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23|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对潘老师解答檀香求助的个别问题的疑惑,请教先生指点 [复制链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27 13:19: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潘老师,您在给檀香的帖子里提到汉唐碑刻,为什么不直接推荐汉简和写经呢?墨迹不是更容易体会笔锋的出入之迹吗?更能看到毛笔的使转变化吗?我一直迷惑于在现代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看到大量墨迹的时候,为什么还要选择碑帖?记得启功先生也说,与其去学黑纸的剪影,不如转从兄弟想见其笑貌音容,先生可否解答我的疑惑?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
发表于 2004-8-27 20:53:47 |只看该作者
问者初学,我得指说一条自己觉得有把握的路。

入手之初,还是选法度比较完备的法书作范本来学。汉唐名碑,经过汰选多有适宜初学者。汉简与写经,虽不无可供初学作范本者,但一则以小字居多,二则庞杂参差难以枚举,如何对初学者说?

对初学者、有基础者、有一定成就者等等不同的人而言,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路,毕竟也是不同的。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4-8-27 21:17:21 |只看该作者
先生的严谨,晚辈真的是佩服,已经感觉到先生的人品端庄,日后整理问题,一一拜问先生,还望先生赐教.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
发表于 2004-8-27 21:51:54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有限。但所本者一如 沈尹默先生的自白——“不欺人,不自欺”,以及孔夫子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高深,更不强不知以为知而胡说。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5#
发表于 2004-8-28 17:25:17 |只看该作者
记得潘师曾经说过,碑学经过清末诸位大家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不同于帖学的独特的运笔方式。启老“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观点未必适合习碑者呢!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4-8-28 21:58:14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ybzhan2004/08/28 05:25pm 发表的内容:
记得潘师曾经说过,碑学经过清末诸位大家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不同于帖学的独特的运笔方式。启老“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观点未必适合习碑者呢!

您的意思是学碑的不看墨迹吗?还是说学碑的人在看墨迹的时候,一定要在墨迹里读出刀意呢?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7#
发表于 2004-8-28 22:26:09 |只看该作者
如何学刻石与如何初入手是两个问题。我看不要牵扯在一起谈。

对初学者,应该介绍推荐能曲尽笔意的碑刻。过多刀刻痕迹,还是初学不宜的。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4-8-28 23:19:18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08/28 10:26pm 发表的内容:
如何学刻石与如何初入手是两个问题。我看不要牵扯在一起谈。
对初学者,应该介绍推荐能曲尽笔意的碑刻。过多刀刻痕迹,还是初学不宜的。

我赞同!双手支持
我也理解学碑与学墨迹的区别,我仅是对"'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观点未必适合学碑者"一句,提出反问.
历代名碑毕竟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能被各朝人所学,自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很总觉得总要从那黑白中体会笔意是初学时中最应该注意的,并且有条件应当在学碑时时刻参考墨迹.比如学欧阳询就要看欧书三帖,学褚遂良,就要看倪宽\阴符经.学柳公权就要看送梨帖跋...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9#
发表于 2004-8-29 10:56:09 |只看该作者
错愕君的意思我明白。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恐怕很难由他们自己来实际操作。在他们的分辨力还很低的情况下,把拓本和墨迹(大概极少为同一作品,则虽同出一人手但毕竟有出入),而且不止一种墨迹,一起突现在初学者面前,要他们自己去进行一系列如分辨、综合、体验、实行等等过程,再去找路走,到底是有点难为他们了。初学者在先对此所知甚少,或无所知,或略有所知也不尽正确,大量的还是认知力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少年,那么那个做法我觉得是有点“躐等”了。

实际上,在长期以来的书法教育中,有的采取老师写范本,学生照着写,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入手学像,但老师很难个个优秀到理想的高度,则一方面使得学生入手容易却起点不高,而且以我所见学生大部从此被其不甚高明的师法所拘束,觉悟到要摆脱笼罩却又很难,所以沈尹默先生从不主张别人学他的字;有的是取名碑拓本为范本,老师作临摹示范,示范尽管因老师水平不一而不尽到位或准确,但有法书范本在,毕竟不会相去太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拓本作了一个如何转为墨迹的示范,学生临帖,往往是对着拓本,又参考老师临本来进行的。所以,有老师指导,要比完全由自己暗中摸索有利得多。能得好老师,或称“明师”,于学书者而言乃大幸事。于此,老师自己的书法水平和书学认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至于“透过刀锋看笔锋”对书法研究者之取法刻石以图书法发展,是否不可逾越,还是必须突破,因为久来就有“碑学”、“帖学”的对峙,或有所侧重,看法原本就不一,各家可各持一家之说,不必,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大家不妨各行其是作各自的求索。此与初学者的问题应分开来谈,搅在一起,便成了混水。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04-8-30 11:35:04 |只看该作者
看看讨论,收益良多!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10:46 , Processed in 0.02408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