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一鹤
发表于 2007-9-22 08:49:04
原帖由 国联 于 2007-9-21 21:46 发表
冷兄又上大作,学习!
感觉笔未入纸,笔画不够沉实。礼器点画虽细,但力度却不弱。
结体也需再用功。
还有就是捺出锋太尖了。
我这两年总是频繁换帖,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建议还是抱一个帖临透再说。
胡说一 ...
谢谢国联兄!
你说的入纸和收笔确实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问题很严重!:lol
我目前觉得入纸关键是迅速调成中锋、抵纸铺毫,特别是第一笔的入纸直接关乎到笔势、结构;而“势生结构”,结构的练习来源于对笔毫的控制及整字的把握。我总觉得碑的起、收笔是岁月、人为损失最严重的,我主要通过偶尔临汉简等墨迹来体会。
一段时间固定一贴确实很重要,但我的理解是以某贴为中心,偶尔临点其他的来加深理解“中心”。
根据地的建立不应该是孤立的,应是呼应的。至于你说的“临透”,实在不敢苟同。“临透”,我想是不可能的,即使一生临一贴也不可能把其临透。
最近很困惑,又不敢违规,憋了三个月,还望潘师指导。
再次谢谢国联兄!:kiss:
qiaodezhong
发表于 2007-9-22 09:55:29
跟读全帖,受益匪浅,如此教学,是谓正路,潘师人高,学生虔诚,书学皆从,兴国有望。—————愚人 乔德忠碎语 同道哂正
潘良桢
发表于 2007-9-24 14:45:27
看过。应该说还是有进步的。
窃以为,学写隶书,还是要在汉碑上筑基。现在我们得前人未有之利,得见大量古简帛书,能够看见古人的“下笔处”。但简帛书功用与品流都很复杂,相对而言汉碑书法就比较成熟完美,此所以现在还是要取学汉碑为主的原因。初学不要过早地急于参用简书写法,不然往往容易油滑,这在足下的临作中已经有所显露。《礼器碑》刻工能所谓“曲尽笔法”,又有佳拓影印传世,所以尽可努力逼近。
我觉得问题是否主要在——
1.笔下沉稳,不要无端抖动;
2.出锋避免轻飘油滑,出而能有收势为好。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07-9-28 14:46 编辑 ]
黑白无常
发表于 2007-9-24 16:40:24
潘老师不厌其烦,是个好老师!
有明师指路,大幸也!
冷一鹤
发表于 2008-6-25 19:34:56
很珍惜先生给的每次机会
本想好好把握这第3次机会,可越想好反而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好点
只好硬着头皮上上
很想知道先生的规矩中,何时再能求教?
汉碑我一直坚持临礼器,偶尔临其他的
去年函授期我主要临苏字,但也坚持临礼器.
这是今年临的礼器.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8-6-25 19:36 编辑 ]
冷一鹤
发表于 2008-6-25 19:38:46
很多问题忽然间跑了,郁闷:Q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8-6-25 19:40 编辑 ]
冷一鹤
发表于 2008-6-25 19:43:45
偶尔临帛书加深理解礼器
临的其他的,请先生跑跑腿....:lol 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200755&extra=page%3D1
非常希望得到您的教诲!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8-6-25 19:47 编辑 ]
潘良桢
发表于 2008-6-25 20:56:04
看过。
临写汉碑,技法并不复杂,最为难得的是汉人气格——圆厚浑朴,堂堂正正。
注意:笔下少小动作;出锋笔势须在掌控中,不能轻飘;沉着痛快,沉着为先。
放下便是
发表于 2008-6-25 20:59:55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8-6-25 20:56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过。
临写汉碑,技法并不复杂,最为难得的是汉人气格——圆厚浑朴,堂堂正正。
注意:笔下少小动作;出锋笔势须在掌控中,不能轻飘;沉着痛快,沉着为先。
跟着受教了!
冷一鹤
发表于 2008-6-25 21:01:03
谢谢先生!
这么快就回复!!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8-6-25 21: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