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6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请潘师看看,这是您的真迹吗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2 16:24: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之前没见过潘师的实物原作,只见过网络图片。
印象里,潘师即使是小字行书,也是章草风貌浓厚,捺出的波磔常见,用笔转折顿挫较多,更多涩势奇拙。这件,捺笔用的偏少,行笔也比较顺溜简洁,似乎跟潘师常见风格差别不少。

整体全图:


局部一:


局部二:


局部三:


开篇细节:


落款细节: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14-2-22 19:54:49 |只看该作者
不错哈
三届“临川之笔”;“巴山夜雨杯”;二届山东小品展;江苏九届新人展;“四海同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14-2-22 19:54:55 |只看该作者
三届“临川之笔”;“巴山夜雨杯”;二届山东小品展;江苏九届新人展;“四海同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14-2-22 19:55:03 |只看该作者
三届“临川之笔”;“巴山夜雨杯”;二届山东小品展;江苏九届新人展;“四海同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5#
发表于 2014-2-22 20:26:30 |只看该作者
伪作!
潘老师书法的高古气格和高超笔法哪是宵小之徒所能模仿其万一的?
传不习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6#
发表于 2014-2-22 20:31:16 |只看该作者
潘师不慕荣利,有的人却唯利是图,弄出这么个东西,看着心里真难受!
传不习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4-2-22 20:37:07 |只看该作者
不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4-2-22 23:43:15 |只看该作者
此作笔意分明,不象摹写出来的效果。连贯自然,也不似临作。如果只是意临,那也体现出相当了不起的自运功夫。自忖再努力学书十年,未必能为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9#
发表于 2014-2-23 07:34: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虫斋 于 2014-2-23 07:37 编辑
山之陵 发表于 2014-2-22 23:43
此作笔意分明,不象摹写出来的效果。连贯自然,也不似临作。如果只是意临,那也体现出相当了不起的自运功夫 ...

      不然!这字是一个不懂笔法毫无笔力的人写的,很笨拙,欲摹潘书形貌,终成丑怪恶札。潘老师的一支笔处处束锋锥纸调锋杀纸,用笔扎实灵活,而这张字的用笔好多都是平铺滑过的,轻浮无根。学习篆隶书能令线条气深力聚,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转折处需要运用指、腕对笔进行调节,使笔锋继续中正得力以写出后面的笔画,手底下有了这样的功夫,写行草才能“使转”。潘老师秦汉功深,行草精绝,而这张伪作却没有什么使转,都是以无根之笔画个弧形画过去的。
      草书脱胎于篆隶,只有从篆隶章草简牍帛书一脉学下才能真正懂草法,草书大家对草法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使用。试看此书的“昔年读前贤书……”一段,完全是一知半解七拼八凑的草法,和潘老师从秦汉书法中实地考察得来的高超草法实在不能同日而语。潘老师善用笔、知草法,故能任意挥洒而不死笔、无懈笔。观此伪作,满目死笔懈笔,不堪入目。
      潘书中有很多字初看似乎觉得“歪”,觉得“变形”,其实非然,这正是潘老师取法高古的结果。我们的认知体系都是以唐代楷书建立的,无论学篆学隶,学行学草,都难做到“忘怀楷则”,笔下如此,眼光心态更如此。学习高古书法真正得法了,就能在思维中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看清书法的内质,获得结体和用笔上的极大解放。缶老有句曰:“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这句话用在潘老师的书法上我想也是合适的。此作伪者写到那些字时都作刻意扭曲,只知其字形,不知其笔法,写得太猥琐。
      另外,潘老师并非没有清淡简远的作品。这方白文印也假。
      潘老师的书法取法高古气格正大,为人也古道热肠,让人不得不景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俗眼看不出潘老师的高度,如此大好法书知音者诚希!然而潘老师面对如此情况却不曲学阿世,骨气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靠这种骨气艰难传承下来的!而有宵小唯利是图,冒署潘师大名,仿刻潘师印信,成此劣迹来毁潘师清誉,更引来世人对潘师的更深误解,让人怎能不义愤填膺!
      千言万语,就此打住。
传不习乎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14-2-23 13:09:0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之陵 于 2014-2-23 13:10 编辑
虫斋 发表于 2014-2-23 07:34
不然!这字是一个不懂笔法毫无笔力的人写的,很笨拙,欲摹潘书形貌,终成丑怪恶札。潘老师的一支笔 ...


非常感谢虫斋兄这样详尽的长篇回复。从中可见对潘师书法的深刻理解,读来获益良多。

我学书用力很浅,只在十八九岁时,稍下功夫。二十多岁后,只是看的多,基本不动手。今年虚岁37,对笔法、笔力,也只有模糊的认识。只是因为喜欢,还偶尔逛逛论坛,看看图片。
只书法江湖,即可见,潘师临过的碑贴极多。篆隶楷行今草章草无所不能。风格变化多端。会不会某段时间,写出这样件流美畅丽风格的作品呢,没能力断言啊。

虫斋兄所论功法,固然合理,只是猜想,作书之人,未必会时时恪守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00:38 , Processed in 0.01538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