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5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大山里的娃岁尾请教潘师 [复制链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26 19:16: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老书记 于 2014-11-26 21:10 编辑

山里的娃没多少见识,写字靠胡搞,所谓名家、博导看不懂。唯潘师谆谆教诲永生难忘,烦请潘师指导、批评!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4-11-27 00:48:41 |只看该作者
潘师是哪位?潘良桢先生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4-11-27 00:53:12 |只看该作者
看樓主的字,筆力千鈞,手是不抖的,但為什麼一定要做作出這些屬於碑字的鋸齒來?
別學壟斷書坛,但手發抖寫出來的字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
发表于 2014-11-27 15:09:08 |只看该作者
又到即将年根岁末,又见老书记先生探索新作。在下还是那句话,”潘师““请教”云云何敢当哉!
回首想去,自初次网上交流以来已逾十年!期间直接间接的交流商讨时或有之,而足下笔墨功深胸次特立,新视角新思绪每每见诸笔端而开我老眼启我思索,匆促之间竟常常几乎不知何所措手足!此且匆匆简复一二焉。
记得初见足下所作即叹为不凡,惟笔下爽利而笔势已成却略近习气耳,曾经直言私见以供参考。后则见取人所少取之金石资料以另辟取法蹊径,选学以古拙峭拔荒率为旨归,笔下遂多见艰涩。爽利非不能也,艰涩以救防浮滑耳;艰涩非不能也,爽利以救防气塞可也。是否两相互补,庶几可得“疾涩”之致?金石墨本与法书墨迹所见固有刀笔之别,而刀痕笔意之如何相互引发借鉴,则又一书学大题目也。此言用笔,窃以为乃书事之第一紧要处。此外,‘结字亦须用功“。非谓足下不能结字也,盖所取法者多荒率稚拙,鄙意略取其姿态而以得其天真烂漫之意为上,若过度夸张肆奇则易入怪诞一途。不知以为然否?
中国书法,为世界艺术之林之独特奇葩,历史悠久,故而弥新,数千年遗产可称无尽藏,今人得新技术之赐而眼界大开。作为很个人化的书法学习,尽可游目骋怀别开天地。书者,舒也,散也,”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云尔,”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可也,何必追风逐浪,又何必在意别有怀抱者的不以为然呢?不自满不结壳,苟日新日日新,学书当更有趣,或毕生不会索然而弃废然而退,此真游于艺也。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4-11-27 23:32:13 |只看该作者
谢潘师回复!思之再三,谨记“相互引发”与“略取其姿态”。
初试觉刀笔二者为水火,渐次始觉二者阴阳互补,两者相生,可百变千姿而不离古法。时人学碑皆取形,取意者几无。惜我入帖不深,以致常生怪诞之状。今后定当加倍努力以求“两相互补”。
称“潘师”非出于口,实由心而发,虽为一厢情愿,亦足慰我,求教十载,无以为报,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4-11-28 02:48:18 |只看该作者
關注~~雖然樓主和潘先生都不理睬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00:07 , Processed in 0.0196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