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一鹤 发表于 2006-12-15 16:37:03

请教潘先生 问题, 规定第 次,第 页, 楼.

请问潘先生几个基本的初级问题(我与网友交流,越弄越糊涂,感觉又要重头再来:'( )
1.您是提倡坐起写还是站起写?
2.您提倡悬腕吗?我见很多名家都没悬(坐起写3cm左右的字)
3."掌虚指实 掌竖腕平 ","腕平 "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4.您提倡转笔吗?
5.您对"妙在无名指用力"有何解释?
6.您是不是书写时候有"尽周身之力灌气到点画上"(我是观看您写字的状态感觉的),您写字时有没有"抵"纸的感觉?
7.您对"笔尖"调锋有啥体会?
....
烦先生为我解惑,冷一鹤在此先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9-2-16 11:50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6-12-15 20:57:43

无力详说,且简答如下——

1.视情而定,如字体、字形大小、身体状况等等;

2.应该“悬腕”,腕千万不能摆脱不了桌面,但不一定要悬得太高,沈尹默先生认为只要纸抽得过就可以了;

3.“腕平”,指腕与掌大致垂直而腕臂(小臂)大致与桌面相平行;

4.“转指”作为专门的运笔方法,不一定人人适合或能行,但在运笔时小幅度的转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5.无名指的执笔作用是“抵”,又在离笔锋最近处,应该对笔下的感觉最敏感细腻;

6.“周身之力”说得有点玄,但写字时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在起作用。笔落纸运行,应该感到有阻力,有“抵”的感觉,也是在笔下使得上气力的感觉;

7.“贵在用锋”,不就是在笔尖调锋么?

随口说说,聊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06-12-15 21:00 编辑 ]

四体书势 发表于 2006-12-16 08:01:36

受益了..

放下便是 发表于 2006-12-16 11:48:54

学习了一遍,有启发...

冷一鹤 发表于 2006-12-24 10:15:16

1.请问先生汉碑的庙堂之作与日常书写有何区别联系?
2."初学者应以汉碑为主,不宜以汉简为主"(大意),您如何理解?
3.我继续扎"老营"__<礼器>,越来越觉得难,且以前偶尔临了帛书汉简等,发觉碑与简区别甚大,不知先生如何认为?
......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6-12-24 21:46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6-12-24 20:24:25

1.就是通常正儿八经的庙堂之作与往往信手率意的日常书写色区别,当然庙堂之作和日常书写也各有种种状态的不同;

2.汉碑所现比较周全,又是大字,适宜取学,汉简字小,放大需作变通,初学不易掌握;

3.汉碑、帛书、简书,三者因材质、用途、字形大小的不同,本来就有区别。

潘良桢 发表于 2006-12-25 14:50:42

要再行细说端详,请原谅在下再无此能耐了。抱歉抱歉!

冷一鹤 发表于 2006-12-25 16:51:13

谢谢先生!怪我没表达清楚:lol
我主要是想问先生
1."庙堂之作的汉碑(有写很草率的汉碑)与汉简等墨迹,其笔法相差很大"先生以为呢?
2.请您谈谈汉碑与汉简等墨迹如何联系的看(我买了<隶子编>,越看越糊涂)?

为了预防"空对空",见过先生...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6-12-26 15:34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6-12-25 20:02:41

原帖由 冷一鹤 于 2006-12-25 16:51 发表
谢谢先生!怪我没表达清楚:lol
我主要是想问先生
1."庙堂之作的汉碑(有写很草率的汉碑)与汉简等墨迹,其笔法相差很大"先生以为呢?
2.请您谈谈汉碑与汉简等墨迹如何联系的看(我买了<隶子编>,越 ...
情况各异,一言难尽。未可一概而论。二者如何联系,各人体会手段也不一样。

潘良桢 发表于 2006-12-29 13:24:33

关于笔法的提按与使转问题,请参看我关于《评书药石论》的那篇文章,那里所说的意见可聊供参考,此不赘述。

你对笔法的区别尚未十分明晰,建议不要临杂了。虽然同是汉碑,写法也有不同的,何况帛书简书。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潘先生 问题, 规定第 次,第 页,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