传世。钟王小楷,有多种刻本,尚可取学。
智永为右军后裔,书传家法,为王字嫡传。取其千文为学王进阶,为上乘之选。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2005/01/01 05:55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1/01 06:47pm 发表的内容:
老马略识途,所言聊供参考耳。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3#
发表于 2005-1-10 23:12:34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国联2005/01/05 05:33pm 发表的内容:
又写了几张,请潘师看看有进步吗?我总觉得进展不大,又不知毛病在哪,请潘师指点。谢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1/05 08:08pm 发表的内容:
有进步就行。“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再用功用心写!
笔求圆劲,笔道求紧。笔笔不懈,处处力到。
下面引用由国联2005/01/05 09:29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师指点!我再好好练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4#
发表于 2005-1-10 23:16:12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来叔2005/01/03 01:00am 发表的内容:
旧作,请潘老师指点~!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1/03 12:55pm 发表的内容:
笔下表现力尚欠丰富。
再求运行的节奏感和气息的流贯。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5#
发表于 2005-1-10 23:19:59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shuzhou2004/12/23 01:47am 发表的内容:
[原创]请潘师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2/24 07:57pm 发表的内容:
看过。
建议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用笔上来,使到位扎实些。书法一事,毕竟首在得笔。
下面引用由shuzhou2004/12/24 11:4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师指教。一定紧记在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96#
发表于 2005-1-15 21:31:41 |只看该作者
潘老师原来评弹也是如此精通啊
真想不到,看来艺术是相通的没错
要不先生也不会如此痴迷50年
http://www.sf108.cn/artist/artist_home.asp?userid=709<br><a href=http://www.sf108.cn/artist/artist_home.asp?userid=709 target=_blank>http://www.sf108.cn/artist/artist_home.asp?userid=709</a> <br>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7#
发表于 2005-1-16 19:34:06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2005/01/01 05:58pm 发表的内容:
恭祝先生新春愉快,身体健康:)

感谢先生近来对晚辈的教诲
值此新春,恭祝先生
新春愉快 身体健康
艺术常青 阖家欢乐
            学生 李波拜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1/01 06:44pm 发表的内容:
非常高兴得到你新年的祝福。
也祝你新年快乐,并且随着书法江湖的日日兴旺而日日进步!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98#
发表于 2005-1-16 19:38:18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石门汉子2005/01/03 11:01am 发表的内容:
偶在临隶书时,线条很单调,粗细少变化,看先生临作后,想请教怎么样把握线条的起伏变化,速度宜快还是宜慢。近来在写乙瑛需注意些什么。
谢谢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1/03 01:05pm 发表的内容:
笔下表现力和线条内涵的丰富,不是朝夕能得,需广见识,多历练,而渐得之。
曾有某家教学生行笔以不断的来回皴擦似的手法来取得“涩”的效果,怕非正途。我见来楚生先生作书,行笔不紧不慢,处处在动而又处处得住。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99#
发表于 2005-1-16 22:11:36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无为轩主2005/01/15 09:31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原来评弹也是如此精通啊
真想不到,看来艺术是相通的没错
要不先生也不会如此痴迷50年

此处初开时,曾与和气君聊过好一阵评弹艺术。它与书法确实有不少相通之处,往往可以得到启发,或相互印证。虽然它们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它是一种方言艺术,受到语言和区域的限制。我最近看到一篇由三位评弹演员作的介绍评弹艺术的讲座记录,转发于此,以供参考。这三位,初出时的新苗嫩芽状犹在目前,现在已经是骨干演员了。

听评弹为什么会上瘾

    时间:二○○四年九月十九日

    地点:上海图书馆

    主讲:徐慧新  郭玉麟  沈玲莉

    徐慧新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评弹团副团长。擅说现代长篇弹词《秋海棠》。曾获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届曲艺牡丹奖创作奖。

    郭玉麟 国家一级演员,师从张振华,擅说长篇弹词《神弹子》,曾获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

    沈玲莉 师承姚荫梅,长期与徐慧新拼档弹唱《秋海棠》,曾获2003年第二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徐慧新:苏州评弹,从230年前起

    苏州评弹是一种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带。众所周知,一种民间艺术在萌芽状态时,是从来得不到官方支持的。因此考证苏州评弹的形成,只能暂且以有评弹名家出现的时代为准。大约在1770年,即乾隆年间。当时出现了一位苏州说书先生王周士,我们就以这位先生为始,距今已有230年了。我先不说这门艺术对江南的文化有什么促进作用、推动作用。我就说一个数字:据统计,评弹的受众有1亿人。在江南,不管是坐在书场里,还是坐在收音机、电视机前,和其他戏曲相比,评弹的受众最多。

