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冷一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请教潘先生 问题, 规定第 次,第 页, 楼. [复制链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1#
发表于 2008-6-25 21:03:36 |只看该作者
留存以示期待进步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2#
发表于 2009-2-16 11:43:47 |只看该作者
书坛隐者潘良桢

其人其书识心画
---书坛隐者潘良桢

李跃林


(摘自书法报2005.5.16兰亭副刊)

潘良桢六岁起即在祖父的督促下学习书法,少年时已喜书。至十六岁,参加沈尹默先生主持的上海青年宫书法学习,亲见沈老挥运,于笔法顿有所悟。1966年高中毕业,适值文革动乱起,待业四年,日以临帖为遣。神龙本《兰亭》、智永《千文》、米芾《蜀素》、《苕溪》各临数百甚至上千遍。未久,得识钱瘦铁大弟子徐璞生先生,并于徐府座中得识金元章老先生,复经金先生引荐,拜访了来楚生等先生。他们乱中得闲,老少忘年,不时聚首,赏玩书画,随意议论。这几年的埋首笔砚和耳闻目濡式的熏陶,使潘良桢规矩学成,眼界开阔。此时所书,笔法精纯,但仍为米老书风所笼罩,以致后来白谦慎拜到金先生门下提起潘良桢,金先生的第一反应是:“哦,写米字的”。

1970年,潘良桢到皖南农村接受“再教育”。受来先生影响,开始把临习重点置于汉碑,于《石门》、《礼器》、《张迁》诸碑用力尤勤。还尝试将隶法熔入行草,以去原来的米书习气。所书字势方扁,笔法精熟,时时变点为横,虽有来楚生笔意,但已渐成面目。1977年高考恢复潘良桢即考入复旦哲学系,复旦的王蘧常、朱东润、郭绍虞等学术之外皆以擅书闻名,潘良桢且为王蘧常先生入室弟子,对章草兴趣大增。其时还创办了复旦书法篆刻研究会,聘王蘧常先生等为顾问。

1984年夏,上海举办吴昌硕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大型纪念展。潘良桢数度往观,于缶老的“强抱篆籀作狂草”悠然心会,书风为之一变。其时将展览中录得缶庐题画诗写成一手卷,颇得缶老神髓,几位长者一见,不约而同以为可以传世,嘱善存之。观其用笔虽多缶老篆籀意,结字则更参蘧老之茂密与老米之险峻,于轻重徐急之对比尤为经意,笔法细腻而意态荒率。此期偶作章草,又加入今草和行书的流变,方圆并用。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潘良桢开始致力南北朝碑版的搜罗和临写。九十年代初,一度醉心于仿写殷周金文。又因作《六体书法字典》之今草,加意临习阁帖,尤喜右军《十七帖》。又随时观摩临写明清及近代大家王宠、黄道周、王铎、八大、何绍基、黄宾虹和谢无量等等。在这段时间,潘良桢探索将篆隶笔法接合魏碑的笔意熔于行草之中,探索用一拓直下而少作提按之笔,将方折的北魏碑意直接应用在“以使转为形质”的行草书中,达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的境地。结字章法上以章草缜密为本,而间以魏晋刻石之自然拙稚。气韵上有张瑞图、黄道周的跌宕恣肆,又兼王蘧常、黄宾虹的沉着凝练。到九十年代初、中期,这一风格达到成熟,将汉魏的高古与唐宋明清的精致作了有机结合,合碑版之雄放于帖学之精密。所作手卷,动辄数米,行气、章法由始至终略无懈怠。

行草而外,潘良桢于隶书用功最勤。他对秦汉碑版的兴趣,最初是受来楚生先生的影响。来先生以汉碑为本,参以汉简笔法,别开一种活泼生动的“写”隶书的风貌。潘良桢更上溯其源,认为汉隶是“以圆劲篆法为根本而出以波折与出锋”,奠定其学隶的认识基础。其学汉隶,初从《礼器》之寓奇险于平正入手,复广之以《张迁》笔短意长和《石门》之沉着畅达,所书长画神似《石门》,短笔意得《张迁》,介乎其间的则类《礼器》。用笔以篆法为本,起笔一拓直下,运笔的速度对比极大,涨墨处尤见老辣,飞白处却多润泽。近年来更用心于秦汉简牍、金文,汉魏诸碑刻残石,对汉画像题刻尤为注意,用笔略似宾老篆书而稍出以波挑,非篆非隶,亦篆亦隶,诸家之外别树一帜。更兼细研帖学,用心于行气章法,其隶书如同其行草一样,韵味绵长。

应当一提的是,潘良桢虽自谦为书法玩票者,对自己临帖的功夫却颇为自负,加入书协时送审的也是临古习作。在给学生的一封信中,他提到 “近成秦代文字与书法一文,多见金文,兴趣遂浓,故日临数百字,于书史演变,更多一番体会,益知非广涉诸体,见闻博洽,未可论书也”。又称临帖为“与先贤对话,不无乐趣”。1997年风疾之后,潘良桢精力虽大不如昔,仍临帖不辍,所学所临,不断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偶然自运,更见老成。

