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不系归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良桢先生网络工作室〗留言板(第八页始 为潘师评网友书) [复制链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1#
发表于 2004-4-23 10:54:43 |只看该作者
和气兄弟说——
我们常熟地方虽不大,但各方面人才倒真的不少,拿评弹来说,朱雪琴好象就是我们常熟的,陈希安好象也与常熟有关系,等等........。


不然不然!到底年轻,不知往事了。

常熟很久一直是出了苏州的第一“书码头”,其地位仿佛天津之与京剧,演员要在自己这门艺术中站稳脚跟,一定要在那里“打红”才行。直到50年代,蒋月泉、朱慧珍在杨仁麟的帮助下,又由团里派了一支有名的笔杆——陈灵犀老先生执笔,边改编边改演长篇《白蛇传》,试编试演就是在常熟举行的。

评弹艺人多数是苏州人,其次就是常熟人了。朱雪琴好像生于浙江嘉兴,与常熟关系不大。常熟藉的有陈希安、华士亭、华佩亭、饶一尘、赵开生等。擅说《啼笑因缘》的蒋云仙以能说各种方言闻名,尤以书中的常熟娘姨活龙活现,常熟白完全到位,岂知蒋原是常熟人,常熟白本是其乡音啊!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32#
发表于 2004-4-23 16:26:58 |只看该作者
与其说我与潘老师讨论评弹还不如说是向潘老师讨教评弹.....呵呵。
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常熟是评弹的第二故乡,我也听人说过,一直以为是常熟人自夸。
想不到竟是出了苏州的第一“书码头”,呵呵,长见识...。

关于朱雪琴在资料上都说是常熟人,怎么潘老师说是浙江人,或许她出生地是浙江,也未可知........与常熟不能说关系不大吧?

另,我听蒋月泉的唱段怎么和周玉泉的很相似呀?怎么就蒋盖过了周那么多啊?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3#
发表于 2004-4-23 16:49:07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朱雪琴——

中评网资料:“祖籍江苏镇江,生于浙江嘉兴。”

上海曲艺家协会编《评弹艺术家评传录》:“她的母亲是上海一家神袍店(戏装店)的当家小姐,长得俊美,但生性泼辣,本可依从父愿嫁个殷实人家,在大上海过上小康生活,却偏偏跟着腌腊行的小伙计私奔到嘉兴,小日子当然十分清苦。……”
书出于1991年,当时朱尚在世,当得其认可。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34#
发表于 2004-4-23 17:06:25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堂和气在 2004/04/23 07:09pm 第 2 次编辑]

在网络评弹工作室,这样说:
朱雪琴,常熟人,1923年生,七岁起就从养父朱蓉舫习艺,学说“双金锭”,九岁就开始登台插边花唱开篇,后又学唱《珍珠塔》、《梁祝》、《琵琶记》等书目。
  
常熟遗文逸事说:
常熟评弹历来响档多。常熟籍评弹艺人在常熟学成出道后,历练于江浙沪各地,在频繁的演出中技艺日精,为老听众所喜爱。当代有蒋云仙、陈希安、华士亭、薛小飞等许多名家响档。远至清嘉庆年间,有苏州书坛上专说<三笑>的女说书马秀英。清咸丰年间有说<西厢记>的 朱寄庵。至晚清民国,擅说评话<水浒传>的王季臣,被听客誉为“绝活”。书坛上撞说<张汶祥刺马>的著名评话家潘伯英也是常熟人。为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并弹唱的赵开生,建立“琴调”流派唱腔的朱雪琴,均是常熟籍名演员。

还有,中国评弹网上说:
在评弹兴旺时期,常熟共有一百多家书场,遍布城乡。漫步常熟茶楼,常可见台上执扇说书、台下捧壶听书的景象。耳濡目染之下,近百年来常熟也出了许多坪弹名家:杨星搓、杨月搓、朱菊庵、朱兰庵、朱雪琴、陈希安、蒋云仙、华士亭、华佩亭、薛小飞、邵小华、赵开生、孙淑英等都是常熟人。

