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庄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其人其书识心画---书坛隐者潘良桢  李跃林著 摘自书法报2005.5.16兰亭副刊 [复制链接]

高级会员

军旅书苑版主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05-5-20 16:28:37 |只看该作者
向潘师敬礼!
耕墨轩 电话:86-531-86795295   13964172826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zaiyin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精英

江湖好汉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22#
发表于 2005-5-20 16:38:22 |只看该作者
这是没发的拙作,也一并到网上发一下:)
                        融会百家 质朴骨健
                       ---------潘良桢书艺纵横谈
                                汪 雷

近代以书名世的大家,或盛年得享大名,与审美流俗同游,自领时风,左右逢源,位高艺显,只字千金;或妙悟时代精神之先,融铸传统,入古通今,孤独求变,穷达由天。潘良桢先生无疑属于后者。
潘良桢幼承庭训,自六岁初习颜、柳迄今五十余年的为书生涯中,以学养书,以文润书,博览历代碑帖精华,择其佳者广临深研。早年感佩米之洒脱,于《苕溪》、《蜀素》、《虹县旧题》用功尤勤,并上溯秦汉刻石,痴迷于石门、礼器、张迁诸碑;复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碑版、殷周金文、章草、缶翁之行草研习,十数年心手不缀;及中年后,妙悟散淡天真,于右军十七帖、砖石片拓、简牍、晋唐残纸兴趣盎然,并博取晚明及今诸大家书作之精髓,对王宠、黄道周、张瑞图、何绍基、吴昌硕、黄宾虹、谢无量、陆维钊诸家皆有广泛涉猎,每有会意,即自运于书法创作之中。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潘良桢先生并非如与其同时成名的某种著名书家一样开始墨守“风格”,而是不断地于传统中汲取书法养料,勇于挑战自我,努力寻求突破超越的新路径。
笔法、章法乃书家极为重视的书法创作内在构成要素。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潘良桢先生深以为然,并深研细悟历代大家笔法之精要。其书用笔由圆入方,方圆并用,终至方圆皆没,用笔固无定式,随意取法,但求沉着痛快四字书诀。而于章法结构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与时风并无太大出入,其后受汉简牍、黄道周章法风格影响,开始有意识地拉大行距,追求章法结构上的爽朗大气,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及今复又一变,不再刻意于书之茂密爽朗,但于心境相契,则章法式样无所不可选择,亦无所不可将其发挥至极致。
回顾潘良桢先生迄今为止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即以汉隶为根基,汲汲于章草,而载名于史册者,愚以为必为其个人风格彰显的行草书。学养丰富,鉴古通今,融会百家,终成自我。故其书质朴骨健,“乍看无端,寻思有味”,赏识者非于传统沉浸有年,则实难以体验到其书作之曼妙,其用笔之精到,其意蕴之深邃。


潘良桢先生兼容广纳,学书历程中曾得益于诸多大家的亲自点化或无声传承,如吴昌硕先生、沈尹默先生、金元章先生、徐璞生先生、来楚生先生,等等。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无疑当首推王遽常先生与黄宾虹先生。
王蘧常先生字瑗仲,我国著名学者,书法家,与林散之先生并称为当代两大草书大家。瑗仲先生在书法上的突出贡献表现于其对章草的革命性创新上,其以篆籀入草,开创了章草一代新风,被誉为五百年来章草第一人。先生时任复旦哲学系教授,潘良桢七八年初入复旦求学,不久即为先生列为门人。瑗师真人,慧眼识珠,对良桢兄分外器重,除授以书道书技外,于做人、做事、做文章诸事皆悉心教诲。良桢先生的谦谦儒雅风度,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求真求实的学术风范,皆得益于瑗师等众位先生的身传言教。自追随瑗师,潘良桢先生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可谓一日千里,于书道理解益加精深。良桢兄曾感言:“年逾而立,负笈复旦,得列瑗师门下,始知作书须先能沉着,而后方能一逞痛快,而痛快之中仍须不失其沉着”,书之大道,自此得闻矣。寐叟、瑗仲先生章草一脉,良桢先生为其传人,当代书界自无疑义。
除瑗师外,潘良桢先生最为推崇的书家当属书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先生。虹叟天纵奇才,书画皆致化境,成就斐然。惜画名太盛,书名为画名所掩。良桢兄自识宾虹先生翰墨,便如饮饥渴,对宾虹先生书作推崇备至。九十年代初,良桢兄至余陋舍,谈及宾虹先生所书金文,叹曰得金文精髓者,虹叟实在缶翁之上。及后,良桢先生更钟情于虹叟之信札、小品、题画诗,看似漫不经心之处,却是一派天真烂漫。其近十年来书作于谨严之中追求散淡真气的表达,实缘起于对宾虹先生书法妙作的的感悟。

