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风 发表于 2008-1-13 15:27:35

原帖由 缘自大 于 2008-1-12 22:49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赵松雪云:用笔千古不易,.可见书法用笔之重要,不知用笔,无资格论书法.启功先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结字才是最主要的,自大曾一度认同,但在临帖过程中,笔画的柔软无力促使我思考用笔.以楷法用笔入行草是不二法门,此言即 ...
首先谢谢兄对我的小草批评.
我非常感谢.
这里我要说两点.
1.关于是否是逆锋还是出锋的问题.
因該是一见看作品便知道的.
根本不需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这是非常明确的问题.
不要人为的把它搞乱.
2.你说:
"以楷法用笔入行草是不二法门"
这句话.又对.又不对.
你能不能再说细一点.
你临的是什么楷书帖.
根据你回的两帖看.
你用的楷法入行草.
可能不对.

[ 本帖最后由 江南风 于 2008-1-13 15:44 编辑 ]

江南风 发表于 2008-1-13 15:51:26

原帖由 竹林风 于 2008-1-13 00:33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江南兄你拿的是王羲之用的笔?王羲之用的纸吗?你写字的姿势和王相同吗?:lol 不谈了不谈了:lol
何况平复原帖几字缺损潘先生非常好的注解了,同与原帖相参.
是我最近学习的重点.当然潘先生的临帖代替不了原帖.:loveli ...
你先问的三个问题太幼了点.
我要说的是.
你既然知道"潘先生的临帖代替不了原帖."
为什么不"取法呼上"呢.
你拿现代人临的对照得写.
不错.是捷径.
但是.他用的笔和纸与原帖相去甚远.
你怎能获得原帖的精神面貌?
岂不是已讹传讹?

古法不传.
就是这么下来的.
<书谱>云:
"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复闻疑称疑.
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
孙过庭批评的.
不正是这一现象吗?.

[ 本帖最后由 江南风 于 2008-1-13 18:03 编辑 ]

竹林风 发表于 2008-1-13 16:10:22

原帖由 江南风 于 2008-1-13 15:51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问的三个问题太幼了点.
我要说的是.
你既然知道"潘先生的临帖代替不了原帖.

这一幅临作.
所用的毛笔不对.
用的纸也不对.
这样临习经典.
"形"都得不到.
谈何"神"字.
竹林风兄如此"钦佩."
这不是误人么.
本贴转自书法江湖论坛 sf108.com,本贴地址: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185035

看看,是你说的太幼稚。我把你的幼稚强调一下罢了。:P 不废口舌,打字不如写字。

决不灌水 发表于 2008-1-13 19:16:45

如何临帖,因人而异,岂可统一?
所谓笔法,并不玄妙,别太当真:)
神采风韵,才是关键,别的扯淡

艺术社会学 发表于 2008-1-13 19:42:17

原帖由 决不灌水 于 2008-1-13 19:16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如何临帖,因人而异,岂可统一?
所谓笔法,并不玄妙,别太当真:)
神采风韵,才是关键,别的扯淡
说得好,再补一句

临帖得手,自能会心,勿求逼真!

[ 本帖最后由 艺术社会学 于 2008-1-13 19:49 编辑 ]

木头大鹏 发表于 2008-1-13 22:18:05

学习前辈老师:)

竹林风 发表于 2008-1-14 04:15:02

原帖由 江南风 于 2008-1-13 15:51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先问的三个问题太幼了点.
我要说的是.
你既然知道"潘先生的临帖代替不了原帖."
为什么不"取法呼上"呢.
你拿现代人临的对照得写.
不错.是捷径.
但是.他用的笔和纸与原帖相去甚远.
你怎能获得原帖的精神面貌 ...


先生的临平复帖一直为我参照原帖的典范,再次谢谢潘先生了.
本贴转自书法江湖论坛 sf108.com,本贴地址: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185035

你小学读过没?我什么时候说我临潘先生作品?参照2字懂嘛?回去把小学语文好好读读,再回来写字,文化和书法关系太大了。
别死临个书谱,只知道其意,不知所以然。精神面貌你也懂?我看你只懂个皮毛罢了。:P
看你也没临过平复,你找找其他人临的也让我参照参照,临的好我当然愿意学习。贴在这里也可以。
再说下去,就是鸡同鸭讲,完全是你眼没到的原因......ni

竹林风 发表于 2008-1-14 04:20:59

原帖由 江南风 于 2008-1-13 15:51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你先问的三个问题太幼了点.
我要说的是.
你既然知道"潘先生的临帖代替不了原帖."
为什么不"取法呼上"呢.
你拿现代人临的对照得写.
不错.是捷径.
但是.他用的笔和纸与原帖相去甚远.
你怎能获得原帖的精神面貌 ...
先生的临平复帖一直为我参照原帖的典范,再次谢谢潘先生了.
本贴转自书法江湖论坛 sf108.com,本贴地址: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185035

留给你最后1句话,过10年等你领悟再来评论不迟。

[ 本帖最后由 竹林风 于 2008-1-14 04:22 编辑 ]

黑风一龙 发表于 2008-1-14 04:58:14

甚是精彩啊!学习了。:good :good :victory: :victory:

缘自大 发表于 2008-1-14 23:55:43

原帖由 江南风 于 2008-1-13 15:27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首先谢谢兄对我的小草批评.
我非常感谢.
这里我要说两点.
1.关于是否是逆锋还是出锋的问题.
因該是一见看作品便知道的.
根本不需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这是非常明确的问题.
不要人为的把它搞乱.
2.你说 ...
以下回复并请教江南兄.
1,江南兄提出第一点问题说明了我们对用笔的问题各有不同的体会.真正逆锋用笔不是用眼睛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只能用心去感悟.如果无有这方面的感悟,怎么说都不能明白,正如进入一种禅悦境界,如六月饮冰水,点滴在心头.又如六月大热天在空调房里那种清凉感觉,人家怎跟你说出那种感受呢.如果按图索骐.执着于技法与文字.斤斤计较于书写的工具,甚至去捉摸古人心态,强调太多字之外的东西,最终是作茧自缚.大道至简,我们取法的字的精神.
2,至于楷法用笔入行草的问题,其实是用笔问题,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看那些人用硬笔写正楷字,除了小学生练识字外,简直就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写钢笔的人在实用中不必要那样一笔一画去写.我们用毛笔写楷书为什么能写出艺术性来,这就是用笔问题.练那一种楷书是不必问的.因为用笔大家都明白.不同的是,如果你能把楷书的笔法融到行草中去,你行草的用笔一定不会柔软无力,这是一个常识.如果你写行草无法融入楷书笔法,那是功力未到,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直到池水尽墨,才能水到渠成.一句话,没有长久的临帖功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没有感悟与经历.一切都是文字上或口头上无谓争辩.
苏东坡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待到元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说来说去,原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书法用笔也是一样.应作如是观.
页: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年帖——旧临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