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良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告别甲申 [复制链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51#
发表于 2005-2-13 11:47:51 |只看该作者
要研究21世纪书法发展史的时候,书法网络的参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警惕“才气”

————————————————————————
书法报社     张文博
13871591790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2#
发表于 2005-2-13 15:48:58 |只看该作者
祝潘师鸡年大吉,身体健康,多发哲论教导大家.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3#
发表于 2005-2-13 16:48:25 |只看该作者
潘老师的话字字透着学问,句句妙含禅机。弟子受益非浅,向潘老师表示感谢!拜个晚年!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4#
发表于 2005-2-14 14:05:43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斋在 2005/02/14 02:06pm 第 1 次编辑]

新年里读到的最好的文字
向潘老师问好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5#
发表于 2005-2-14 16:24:10 |只看该作者
nihao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6#
发表于 2005-2-14 21:29:22 |只看该作者
在外地过年刚回家,也刚读完从不系归舟君处邮购的潘师著〈王羲之传论〉,已酉年第一天上网又读潘师此文,真好福气!向潘师拜年,衷心祝愿潘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幸福,艺术之树常青!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级会员

Member

Rank: 6Rank: 6

57#
发表于 2005-2-15 11:45:25 |只看该作者
前面有兄台说以立春为年的分界是正确的。向潘老师拜个晚年。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8#
发表于 2005-2-15 12:35:27 |只看该作者
一年始于何日,也是人为地据有关情况所定。而今世界通行“阳历”,以1月1日为“元旦”。中国以前大多数的年代行“阴历”实为“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日”。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也行公历,改旧年为“春节”。藏族又有“藏历”,新年起日又不同。此将所见有关材料转来,以供参考——


正月初一 拜年/占岁/聚财 【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但阴历相沿已久,且有利于安排农事,因此,民间仍偏重阴历。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9#
发表于 2005-2-15 12:40:36 |只看该作者
关于“立春”——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60#
发表于 2005-2-15 13:03:53 |只看该作者
今年“立春”在“春节”前,而下一个“立春”在明年“春节”后,因此这个乙酉年成了“无春年”,由此而引来种种说法,尤其是关于婚嫁之事。近有人提出把“春节”由正月初一改到“立春”那天的建议——

日期不固定麻烦多 专家:将春节固定在立春日

【 扬子晚报 】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春节的日期一直都不固定。一批专家学者提出,可将春节改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从而使这个每年游移不定的节日相对固定在2月4日,并使岁首春节能够名实相符。目前,专家已成立了历法改革研究会,并征集各界签名,争取在全国人大会议中立案审议。该倡议的发起人之一、现年74岁的我国历法研究专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章潜五教授前不久专程赴宁,拜见了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共同探讨“我国历法改革的现实任务”问题。

  据章教授介绍,我国传统上把春节定在阴历的正月初一,阴历是根据月亮盈亏来确定的,而公历为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来确定的。这样两种不同的历制并行,必然将会产生诸多社会困扰,尤其凸显于春节“过大年”上。由于旧历采用陈旧的闰月制,正月初一对应的公历日期跟着游移多达一个月,因而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困扰:现行春节在闰周19年中,约有10次处于立春之后,更有4次左右接近雨水节气,此时“过大年”难免将会贻误农时;正月初一对应的公历日期不固定,最早约1月21日,最迟约2月20日。市民春节休假7天,农村休假半个月,致使1、2、3月份的工作天数忽多忽少,不便于月度统计和评估生产效益;春节游移不定造成全国大中小学每年冬季放假和开学的时间移变,两个学期常会相差一月之多,影响教学计划的稳定统一;春节来得较早的年份,大批务工人员挤入春运人流的高峰,给交通带来了压力;春节日期的游移不定,造成了元旦和春节的相距日数变化,最短约20天,最长约50天。由于双节物品计划不能稳定,节日供应工作容易失误;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通常定在春节之后,待会议精神传达至基层,往往已经是4月份了,因此容易延误年度任务。

  章教授认为,只要把岁首春节固定在立春,由于它稳定在2月4日或3日就可以避免上述弊端。


另有报道——

     近日有历法专家提出建议:将春节由目前的正月初一改到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如此,相对于公历,春节将相对固定在2月4日,并使岁首春节能够名实相符,而且此举也可避免由于春节定位于正月初一而造成的公历日期游移不定,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社会困扰和不便。——对此,有论者持完全批评的态度,斥为“自作聪明”、不合传统,“迂腐、僵化”,或“理性的自负”(《金陵晚报》《广州日报》《深圳晶报》1月13日)。

  建议更换节日日期,而且是春节这样的重大节日,有不同意见、看法,当然正常。不过,从相关反对意见中所列举出的“自作聪明”“不理性”、违背传统等观点看,笔者以为,未必都是事实,至少,“以立春为春节”的想法,并不是“凭着自己精确的理性计算和设计”的“自作”的聪明,而是有着历法和文化传统上的依据。

  首先,从历法传统上看,虽然我国传统历法一般被称之为阴历,但实际上,正如有关专家指出的“我国古代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从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划分标准(即所谓“朔望月”)来看,传统历法是阴历,但从同样是传统历法重要内容的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依据来看,“阳历”的性质又很明显。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根据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实际周期365.25天,而不是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的354天或者384(加闰月),事实上,古人区别春夏秋冬正是以节气为准的,所以才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说。(《尚书》中把二十四节气的循环称为“岁”,而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称为“年”)因此,将“立春”定为一岁之始,不仅更合乎天文以及节令的事实,并且也是有历法传统依据的。(参见王力编《古代文化常识》)

  再从春节传统来看,立春作为春节,本就是古已有之的传统。从“春节”一词的本义来看,“迎春”本就是其基本内涵,是故,以立春作为季节之始,在立春日迎春祈福,是由来已久传统节俗。据《礼记》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师公卿诸侯迎春于东郊”,《汉书》同样也有皇帝在立春这一天“迎春祭春帝”的记述。事实上,所谓春节,汉代本来专指的就是立春节,并且这种以立春为迎春之节的传统一直到清代都在持续:“立春日,各省会府州县卫遵制鞭春”。(参见白寿彝编《中国通史》)

  当然,唐以来,正月初一也被称为春节,但“春节”之名也并没有完全固定到这一天。古人称呼作为节日的正月初一,更多地使用“元日、元旦”等叫法,而“春节”一般更大程度上是泛指,并没有拘泥于正月初一这一天。将春节完全固定到正月初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民国采取了公历,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为区别起见,这才将旧历正月初一专称为“春节”。之所以如此命名,也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很明显,春节之春本就源自立春之“春”,与正月初一的渊源远没有前者来得更深厚、贴切。

  鉴于此,笔者以为,以立春为春节,既不是什么“自作聪明,纯属个别人的主观算计”,也不是乖谬传统的“理性自负”,不仅有现实需要,也有悠久历法和文化传统凭据的合理建议。当然,变动节日日期,牵涉广泛,如何具体操作,需要慎重从事,而且,民众心理感受也应得到充分尊重。但笔者以为,我国推行世界通行的公历已近百年,按照公历作息生活,早已深入人心,取相对公历更为固定的立春为春节,其实恰恰民众心理、生活习惯的尊重。返回管窥天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3:20 , Processed in 0.01944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