                              三
潘良桢先生迄今为止的行、草书创作,约可分为三个特征显著的阶段。
第一阶段约为八十年代初至八七年前后。此阶段中,良桢兄的书风,显著受到瑗师与缶翁的影响,并带有极浓的章草或缶草笔意。其代表作拙所见约有五至六幅,且以手卷为主创作形式。其二届中青展获奖作品《潘次耕诗卷》、白谦慎先生所藏《古诗十九首》手卷、拙藏《萨都刺诗》手卷等为一类,作品深得瑗师笔意,章草始化于今草之中,结字以简化繁,逸笔草草,气韵生动,令人手不释卷;另一类则更多缶翁篆籀意趣,用笔老到生辣,或于中参以遽草之茂密,其代表作当为84年所作《吴昌硕题画诗卷》。
第二阶段约为九十年代前后数载。与前期相比,此期作品更多融入南北朝碑意,方笔成为用笔主旋律,棱挫结字,折冲挥洒,不计工拙,视之若千钧之力运于一纸,令观者因压迫而生窒息感。拙藏《东坡题跋轴》与浙江少儿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当代书法赏析》中收录的《于谦诗轴》,或可视为此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阶段约可定位于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而一直延续至今。97年后,良桢先生因风疾而长期隐居寓室,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世事洞明,穷达由天,人生观、宇宙观因之一变,便临池不缀,复孜孜于古今圣贤书迹的摹写体验。于虹札、简书、篆籀、残纸愈加深索,而独取其天真意趣,兼以体验墨迹中内涵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作品中少蛮横霸气而多沉郁之风,虽仍法度谨严却泛滥一片散淡气息。笔下真神内敛,纸上文化充盈。一笔一划,多由心出;铅华退尽,而骨力尤健。良桢先生有斋名曰“函三楼”,取意“天地人,函三为一”,为其数十年追求之书法境界,一入此期,便成通途矣。

使用道具 举报

总版主

非著名书法爱好者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创作高手 发帖品质

23#
发表于 2005-5-20 17:19:38 |只看该作者
身在江湖,就应该结识象潘老师这样的人物,向您致敬。我批评人习惯了,以后应该改改。
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龙应台
手机:18610372858
QQ:1318842246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江湖元勋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24#
发表于 2005-5-20 17:28:29 |只看该作者
我也帖一篇关于潘师的文章吧,大家可从中全面了解这位“书坛的隐者”、“网络的先锋”。呵呵!

秋风夜雨访潘师


在上海交大连着培训了两天,关了两天,灌了两天,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要去拜访潘良桢老师。九月十日中午,和潘师通了电话,约好时间。潘师在电话那头邀我吃饭,我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想毕竟才第一次上门。潘师说了一句:“来吃晚饭,可以聊得时间更长些。”下午四点,培训结束。我再打电话给潘师,笑着说:“那我就过来吃晚饭,不客气了。”

出门时,上海的天气又开始下起雨来。我心想时间过得这么快,又到了秋天了。换了两路地铁,到汶水东路时,天色已暗。等了五分种,一个的也打不到,又不辨南北东西。正好来了一两摩托车问我去哪里。我是向来不坐这种交通工具的,但想着要赶时间,一问不过两站路,于是就上车。冒雨忽忽驶了五分钟,来到潘师居住的小区门口,正在问门卫具体楼幢,一把雨伞撑了过来。抬头一看,原来潘师已经等在小区门口多时。一下子驱走了秋雨带来的寒意。

进门,潘师母热情出来招呼,现实中的潘师母比照片中的略略清秀些。潘师引我入了书房。书房堆满了书,放着一把竹椅和沙发,是七、八十年代常见的那种,墙上挂着王蘧常先生和陆俨少先生的书法,还有一幅躲在门后,那是潘师自己的作品。我很喜欢书房的氛围,随意堆放,随手可拿。虽是第一次走入,但却非常熟悉。

  我和潘师的缘分,要追溯到去年夏天。那时侯,书法江湖刚刚开办不久,在一班老枪的努力之下,渐渐有了一些人气。那时候,我们正在酝酿专家工作室的事情。我原本是一个书法圈外人。让我接触并走进书法圈中的,是书法网络。其实,我并不长于书法,只是喜欢。用我老婆的话说,我是“理论上一套套,手底下的活儿不行。”其实,我所说的书法“理论”,实际上是传统哲学的一点“发挥”而已。因为,书法和中国哲学是相通的。我在进入书法网络之前,苦研周易大概已有三年,工作上也没什么大的进展,有些无聊和郁闷。论坛正好给我和别人打笔战的场地,过过笔瘾,排遣寂寞,顺便也验验这些年读书的成果。种种机缘凑在了一起,开始和牛子搞书法江湖。

潘师的文章,在书法江湖之前读过一些,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讲“团体书法”的。我还经常拿着这个观点和同事们说,我们单位的团体书法头头是谁,我们村的团体书法头头是谁等等,大家都笑着点头。牛子那时候已经离开上海,打长途电话不方便。邀请潘师的任务落在了我的头上。我记得一开始是通过管城守卒转达的,拟了一个精心推敲的短信发给管城。潘师开始显得有些犹豫。我知道这个想法之后,从管城那里要来了潘师的电话,心想,还是直接打电话吧。