    所以有人称赞评弹是“雅俗共赏”,是非常确切的。的确,不识字的文盲也听书,有文化的知识分子(甚至大文豪)也听书。我在评弹书籍上搜集了一些名字,在座各位一定非常熟悉的:郑振铎、阿英……等等。他们不仅喜欢听,还写评论,甚至自己写作品,都与评弹结下很深的缘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评弹的受众囊括了所有阶层,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新社会不说上下,上是公仆,下是主人,已故老首长陈云、叶剑英,还有前中宣部部长丁关根也都喜欢评弹。他们不但喜欢,是老听众,还是发烧友。今天是个很难得的机会,我们来看一段难得一见的录像:是丁关根部长唱评弹,还有一段是国务委员唐家璇唱评弹,这其中还有陈至立同志。

    评弹受众为何如此多?评弹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我们知道,说唱艺术都是从讲故事开始的。讲故事、听故事,谁都喜欢。就说一本成语词典,其中有多少故事?愚公移山、破釜沉舟、三顾茅庐等都是故事。这一份丰厚的遗产就是喜欢讲故事的先生们留下来的。我们总结讲故事有三大功能:载道、娱乐、传递信息。

    中国人素来讲究“文以载道”,所以讲故事离不开“道”。评弹界200多年来创造了130部长篇,大多宣扬的是忠、孝、节、义,现在还在演的长篇《珍珠塔》《玉蜻蜓》《水浒传》等就有这些主题。1951年曾搞了个“斩尾巴”运动,就是把评弹的传统书目全部“斩”光,传统书一律停演。这场运动来得快,去得也快,草草收场。有人说“斩尾巴”运动妨碍了演员的生计,我认为其实这就是违背了载道的规律。

    许多老听客回忆当初怎么会听书上瘾的,都说小时候父母领去书场,那儿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吃着吃着就喜欢上了。于是小孩在不知不觉中听说书听上了瘾。当时很多家庭供养不起小孩读书,而小孩又终归要到社会上去谋生,怎么办呢?父母就让他们听书,听书能让他们长见识、懂做人的道理。因此有人说说书虽是小道,但其潜移默化的功能不可估量。

    过去中国的老百姓很穷,难得有机会看场戏,过年了才有戏班子来,不像现在打开电视机想看什么就有什么。所以讲故事能满足当时这些人的精神生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诙谐的语言都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许多演员的表演功力很好,能把其他戏曲中的精华放在书中表演给大家看,如杨振雄先生举手投足都有昆剧的味道。严雪亭先生有一次去常熟演出,几十里外的农民都摇着船来听。散场时大家分头提着灯笼回家,亮光洒了数十里。这灯笼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之源。

    传递信息是三个功能中最重要的。过去的交通通信非常落后,所以说唱艺人所到之处都会被人认为是半个诸葛亮。比如战争、宫廷政变等时事变迁、各地的风土人情、大城市的风尚等,都由说唱艺人带到当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激起了当地听众另外一种愉悦、快活。

    说唱艺术的共性是讲故事,讲故事为大家提供了这么多好处,可想而知不分南北说唱艺术的开端是非常顺利的。那么苏州评弹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而且风行200多年,除了共性之外,还有两个方面很值得研究,即艺术个性和其幸运的发展环境。

    苏州有2500年历史,其语言内涵非常丰富,比如“说话”在苏州话里叫“讲张”,其来源就是朱元璋禁止人们讲张士诚的典故。这个词传递至今已有600年了。所以苏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其语言特别发达。

    郭玉麟:苏州评弹,形式独一无二

    当年苏州有一个“光裕社”,就是王周士创造的。谁要学评弹,必须由“光裕社”的人把他带进社团,然后拜师学艺。清朝嘉庆年间出现了“前四家”和“后四家”,“前四家”以陈遇乾为代表,他创造了“陈调”流派,这个流派至今仍生生不息。“后四家”中的俞秀山创造了非常有名的“俞调”。这期间评弹从沿街卖唱、露天说书进入到茶馆,非但出现了一批知名的艺人,表演形式也起了变化。以前评弹的说唱以一人表演为主,不管大书、小书都是一个人,而且都是男性演唱,女性没资格说书。就连听书也将男女分开,分成男书场、女书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种单档演出大家兴趣不高,于是出现了两人同台的“双档”,基本上还是男性,比如张鉴庭、张鉴国组成的“张双档”,杨振雄、杨振言的“杨双档”都很有名。后来女性地位提高,在清朝后期出现了“普裕社”,专门接纳女演员入社。从那时起出现男女双档,一直沿用至今。之后又出现了三股档,甚至于四股档,完全根据节目需要。“文革”时还有六股档、七股档。评弹戏《海港》中,有位演员演坏角,一般评弹表演都是坐高凳,他因为是反面角色,就拿一个低凳子坐在角落。

