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7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再来请教潘老师 [复制链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30 15:08: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jlhnz 于 2017-7-25 09:31 编辑

大约将近十年前,年轻鲁莽,曾帖上拙字向潘老师请教,得到潘老师谆谆教诲,一直心存感激。数年来困于生计,心懒手拙,疏于练习,但是对于书法的热爱并未稍减。牢记教诲,每于习字时努力体会用笔之法。现将近期所写习作帖上,敢请潘老师再为指点。有污法眼,不胜惶恐。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2#
发表于 2015-12-30 22:12:59 |只看该作者
补充说明:习作尺寸 50x115cm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
发表于 2015-12-31 16:37:23 |只看该作者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看过。
以前情况记得一些,
觉得此所见还是笔下少些“学成规矩”功夫,
笔常在扁平状态而起笔处往往准备不足,
以至于点画常常未能到位匆匆而过。
行草书难处一般不在能流转,
而在随处能留而且留得从容自在。
笔的“行”与“住”,
锋的“藏”与“露”,
要随机互见相得益彰。

匆匆一瞥,
直言几句,
聊供参考。
今天已是2015年最后一天,
祝你新年快乐!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4#
发表于 2015-12-31 17:17:14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2-31 16:37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十分感谢潘老师的教诲,所论切中要害,令人茅塞顿开,以前一些朦胧的感觉变得清晰,有了努力的方向。
在此恭祝潘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5#
发表于 2016-3-4 13:16:51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2-31 16:37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跟着沾光了,谢谢潘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6#
发表于 2016-3-31 21:27: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lhnz 于 2017-7-25 09:24 编辑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2-31 16:37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上次请教,正逢2015年岁末,潘老师的回复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新年礼物。对于长者的无私关爱,我觉得只有加倍用功,才是最好的回报。

自己将近日的习作与以前写的放在一起比较,看起来好像有了一点改变。但心里还是没底,不知道是否准确领会了潘老师的意见。

(四尺对开)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7#
发表于 2016-4-3 15:38:10 |只看该作者
看过,
情况有时改观。
但写行草书难点其实可能还在流动之中的“处处留得住”,
“留”不是为“留”而“留”,
每笔起处与换笔之后下一笔的起始之处,
一般都要有一个“留”笔的点,
“留”是为了把笔锋“衂正”保持在锋正的状态下运行,
避免点画轻薄漂浮。

此再言之,
聊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8#
发表于 2016-4-3 16:01:56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6-4-3 15:38
看过,
情况有时改观。
但写行草书难点其实可能还在流动之中的“处处留得住”,

谢谢潘老师!
在学书过程中能得到如此切实而具体的指导,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如此机缘,敢不珍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16-4-3 16:13:18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12-31 16:37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说得经典,受益匪浅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10#
发表于 2016-7-20 08:31:2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lhnz 于 2017-7-25 09:25 编辑

发帖时颇为犹豫,因为这已是第三次请教了,理应倍加珍惜此次机会,等写得更好一些的时候再来,但又很想请潘老师检验一下学习效果。潘老师作品典型在前,指导后学堪谓苦口婆心。自顾驽钝,每思以勤补拙,倘有寸进,或得稍减惭愧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07:05 , Processed in 0.01610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