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一鹤 发表于 2006-12-29 15:21:41

谢谢先生!您的意思是不是继续临<礼器>?...
您觉得我目前进门没有?我还需要大约临<礼器>多久?
打搅先生..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6-12-29 15:28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6-12-29 20:10:32

原帖由 冷一鹤 于 2006-12-29 15:21 发表
谢谢先生!您的意思是不是继续临<礼器>?...
您觉得我目前进门没有?我还需要大约临<礼器>多久?
打搅先生..
《礼器》为汉碑名品,如果你喜欢,不妨取为学书筑基之所。至于临多久,不是单纯时间的问题,各人资质和其他条件不一,不能强定。但百遍大概是起码的吧?没有一定量的积累,难有质的提高。

冷一鹤 发表于 2007-1-23 10:36:51

前日看邱振中先生的<中国书法167个训练>p.52"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书的大意如下:
临写拓本大致有三种方法:
1.不管拓本的残缺,而用连续,流畅的笔法追求原书写时的效果(附图有点象"书法交流"版主们临的东东)
2.用颤抖的笔法表现残缺的效果(附图是何绍基临的<张迁碑>)
3.用停顿,波动等细微用笔变化来表现石刻线条的效果,同时保持书写的流畅性(附图有点象您的临贴)
第2种显得做作,第3种需要丰富的经验...本教材要求第1种方法....但2.3种也需要有所把握,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加以运用...

我试着用第一种方法,发觉流是流畅了,可笔下没有您说的"圆厚"...
前日到四川美术馆看书法展,发觉现在很多人写隶书主要用第一种方法,(我估计第一种方法见效快,但没有第3种方法的长期训练,作品很难达到汉碑的味道..),一味的追求其书写性...

请问先生:
1.我现阶段主要用哪种方法呢?
2.您觉得我以前的临作中锋到位没有?您是如何理解中锋的?
谢谢...:victory: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7-1-23 12:24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7-1-23 13:04:22

原帖由 冷一鹤 于 2007-1-23 10:36 发表
前日看邱振中先生的<中国书法167个训练>p.52"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书的大意如下:
临写拓本大致有三种方法:
1.不管拓本的残缺,而用连续,流畅的笔法追求原书写时的效果(附图有点象"书法交 ...
邱先生的书我没有看过,不知其具体。看你引述,可能是列举了几种临写金石拓本的主要方法。

金石学在宋代已经大盛,但少有人把拓片作为学书的主要资料。虽然也有摹写字样花纹的,也只是器物“留影”之一法。后来过了好久才渐次注意用来作为书法范本,一直到形成所谓“碑学”。完全反对“碑学”的,其理由之一是柔毫模拟刀痕势必描头画角。其实,经过至少从清代以来一代代众多书家的种种试验探索,用笔方法有了丰富,已经不必那么去刻意地描头画角了。其中,各人学书经历、理解、喜好追求、手段、材料等等自然有所不同。“碑学”“帖学”皆有胜处,不必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阮元当初的文章虽然意在为“碑学”争一席地,却能比较客观地指陈二者的长处和短处。你可以按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方向。有的问题,耳提面命尚难完全揭示那其实并不秘密的奥秘,这里要用文字细说,我实在无能为力了。

冷一鹤 发表于 2007-2-25 17:43:21

春节回老家,没《礼器》,就拿朋友的《张迁》临了段,请先生把把脉,我现在主要的问题,如何改正?
谢谢!顺颂春安!

潘良桢 发表于 2007-2-25 20:53:23

原帖由 冷一鹤 于 2007-2-25 17:43 发表
春节回老家,没《礼器》,就拿朋友的《张迁》临了段,请先生把把脉,我现在主要的问题,如何改正?
谢谢!顺颂春安!
新年好!

看过。主要问题似乎还在一个“正”字,要锋正,字正。所临在觉得有点斜斜的。

冷一鹤 发表于 2007-3-6 11:39:07

请问先生:
您说的“正”
1.是指我用锋不正,没调好,关键是没调成中锋?
2.还是仅仅指字的结构左低右高?
3.还是都包含1.2了?
我这几天一直在体会,我觉得最大问题是对中锋的理解,总调不顺笔毫,特别是转...

望先生明示.

潘良桢 发表于 2007-3-6 13:20:45

原帖由 冷一鹤 于 2007-3-6 11:39 发表
请问先生:
您说的“正”
1.是指我用锋不正,没调好,关键是没调成中锋?
2.还是仅仅指字的结构左低右高?
3.还是都包含1.2了?
我这几天一直在体会,我觉得最大问题是对中锋的理解,总调不顺笔毫,特别是转...

...
做选择题——3

冷一鹤 发表于 2007-3-17 02:37:28

不敢来唐突先生,请先生看看我的实验品,我想把汉简的东东揉进汉碑,不知路子要得不?
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149104&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3
:lol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7-3-17 02:40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7-3-17 19:47:39

看过链接。

汉人书迹所留,大体分为金石刻辞、简书、帛书三大类,同为汉人书,当然有相通处,但因为功用不同,要求不同,制作不同,写法也有出入。我觉得以先写汉碑筑基,然后涉及简帛书为好。简帛书原作字小,放大来写,要作些变通,这时如果有很好的汉碑根基,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得好。看到不少一意写简书的,把简书小字的写法简单照搬放大,往往就失之轻薄。建议还是先求沉着,在汉碑多下功夫,糅合云云,稍后再说如何?一己私见,聊供参考。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请教潘先生 问题, 规定第 次,第 页,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