    弹词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1把三弦、1只琵琶、1张桌子、2只高脚凳。说到书台还有段小小的故事。过去我们说书不是半桌(现在我们书场里用的叫半桌,即正常桌子的一半),当时是一只方台,后来怎么会变成半桌的呢?原来曾有个奸臣,无恶不作。他家的奶娘看他再坏下去要死无葬身之地了,就请个说书先生到家里来说书给他听,想使他回心转意、改邪归正。这个奸臣也正好喜欢听书,于是说书先生就去了他家。说书先生讲的故事一共两个人物,一个忠臣、一个奸臣,忠臣爱国爱民,死后流芳百世;奸臣害国害民,死后坟墓也被别人劈了。这个奸臣一听不对,他说的奸臣好像是说我嘛,这还了得,拔出宝剑冲过去对着说书先生头上砍去。说书先生非常害怕,侧身一让,宝剑把旁边的八仙桌一劈为二。说书先生见状赶紧夹着半只八仙桌逃了出去。所以现在说书用半桌就是被奸臣劈掉的。虽然是传说,但坏事变好事,研究下来说书还是用半桌好,台上美观大方,而且灵活方便。

    乾隆年间是评弹发展的阶段,而真正的繁荣期是上世纪中叶,特别是评弹进入上海后,电台和书场使得流派纷呈,出现了二十多种流派。这些比较大的流派,评弹演员基本上都必须掌握。

    正因为我们的前辈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丰富的文化遗产,书目几乎覆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长篇书目有130余部,用评弹表演的有60余部。从东周列国到西汉、东汉、三国等组成了一部部通俗的历史教材,还有基于历史依据却不是历史事实的水浒、包公、七侠五义、乾隆下江南等,还有一类带有各种神话色彩的故事西游记、封神榜、济公等,这类书目至今活跃在舞台上。为什么会百听不厌,除了它的历史性、艺术性外,它的内容对于现今社会有积极的意义。像《三国》里所描写的政治斗争的策略,启迪了听众的智慧和思考,揭露了官逼民反的历史真实,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又比如包公表现了不畏权贵、公正无私、大义灭亲的崇高形象。而采用弹词形式的书目,主要有封建家庭故事、爱情故事,如大家所熟悉的《珍珠塔》《玉蜻蜓》等,证明了评弹的家当资产丰厚。解放后又有不少艺人编写现代题材的新长篇,之后又出现了中篇、短篇等。

    沈玲莉:苏州评弹,全凭嘴一张

    刚才两位都讲评弹怎么好,其实别的戏曲也蛮好的,现在我就将评弹与电影、戏曲做一个比较粗浅的比较。

    越剧、沪剧、电影与评弹有何不同?我个人的理解是:电影和戏曲都是直接地、形象地模拟生活,所以看电影、戏剧有现场的感觉。而评弹是通过语言形象地表述生活,关键在于“表述”,是嘴里讲出来的。

    一、评弹是通过想象来完成审美过程的

    电影是视觉艺术,评弹是听觉艺术。正因为是听觉艺术,所以它留给听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说电影里拍出来的镜头春光明媚,假如场子里有一千个观众在看,一千个观众看到的景致是相同的,对吗?但评弹不一样,评弹里如果讲一声:“这时外面春光明媚”。那么每个观众脑子里出现的镜头会完全不一样,这是根据各人的阅历、经历、感受,所以反映出的景象不一样。

