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0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转帖]潘良桢:艺术家与批评家的艺术批评的不同 [复制链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4-25 19:46: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自<中国书法家论坛>

·函三楼谈薈·      
                      艺术家与批评家的艺术批评的不同

                                  潘良桢

米芾眼界太高,悬鹄太高,又以笔法精能,书艺高超,个性强烈,见解未免时而有偏,且对人之书少所许可。
米芾得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崇宁三年出知无为军,将此三晋帖摹刻上石,人称“宝晋斋帖”。米芾亦以“宝晋”自署其斋。他与近人吴湖帆因藏《虞恭公》、《化度寺》、《九成宫》、《皇甫诞》四欧帖而自署“四欧堂”不同,他是真以以二王父子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为鹄的,而不仅以藏三晋帖为然也。他以此标准来衡量古今书法,不免对其它写法多所挑剔和贬抑。对于高闲大草的批评见之米芾《论草书帖》,不仅高闲,连张旭也遭到他的重责:
“草书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bian 光尤可憎恶也!”
怀素虽也不免责备,但还是得到些肯定,大概是因为他的狂草作品大多挥洒于“粉壁长廊”至宋时已不复能见,而存世除亦未有狂怪笔致的《自叙》外多为小草与颇有晋人书风的今草的缘故。米芾推崇晋人书法,凡与不合,辄受批评,更何况冲出樊篱有重大突破者。大草狂草非晋人所有,至少非其特色所在,确在米芾贬斥之列。狂草书法在书法史上成功者寥寥,黄庭坚可说是一流狂草大家之殿军,黄之后,尤其是明代作者虽多,即使享大名如祝枝山,也都是“自郐而下”了。但黄庭坚同样受到米芾责难:
“草不可妄学,黄庭坚、钟离景伯可以为戒!”
  至于颜真卿也受到米芾的批评,原因也在其与晋人风致拉开了距离。与颜真卿一起被称为“恶札之祖”的还有柳公权:
“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真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纯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
他认为颜书的毛病主要在“挑踢”,一“挑踢”,便古法荡然,便失晋人意韵。和张旭、怀素、高闲、bian光的大草狂草一样,他们都是变化、突破了晋人“古法”。那么什么是“挑踢”呢?米谓“作用太多,无平淡天真之趣”,当是作意太甚或即发挥已意太多的意思。但他未作进一步的形象解说。且看前人稍稍偏于指谬性的评论和解说:
“颜真卿如锋绝剑摧,惊飞逸势。”(唐吕总《续书评》)
“鲁国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佚名《唐人书评》)
“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于粗鲁。”“颜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由舍汉。”(李煜)
似乎是李后主的“粗鲁”二字点出了症结,颜书少了的正是晋人风流蕴籍儒雅文静之致,粗犷质朴张扬奔放一如宋词中“豪放派”之异于“婉约派”。董其昌看得或说得更明白些:
          “鲁公《送刘太冲序》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有别于二王的异趣,所以为米芾所不喜。但颜对米实际上发生了重大影响,而且颜、柳他都学过,其《自叙》说得明白:
     “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
   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
   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
他入手便学颜,以后亦深受颜的影响,不少作品如《虹县旧题》等隠隠可见。他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反正米本人并不太多用意真书,而他对颜《争座位帖》则赞不绝口:
      “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世之颜行第一书也。”
      “与郭知运《争座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唐初褚字风行,用笔结构法度细密,人以为右军正宗,学褚被普遍认作学王最佳津梁。至盛唐,风气大变,取法篆隶等古法,崇尚雄奇奔放,张旭一脉而下,鲁公尤受推崇,而从此褚法大受非难,少人问津。虽有李后主等想力挽狂澜,重振蕴藉书风,终难奏效。这种情况延续直到北宋,北宋四大家继续大受颜书影响。其中,唯有米芾一面受益于颜,一面又指出颜出于褚,不惟自己于褚“学最久”,而且高标褚法,可以说是褚法久遭冷落之后重获中兴的关键人物。
米芾以晋人,尤其二王,尤其是二王中的献之为书法鹄的,而且成就卓越。存世二王法书复制件中有的就出于米芾之手,可见其学晋学王成绩非凡。但有的存世复制二王作品如《中秋帖》、《东山帖》等一望而知出自米手,则米字毕竟还是米字。对于米字,前人多责以“满纸火气”,显见亦非复全是晋人平淡简远韵致,他所指责颜真卿的不足处岂料正是其重蹈的覆辙!原因大概也正是他看别人时十分了然的“时代压之”。宋人一心想追踪晋人的“尚韵”,到头来也只到虽有联系却毕竟有别的“尚意”,也就是无处不在的作意,这是不可强求的,而且可能是难以逃脱的。
米芾是开宗立派的书法史上的一流宗匠,无论笔法体势都有独到的大创获,无疑其成就,其贡献远大于囿于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书奴。作为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见识广博的大书家,米芾有十分深刻十分宝贵的书学见解;同时,作为一个个性强烈的一派宗师,在看待书法时又往往有意无意地坚持固守一己立场,以自己的独特审美理想取向为标准评判一切,所以也常会有一偏之见。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的角色差别决定了他们作艺术评判时的思维方法和评判标准往往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发生激烈的冲突。专门或主要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可以一意孤行,完全以自己的好恶来看待和评判艺术现象;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虽然也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但在作具体艺术评判时却应该而且必须尽量不受个人好恶的支配,尽量以客观的眼光去作客观的评判。比如你可以不喜欢赵子昂书法,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还是不得不肯定赵是中国书法史上不折不扣的勿庸置疑的开宗立派的一流的宗匠大师。同时,正如常言所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个人,谁都是有限的,任何伟大的艺术大师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明乎此,讨论书法大概可谓“思过半”矣,持论将更平实而实事求是,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争论。如果你是以创作为主的艺术家,你可以以一己私好为标准来臧否人物指评艺术,人家可以不以公允、客观、科学来苛求你,任你说一己之见;但如果你是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或“评委”,而且是在作严肃的、正式的艺术评论,那你应该抛开个人好恶,自我要求以客观的目光,秉以公正,恰如其分地分析成败得失。这样,评论或介绍一位书家 ,只要他真值得介绍或研究,褒扬其成就或创获时不会推崇到无以复加至高无上而失去分寸胡乱加冠加冕,批评其探索或失误时也不会吹毛求疵攻其一端不及其余地予以粗暴的全盘否定一棍打死。

