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1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旧临王铎又五纸 [复制链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18 12:15: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11/18 12:26pm 第 1 次编辑]

翻检旧临,又得以前所临王铎五纸。其中,四纸为一次所临,另一纸似乎落单了,与它同时临的不知所在,附此同发。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
发表于 2004-11-18 12:17:42 |只看该作者
其一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3#
发表于 2004-11-18 12:20:13 |只看该作者
其二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
发表于 2004-11-18 12:21:53 |只看该作者
其三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5#
发表于 2004-11-18 12:23:00 |只看该作者
其四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6#
发表于 2004-11-18 12:24:51 |只看该作者
其五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7#
发表于 2004-11-18 13:27:18 |只看该作者
此单独一页,
后半段临写的是王铎一个大立轴,
原件藏于日本。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8#
发表于 2004-11-18 13:31:33 |只看该作者
两年前,
我曾经将此王铎立轴,
扫描,
打印,
挂到墙上欣赏。。。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件王铎书法立轴之一。。。。

可惜总是不知道藏于日本什么地方,
似乎是私人收藏,
否则不会总是查不到的。。。

请看图片。。。。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9#
发表于 2004-11-18 13:35:03 |只看该作者
把潘老师临写的作品,
分隔拼接一下,
大家可以看到效果。。。

第二行末尾我割去“太峰”二字。。。。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0#
发表于 2004-11-18 15:27:51 |只看该作者
难得宾南君如此有心!

我向来看到报刊杂志图书上的图片,其书法有使我心动者,辄以放大镜照着仿临一过,那是“眼读”之后的“手读”,以加强“心读”深度,以体会前贤笔下的感觉,以此切入对书法史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一般也就随笔连绵写去,此帖写完接着就写那帖,并不注意其格式规矩了。我当时看的是什么图片,现在已全然不复省记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22:26 , Processed in 0.0175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