潘老师还有何话说?哈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5#
发表于 2004-4-23 20:34:41 |只看该作者
关于朱的籍贯,中评网对朱的个人介绍资料应该是有依据的。朱出生于浙江嘉兴也是无疑义的。实际情况是朱雪琴本姓吴,七岁时在嘉兴听常熟艺人朱蓉舫、朱美英夫妇的《珍珠塔》,八岁时过继给了朱氏并拜师学艺,一起到了常熟。其学艺、出道确在常熟。所以,我前帖“与常熟关系不大”的说法不确切。
但是把朱的籍贯就改成常熟,似乎也欠妥。我以前的印象朱是嘉兴人,因为60年代我看到过她本人的文章,是这样说的。《评弹艺术家评传录》由陈云题签,上海曲艺家协会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组稿编审应比较严谨,那上面这样说,得到尚在世的朱本人认可应该也可肯定。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6#
发表于 2004-4-23 22:18:02 |只看该作者
周玉泉为王子和弟子,蒋月泉为张云亭弟子。张云亭原名王子畦,与王子和为兄弟。所以周与蒋的关系是隔房师兄弟,为同一辈份,虽然年龄相差二十来岁。蒋出道时,周已经艺术成熟,是颇有名望的大“响档”。蒋对周十分佩服,21岁时宁可降低辈分,拜这位师兄为师,拼档合作。蒋原来小嗓很好,专攻“俞调”,不久倒嗓,只能以本嗓唱“周调”。但蒋知道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吸取京剧等其他艺术的营养,逐渐形成自己的书调——人称“蒋调”。
后来居上,蒋的唱比周更丰富多彩,更有表现力。但是,蒋尽管成了超级大名家,成了一代宗师,直到老年,对乃师一直十分尊重,一直执弟子礼。“文革”中,周倍受迫害,未久病重卧床。当时蒋自己也处境艰难,还偷偷摸摸冒风险暗中专程到苏州看望,临走暗暗留下200元钱以表心意。80年代蒋举办从艺50周年纪念,电台“星期书会”搞了两期蒋月泉专辑,请蒋谈谈自己的艺术。在播放《玉蜻蜓》里“描容”那段唱片前,特地先放了周唱的“描容”。蒋说,我虽然有了自己的发展,但我唱周先生的这段有名唱段时还是尽量向他靠近,连三弦的弹法也学一点周先生。尽管这样,有的地方还是唱不过周先生的,因为我没有那样的本事呀!没有周先生,就没有我今天的蒋月泉。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37#
发表于 2004-4-24 08:29:05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04/23 08:34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朱的籍贯,中评网对朱的个人介绍资料应该是有依据的。朱出生于浙江嘉兴也是无疑义的。实际情况是朱雪琴本姓吴,七岁时在嘉兴听常熟艺人朱蓉舫、朱美英夫妇的《珍珠塔》,八岁时过继给了朱氏并拜师学艺,一起 ...

潘老师所说的确让人信服!
我看到的那些资料可能是以讹传讹吧,说的也笼统,就说“常熟人”,
也没说是常熟什么地方的人。
以前我买的一盒磁带的资料上也说是常熟人,所以我印象很深,朱雪琴就是我们常熟人,
现在可要改一改了,还要去告诉我那位好友,朱雪琴她不是我们常熟人啦......哈哈。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功勋版主

Rank: 8Rank: 8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38#
发表于 2004-4-24 14:32:21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04/23 10:18pm 发表的内容:
周玉泉为王子和弟子,蒋月泉为张云亭弟子。张云亭原名王子畦,与王子和为兄弟。所以周与蒋的关系是隔房师兄弟,为同一辈份,虽然年龄相差二十来岁。蒋出道时,周已经艺术成熟,是颇有名望的大“响档”。蒋对周十 ...

再次受教!
我最近在听周玉泉的《志贞描容》很是精彩,周唱的有种如涕如诉的感觉。
听其内容好象是:“一位女子为吊唁亡夫,为他画像,续而引发对丈夫的思念”,而引出的唱段,好象是《玉蜻蜓》选段吧,我不了解其背景,潘老师能否指点一下啊.....?

尤惠秋唱的开篇《诸葛亮》也是我很喜爱的,感觉与蒋调应该也有些渊源。
潘老师,你喜欢什么唱段,或者您认为那段值得一听,不妨推荐给我啊!!!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专注是最好的法宝,坚持是最简单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9#
发表于 2004-4-24 17:29:53 |只看该作者
《志贞描容》为《玉蜻蜓》选曲。金贵生与妻张氏闹翻出走,到法华庵遇少年师太志贞,一见倾心而住了下来。未久贵生身亡,而志贞已有身孕,后来“云房产子”生下元宰。志贞原是名画家之女,因趁全庵人等外出做法事时画一幅贵生遗容寄托思念。后来此画在元宰“庵堂认母”时露了眼而迫使志贞认下了分别十六年的亲生子。故“描容”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唱片也不能敷衍将就。此先说此一事。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0#
发表于 2004-4-24 20:18:28 |只看该作者
尤惠秋曾师从蒋月泉,又师从过沈俭安。以其嗓音等条件看,走“沈薛调”一路较为合适。他后来的书调,“快腔”即以“沈薛调”为基础,吸收“马调”及其分支“魏调”的营养,加快节奏,吐字清晰,多用叠句,颇具特色。他的“慢腔”,其实唱的基本上是“蒋调”。但是,尤的中气不如蒋充沛,嗓音也不如蒋浑厚,特点是低音区好,所以他作了相应变通,遇高音避免高亢而减低音量,在低音区则多所回荡,同时减慢节奏,增加小腔,终于形成自己特色,在众多“蒋调”演唱者中脱颖而出。在与其夫人的长期合作中,乐器伴奏也别具一格。《诸葛亮》为其“慢腔”代表作,《梁祝》之《楼台会》则先慢后快都有了。
尤惠秋声腔艺术的成功,启示我们学艺既要学习前人的精湛艺术,又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找到最佳结合点,作自己的艺术创造。人不能全能。人所长,未必亦我之长。宜于安静肃穆的,不要去勉强作飞动张扬;宜于小品的,不必去与善作丈二匹的争一日之短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6:55 , Processed in 0.01502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