    二、评弹刻画人物内心思想是通过第一人称表白和第三人称评说相结合的方法

    评弹不同于电影,电影刻画人物思想大多通过第一人称的演、白、做为主,人物几乎没有表,但有少量的评说是采用话外音的方法。比如说:这时候她真是进退两难啊!这是一个话外音。表也有的,一般在电影开头:在一九几几年的时候,某月某日……这是电影中的表,但表和评在电影中运用的量极少,不是电影采用的主要手段。我在这里引用一段文字:“我爱评弹是因为它不但有着悠扬动听的曲调,更重要的是它那简而入深的表演形式——两三个人、一两件弹拨乐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甚至千军万马的动人大场面,通过他们绘声绘色的说唱就能栩栩如生地活现在你的面前。”大家注意,不是“出现”在你的面前,而是“活现”。怎么会活现?台上说书先生的身上没有穿古代人的盔甲,没有穿故事人物的服装,而是说书人自己的衣服,怎么会“活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因为联想而产生的一种艺术的美感。还有,“我很注意他们的表演,他们很讲究内心动作,讲究从精神状态刻画人物。他们能在人物角色和演员本身跳出跳进。”什么叫“跳出跳进”,等会儿我会解释。“表现清楚、运用自如,使你既能觉出角色的主观处境,还能领会到表演者的客观评说,然而又是浑然一体,引导你进入到最绝妙的境界。”他的文章挺长的,我只采用一段来说明问题。前面讲“跳进跳出”是什么呢?这是内行说的,实际上就是第一人称表白和第三人称评说相结合。比如说《秋海棠》里的例子:“她就是我的娘。你真的是罗少爷的姑妈吗?哎呀,就是我的娘,哦哟我不能说的,为什么我冒冒失失被人家看轻我呢?”就把这段简单分析一下。第一句“她就是我的娘。”就是第一人称表,接下来“你真的是罗少爷的姑妈吗?”是第一人称的说,说和表有区别的。下面“我不能这么冒冒失失被人家看轻我的”,是用第一人称的表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思想。再接下来是说书先生的两句话“娘是不能瞎认的呀!”这句是跳出角色的,刚才一句是说书先生用第三人称的表来刻画两个不同的人物。

    三、评弹的“演”与戏曲的“演”是不同的

    评弹是口头文学,听觉艺术。评弹视觉享受的成分比其他戏曲少得多,评弹可以不看,但是不能不听。戏曲是可听也要看,电影是不能不看。戏曲是演故事,评弹是讲故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说书人越来越重视“演”,演有什么好处呢,说书时增加演的成分,就能大大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参与感的强弱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演员演出的成功与失败,也评判了剧本的好坏。那么戏曲的演员以剧中人的形象现身舞台,穿人物的衣服、头饰,角色是立体的。评弹有一种延伸,说书人为了故事讲得生动往往要模仿书中人物。戏曲演员不同,他们一上台就是剧中人物了,就脱离了演员本体。我演红娘就是一个红娘,不再是沈玲莉了。而评弹演员是不脱离本体的,观众看到的还是沈玲莉,虽然大家都知道我在演红娘。

    评弹的特点,大致有三种:1.书中角色对事、人、物进行评论。2.说书先生对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析。3.结合个人生活的经历或列举历史典故来进行例证。这一点是评弹最好听的部分。

    评弹很大程度上在于评析。很多听众觉得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没有评弹好听,为什么?因为电视剧没有说书先生的评说,而恰恰是说书先生的个人感悟才是最精彩的部分。结合个人经历的评析是最好听的。我们叫“外插花”,也就是放“噱头”。

    讲这段噱头时故事情节是停止发展的。这是别的戏曲、电影所没有的。听众有时喜欢听“外插花”。它的好处是增强趣味性。

    评弹里女的能演男的,小的能演老的甚至很多角色。但戏曲中基本是一人一角,就算上半场演红娘下半场演小姐,还是一人一角,因为她身上的服装换了。但我们评弹的服装是不换的。我们的严雪亭先生就是一人多角的模范。他演多角的时候,非但脸上表情完全不同,连声音也变了。如果单听录音,根本就听不出这里只有一个说书先生在表演这么多的角色。

    总之,评弹历史悠久,蕴藏丰盈,欢迎大家一起来研究,期待和大家一起探讨。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100#
发表于 2005-3-13 20:25:33 |只看该作者
潘师评wy72网友临作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5/03/03 12:01pm 发表的内容:

本想稍稍详实地说说我自己临写《西狭颂》的体会和看法,奈何手下同时有几件事,现在又非复昔日之可多做事,欠债至今不得偿还,抱歉了!那么就略为一说吧。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已是汉晚期,正是“碑碣云起”之时。《西狭颂》被称为“汉三颂”之一,为著名的汉摩崖文字刻石,宋以后屡见著录声名日隆。清以后人多注意其书法价值与特色,称赞为“宽博遒古”、“疏宕”、“方整雄伟”、“疏散俊逸”、“雄伟而静穆”等等。诸家说法略有出入,而大体相近。要之,《西狭颂》字结体方整宽博,笔势沉雄厚重,因而甚显古厚之气。前后有题名,略显秀丽而字势稍扁平,笔下稍灵动而不失沉稳。此刻所见,用笔似为方圆互出,临写需注意以圆驭方,庶几易于得其古厚之气。

匆匆略说,聊供参考。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3:31 , Processed in 0.0168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