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11-7
- 最后登录
- 2017-8-3
- 在线时间
- 1163 小时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430
- 帖子
- 1359
- 精华
- 0
- UID
- 375233
 
|
读潘先生《王羲之传论》的模糊印象
1、读了好几天了,前后计有三四个钟头,不细心,只有几个还记得的地方。
2、对王羲之的性格,其爱顶撞人,讥讽人,不宽容等方面,表述比较客观,没有因他是学书人景仰的宗师而回护。也可见潘先生的知人论世的态度,很公道。
3、王羲之靠书法永垂青史,这一点着重指出,其中的高度评价,让人信服,并不觉得有夸大溢美之处。
4、王羲之有学习书法的天资,但对他学习书法的勤奋,一再强调,这是在指示后人学习书法的应取法之处。
5、钟繇之处,说的嫌少,不过瘾。现在看钟繇的字,觉得肥肥的,可是历史上有胡肥钟瘦一说,不可理解。钟繇怎么可能是瘦呢,而胡昭又该怎么一个肥法?
6、汉末三国之际,书法史上应特别重视。对此,潘先生指出,这是艺术家确立的时代,尽管有些人,没有作品流传,但仍有他这个家。
是的,但其中应该还有一些可以称为纷纭的东西,再厘清一下,让学书人头脑清楚些(也许是本人好犯晕,才有这种感觉)
7、王羲之凭他的巨大努力,使楷书的样子确立并稳定推广开来,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书中的这里的论断让人信服。对王羲之其余的几项,可能是什么面貌,也说一下。章草以外,他的隶书呢?
8、好像是在西晋哪一年,明确通知,往后不要用竹简了,只用纸张了。加上这个史实,并对纸的方面多说几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