                           (转自<中国书法家论坛>)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3-4-25 21:22:16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老米见没见过汉简和楼兰残纸
如是观照
http://blog.sina.com.cn/u/143952789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3#
发表于 2003-4-26 23:31:13 |只看该作者
===========================================================
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真之趣。
……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 ……
===========================================================

    这几句,至少就楷书而言,现在看来也是有意义的,尤以“作用太多,无平淡天真之趣”最为精当。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精英

江湖精英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4#
发表于 2003-4-28 03:31:45 |只看该作者
米芾是一流的艺术批评家.

米芾对颜真卿的批评态度,基于米芾的书史观.而非(婉约/豪放)的风格偏好.

"平淡天真"在此隐含着一个在宋朝的普遍的艺术史观念,不仅仅止于风格判断.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03-4-28 08:43:00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张广2003/04/28 03:31am 发表的内容:
米芾是一流的艺术批评家.
米芾对颜真卿的批评态度,基于米芾的书史观.而非(婉约/豪放)的风格偏好.
"平淡天真"在此隐含着一个在宋朝的普遍的艺术史观念,不仅仅止于风格判断.


1、米的“书史观”可否再详细谈一下。

2、“平淡天真"是一个在宋朝的普遍的艺术史观念吗?
“尚意”如何解释?狂禅是“平淡天真”吗?