   三国中的诸葛孔明出山,刘玄德是三请而后有隆中之对,和盘托出三分天下战略的构想。请潘师恰好也是三次,而当初为什么犹豫,直到这次造访,潘师才沉吟告我。潘师的人生经历,曲折而无奈。曲折的是,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于是个人的经历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而潘师秀颖特出的文华和口才,有时候却变成了刺了别人眼睛的光线。无奈的是,潘师正当盛年,却因病长期在家休养,始终没有在风云变幻的中国书坛聚焦,过早地成为了“隐士”。但潘师并没有屈服于病。在病中,硬是“挤”出了一篇篇很有份量、见解独到的学术性文章,令人尊敬。昨天晚上,我手捧潘师《王羲之传论》读到半夜,那种缜密的考据推断,倾注强烈个性和情感的文字再一次深深打动了我。我读得不仅仅只是一本书,而是读到了书背后的作者的人生。

  文字本身是有力量的。但这年头,学术被人亵渎,泡沫成了时尚。很少有人用一种信仰来支撑自己写作,文字的力量渐渐被垃圾所淹没,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然而,信仰、诚心、感情灌注的文字的力量,象被大石压着的小草,曲折向上,在寂寞一角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是悲哀中的力量,绝望中的希望。中国的文化,薪火相传,不绝于缕,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尽管潘师没有进入镁光灯照耀下的书坛舞台中心,但在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却不知不觉地站在了时代的潮头。在十几年前,甚至数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因病低调的中年学者,一个差一点被人遗忘的书家,能贴近网络如此之近。记得当初邀请潘师,一个令他犹豫的理由是:不会打字。我说:“没关系的,慢慢来。我原本也不习惯电脑写作。几年下来,要我现在离开电脑,反而不习惯了。”也许是我们的热情令潘师感动,也许是冲口而出的话语触及了潘师坚毅的个性。潘师终于答应了。当我今天再一次点开书法江湖潘良桢先生工作室时,点开潘师的书法江湖网络书评集粹(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29&topic=79&show=0)时,却让我多了一层肃然起敬的感觉。

同时,我想到了当今的中国书法界。网络早已深入人心,但在书法界,反映依然迟钝。有一种流行说法是,会写字的不上网,上网的不会写字。话语中流露出复杂的因子。现在看来,“上网的不会写字”这个观点,从此可以休矣!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更多“会写字”的人加入书法网络,也许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将被网络所包围,网络成为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那一天,想离开网络也难啊。

   潘师通过书法江湖,不断和书法网络“亲密接触”。他发了大量精彩的书法图片,有创作,更有大量临作,有一些是最新实践创作的,我们可以通过屏幕闻到淡淡的墨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书法中不断勤勉精进的潘师。潘师还不厌其繁耐心地回答网友的问题,直接指点那些书法爱好者,还走入各个版块栏目,和大家直接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潘师。网络让潘师变年轻,江湖因潘师而添彩。

在潘师家里的一晚,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四、五个小时,弹指而过。聊天的范围很广,生活、书法、师友、网络等等。他展示给我看的那个长卷行书,确实让我震惊:高古、老辣,浓枯相宜,酣畅淋漓。潘师手头还有一些尚待整理、没有发表的文章,我也希望能做些工作,早些发表。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了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诗: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

  在现代,“寄雁传书”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但是,那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感情,怕是真不容易找了。我戒酒三年了,但在潘师家里,在书房如坐春风,有师母一手好菜,不开戒也难呐。


                                       山居草于上海淮海西路一网吧内
                                             2004年9月12日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14&topic=318&show=0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由增上慢覆蔽心故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劳动模范 发帖积极会员 功勋奖章

25#
发表于 2005-5-20 19:25:25 |只看该作者
向潘师致敬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网络自由人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26#
发表于 2005-5-20 20:47:09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ylli2005/05/20 10:31am 发表的内容:
潘良桢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世态炎凉,但他与山谷一样,赤子之心不改,默然追求学术和书艺上的精进,走了俗人不要走也不能走的寂寞之路。读潘良桢的书法,恰似读老杜的诗,在格律法度外,虽无超然象外的洒脱,却有沉郁磅礴的悲凉,此或许正是时代和人生的印记。
这一句是师兄对 潘师作人、作书最好的总结。
浮生若寄谁非梦,到处能安即是家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27#
发表于 2005-5-20 21:16:11 |只看该作者
可敬可敬
http://blog.sina.com.cn/u/2661283740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28#
发表于 2005-5-20 21:29:30 |只看该作者
有象潘老师这样的楷模,是我们这些后学者的福分,向潘老师致敬!
830054    新疆乌鲁木齐市河滩北路57号建工师商务局   刘加新(中国书协会员)
E-mial:   ljx660703@126.com

使用道具 举报

轮休版主

功勋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29#
发表于 2005-5-20 23:04:35 |只看该作者
自来这个论坛,便觉此人不凡。向其学习,致敬。

使用道具 举报

轮休版主

轮休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劳动模范 优秀管理员

30#
发表于 2005-5-21 08:21:00 |只看该作者
再见潘老师~~
向潘老师致敬~~!!
怀念那个纯真的年代
人都像是刚刚开放的向日葵
一根筋
向上 向上
朝着太阳的方向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4:14 , Processed in 0.02376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