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1-31
- 最后登录
- 2017-5-20
- 在线时间
- 2739 小时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3562
- 帖子
- 127
- 精华
- 0
- UID
- 7191
 
|
1. 2006-6-30 08:34
请教先生:汉碑中《礼器》一路的主要有哪些?。。。
请教先生:
1、汉碑中《礼器》一路的主要有哪些?有的书上说《礼器》上承商鼎铭文,下启禇法,不知先生以为然否?上书画出版的《汉帛书战国纵横家》是不是一路的?
2、对于初学者,是不是先临一贴再扩其一路好呢还是临其他风格的?
3、〈张迁〉一路的主要有哪些?可否同时临〈礼器》、〈张迁〉?如果可以的话,何时合适临?
潘师:发表于 2006-5-14 20:47 只看该作者
看过。
不知你多大年纪?如果年老手颤,那也无奈。如果尚年轻,千万不用学用什么“颤笔”,有意抖动。写《礼器》,笔道更要收紧,使之流利而细挺劲健。结字也要注意横平竖直,造型准确。作为自己学书的基本功,就像说书人的“出窠书”,一定要下扎实细功夫去捉摸和琢磨。有了这个底子,以后会加快学习进度的,至于在此所用时间则可能因人而异,或所选临习法书的不同而有长短的不同,建议且勿急躁。
2. 发表于 2006-7-20 08:33
另:杨守敬<平碑记>评<张迁碑>--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请问先生,此处的"黄初三碑"及"折刀头"分别指什么?
谢谢!!
潘师:发表于 2006-7-22 13:23
抱歉,近日感冒身子不适,只能少做事,慢慢作复。
看过所临所书,似乎在追求散淡气息和逸笔草草作风。这种追求本不错,但如果没有下过足够的下笔刻厉到位的训练,我建议还是先求用笔的到位,以后再求逸笔散淡。
杨守敬《平碑记》在《张迁碑》下言及其碑阴用笔开魏晋风气,并上溯到《西狭颂》,下推到《始平公》,而以黄初三碑为中枢,关键在“折刀头”。“折刀头”在杨守敬《平碑记》的“黄初三碑”部分又一再反复说到。“黄初三碑”指《上尊号》、《受禅表》和《孔羡碑》。言及“折刀头”,一处谓“如折刀头”,可见乃是形象比喻。以笔画形象言,惺吾老人形容为“方正板实”;以用笔之势言,则以为“如斩钉截铁”。我的体会,是指笔画起结处不使圆融含蓄,而直下以起,结笔到位略顿即收,显露方正,如折了头的刀的形状。至于《西狭颂》-《张迁碑阴》-“黄初三碑”-《始平公》,这个传授谱系不必真有其事,大致可见风气之渐开耳。《西狭颂》有些横画确实有明显的垂直而下过程。对于这个风气变化,杨惺吾认为:“然汉法一变矣,……大抵汉碑浑古遒厚,气象雍容,如入夫子庙堂,令人起敬;魏晋则峭厉严肃,戈戟森列,如入细营,令人生畏。”然则分隶自汉后即见衰息,不无由也。
"隶书起笔以藏锋为主..." (3楼兴化人语录)
请问潘先生,就所面世的汉墨迹,好像大多是露锋居多,起笔大都直接调锋行笔,且提按少,感觉“直来直去的”,与汉碑迥异(或许书丹时也没藏锋?)。
另林散之老临《礼器》好像不是清人的路子?
“藏锋起笔”是不是清代才发展的写法?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9-5-15 11:39 编辑 ]
诚然,“面世的汉墨迹,好像大多是露锋居多”。可是,注意到了没有,面世的汉墨迹又是小字居绝对多数,汉简宽度只半公分多不足一公分。露锋居多者,看看是大字还是小字?大字不是小字的一切照搬的简单放大。石刻书法展示了独特的书法美,临写石刻书法也不只是完全还原书丹面貌(虽然这也可能是一种取向和选择)。“藏锋起笔”,在所谓“碑派”中比较强调,说到清代得到发展可以,但决不是迟到清代才出现的。“提按少,直来直去的”,也正是汉碑书法的特点。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09-5-15 13:18 编辑 ]
即以《礼器碑》而言,镌刻极精,堪称汉碑中突出的能“曲尽笔意”者。试看,其起笔有几笔是尖露的?可能都是书丹原本尖露而刻石一一变成“藏锋起笔”吗?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9-5-18 10:0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