3、我觉得潘先生的看法更合适。
   米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的身份的分裂。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江湖元勋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6#
发表于 2003-4-28 12:50:21 |只看该作者
米的批评带有强烈的个人取向和喜好。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3-4-28 23:11:25 |只看该作者
大家倒不如来谈谈"平淡天真"是否
隐含著一个自宋朝(或汉魏晋?)到“当下”普遍的
(私以为是导自“天人合一”中国哲学元旨,或“道家”意识形态)
的艺术高层次观念。
它在当代是否基本“过时”或已被“蔑视”于“创新”风尚?

至於风格判断,乃次生之物,同仁间不必纠缠过多。
不必在当今多样化旗帜高扬时代去学历代书评家
(从梁武帝到康有为)一锤敲定高下优劣,
然后就党同伐异。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8#
发表于 2003-4-29 01:22:21 |只看该作者
高手云集,难得好贴!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江湖好汉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03-4-29 15:11:52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山居读易生2003/04/28 12:50pm 发表的内容:
米的批评带有强烈的个人取向和喜好。

正是,不过米的识别能力确乎过人。
  今生无悔,无悔今生,三百年后再相会!  今生无悔,无悔今生,三百年后再相会!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精英

江湖精英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10#
发表于 2003-4-29 23:24:39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张广在 2003/04/30 04:03a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圆悟克勤2003/04/28 08:43am 发表的内容:
1、米的“书史观”可否再详细谈一下。
2、“平淡天真"是一个在宋朝的普遍的艺术史观念吗?
“尚意”如何解释?狂禅是“平淡天真”吗?
3、我觉得潘先生的看法更合适。
...

一.宋人的书史观
1.“字中有理”(不是唐楷"法"之法)
“古之学者志于义理而体势存焉。《周官》教国子以六书者,唯其通于书之义理也。是故措笔而知意,见文而察本,可以劝善,可以惩恶,可以明事,可以辨形,岂特点画摹刻而已哉”(朱长文)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赵构)

2.秦汉,“篆籀意象”书法中“天理流行”,
“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刑具在。……”(朱熹)
"书本汉隶,然探奇振古,有三代淳朴之气,故自是绝艺.(董由)
"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黄伯思)

3.后世义理沦丧,书法崩颓萎靡.
删繁去朴,以趣便易,然犹旨趣略存,至行草兴而义理丧矣,(朱长文)
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

4.“义理”的沦丧是“人心”的作用,“人工”增强。
“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现,而汉、魏之楷法遂废。”
“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

5.对唐楷的看法:“人工”,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姜夔)
“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扫地矣。” (米鳆)

6.“理”——“篆籀意象” ——“古”——"天然"-----“真趣”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
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7.对颜真卿的看法:楷书“挑剔名家”,行书“可教”,行书随感而发,少"人力"作用.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座位搞〉,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宋人对颜书的接受基本上是"分裂"的,一面唐楷“无复魏晋气”,一面又认为颜真卿是笔法的直接传承者。书论中可以看到。
而这就集中表现在了米芾的书论中。

事实上,宋人对王羲之也是这样一种"分裂态度"。一面王羲之是书法之祖,一面书法至魏晋“篆籀气象散矣”。"羲之俗书趁姿媚"(唐韩愈)
宋人在这样一种史观下的抉择:“古意”——“真趣”


二.“尚意”如何解释?狂禅是“平淡天真”吗?
“古”是一种“天然纯真”“未发”状态。或者说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
"唐法"则是"已发"或"有限"状态,“尚意”是为了破除“唐法”,“唐法”非"古",无“平淡真趣”。

"平淡天真"不仅仅止于风格取向.
狂禅在"破执""破法"上和“平淡天真”的最终指向是一致的。


三,批评家。
“自我要求以客观的目光,秉以公正,恰如其分地分析成败得失。”
事实上,批评家总是站在一定视角上开始艺术批评的,艺术批评没有“真正的客观”,而批评家也不可能作到“真正的客观”。
米芾见多识广,观点鲜明,心直口快。不因时因境因人改变自己立场,敢于臧否同时代的人物。
当代书法正需要这样的批评家。

忙于杂务,匆匆回复,不成文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03:51 , Processed in 0.0149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