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8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请潘先生赐教 [复制链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2 18:20: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写的,请先生指点一二,学生鞠躬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2#
发表于 2004-12-2 18:21:23 |只看该作者
局部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3#
发表于 2004-12-2 18:23:47 |只看该作者
画作1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4#
发表于 2004-12-2 18:24:56 |只看该作者
画作2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5#
发表于 2004-12-2 18:27:14 |只看该作者
画作3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6#
发表于 2004-12-2 20:08:14 |只看该作者
谢谢信任,遵嘱看过。

画,我不很内行,不敢胡说,但感觉还雅洁可看。

临王铎,字形准确,涨墨也用得不错,只是笔下表现力的丰富尚欠火候。建议注意王铎书法的主要来源。

匆匆作答,聊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7#
发表于 2004-12-2 20:50:55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先生,用笔简单少变化是我最大的毛病,经先生点拨,确实是茅舍顿开。
关于王觉斯的师承,学生只知其楷学颜柳,行学米和大王,不知该如何上溯其源呢
请先生明言,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8#
发表于 2004-12-2 21:11:11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2004/12/02 08:50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先生,用笔简单少变化是我最大的毛病,经先生点拨,确实是茅舍顿开。
关于王觉斯的师承,学生只知其楷学颜柳,行学米和大王,不知该如何上溯其源呢
请先生明言,谢谢:)

足下大体知之矣,唯所宗不止大王,还有大令。其飞动笔势体势,恐怕颇多来自大令。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9#
发表于 2004-12-3 12:20:24 |只看该作者
记得王觉斯曾有言——书不入晋终归野
看来要学觉斯还要由唐入晋,方能溯其源头
谢谢先生
另外请教
见先生写帖,多以北碑笔意为之
线条苍劲且变幻无穷
记得上大学时
我们的先生要求我们正书以碑为范本而反对学唐楷
认为唐楷法度森严且少变化,而不及碑之率意天真且线条苍劲
故而我也曾写过一些北碑
但在习行草时却无法将碑的笔法贯穿其中
请问先生该如何化碑之方笔入帖之圆转呢
谢谢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0#
发表于 2004-12-5 12:26:58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2004/12/03 12:20pm 发表的内容:
记得王觉斯曾有言——书不入晋终归野
看来要学觉斯还要由唐入晋,方能溯其源头
谢谢先生
另外请教
...

耕砚君此帖所及问题甚多,也很大,一言难尽。

学书要从学古入门,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谅无问题。有人反对,我看反其道而行之而能有成者大概只限于极少数有特殊条件的人,难以作为一般可行的大道向一般众人推行。但是,学古“古”到何时,人各有志,见智见仁,不能也不必强求统一。对今人而言,明清甚至近代也算得“古”了。依我之见,追根寻源,能知其所自来,则一般而言筑基较为深厚,所以学书若能上溯得早一些,有知根知源之利。大小二篆生八分,真书又从分书来,“正体书”系列之外,又旁生行草系列,笔法体势,二者息息相关。真书至初唐完全成熟,其由分书的递变起,经汉晋六朝而唐,步步趋进而来。其间,各个阶段面目不同,各有胜处,各具不可被替代的特有的审美价值,所以不能武断绝然判其优劣高下。书法一事,颇具个人性,不能也不必强人所难,完全可以各行其是。我个人觉得,学过北碑再写唐碑,可以领悟更多,笔下也容易淳厚。若有隶书根底,则写北碑愈加轻车熟路了。

碑帖相融,晚清已启其端,为一难题。吾意,篆隶笔圆,又为北碑之源,虽增以方折,毕竟血脉相连,或为足下“化碑之方笔入帖之圆转”之一契机。弘一法师少年以篆书为学书根基而且终生不废此体,故其作北碑书,虽锋锷森森,却能圆厚,不亦给人以启示欤?

匆匆作答,聊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13:03 , Processed in 0.01682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