潘良桢的书学研究与其书艺有机相连。当年潜心书学研究,乃有感于治书法美学者多乏书法实践经验,而书家又多无哲学理论素养。故欲合用自己的哲学思辨和书学功底,别开蹊径。但后来还是偏重于书法史的研究上了。其研究方法,自谓得力于稍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并借助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方法,着力发掘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所作论述,或探讨书法技法的历史源流和演变,或探究书法的文化现象,皆考证精详,意蕴深长,一如其书。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王羲之论传》等等。读书课字研究之余,他对中国传统文艺(如文学、京剧、评弹)有广泛的喜好,从中领悟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共通之处为追究神韵,能在看似雷同的程式中变化无穷而特具魅力。

在古代众多大家中,潘良桢对黄庭坚情有独钟,不独以其书法诗文卓然不群,更是对其人品和人生的认同。山谷论书论人,总结为“不可俗”三字。山谷以不随流俗,虽才华盖世却一生坎坷。在近半世纪的社会巨变中,潘良桢经历了种种磨难和世态炎凉,但他与山谷一样,赤子之心不改,默然追求学术和书艺上的精进,走了俗人不要走也不能走的寂寞之路。读潘良桢的书法,恰似读老杜的诗,在格律法度外,虽无超然象外的洒脱,却有沉郁磅礴的悲凉,此或许正是时代和人生的印记。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53#
发表于 2009-2-16 13:00:24 |只看该作者
1. 2006-6-30 08:34  
请教先生:汉碑中《礼器》一路的主要有哪些?。。。
请教先生:
1、汉碑中《礼器》一路的主要有哪些?有的书上说《礼器》上承商鼎铭文,下启禇法,不知先生以为然否?上书画出版的《汉帛书战国纵横家》是不是一路的?
2、对于初学者,是不是先临一贴再扩其一路好呢还是临其他风格的?
3、〈张迁〉一路的主要有哪些?可否同时临〈礼器》、〈张迁〉?如果可以的话,何时合适临?


潘师:发表于 2006-5-14 20:47  只看该作者
看过。

不知你多大年纪?如果年老手颤,那也无奈。如果尚年轻,千万不用学用什么“颤笔”,有意抖动。写《礼器》,笔道更要收紧,使之流利而细挺劲健。结字也要注意横平竖直,造型准确。作为自己学书的基本功,就像说书人的“出窠书”,一定要下扎实细功夫去捉摸和琢磨。有了这个底子,以后会加快学习进度的,至于在此所用时间则可能因人而异,或所选临习法书的不同而有长短的不同,建议且勿急躁。


2. 发表于 2006-7-20 08:33  
另:杨守敬<平碑记>评<张迁碑>--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请问先生,此处的"黄初三碑"及"折刀头"分别指什么?
谢谢!!

潘师:发表于 2006-7-22 13:23
抱歉,近日感冒身子不适,只能少做事,慢慢作复。

看过所临所书,似乎在追求散淡气息和逸笔草草作风。这种追求本不错,但如果没有下过足够的下笔刻厉到位的训练,我建议还是先求用笔的到位,以后再求逸笔散淡。

杨守敬《平碑记》在《张迁碑》下言及其碑阴用笔开魏晋风气,并上溯到《西狭颂》,下推到《始平公》,而以黄初三碑为中枢,关键在“折刀头”。“折刀头”在杨守敬《平碑记》的“黄初三碑”部分又一再反复说到。“黄初三碑”指《上尊号》、《受禅表》和《孔羡碑》。言及“折刀头”,一处谓“如折刀头”,可见乃是形象比喻。以笔画形象言,惺吾老人形容为“方正板实”;以用笔之势言,则以为“如斩钉截铁”。我的体会,是指笔画起结处不使圆融含蓄,而直下以起,结笔到位略顿即收,显露方正,如折了头的刀的形状。至于《西狭颂》-《张迁碑阴》-“黄初三碑”-《始平公》,这个传授谱系不必真有其事,大致可见风气之渐开耳。《西狭颂》有些横画确实有明显的垂直而下过程。对于这个风气变化,杨惺吾认为:“然汉法一变矣,……大抵汉碑浑古遒厚,气象雍容,如入夫子庙堂,令人起敬;魏晋则峭厉严肃,戈戟森列,如入细营,令人生畏。”然则分隶自汉后即见衰息,不无由也。

"隶书起笔以藏锋为主..." (3楼兴化人语录)

请问潘先生,就所面世的汉墨迹,好像大多是露锋居多,起笔大都直接调锋行笔,且提按少,感觉“直来直去的”,与汉碑迥异(或许书丹时也没藏锋?)。

另林散之老临《礼器》好像不是清人的路子?

“藏锋起笔”是不是清代才发展的写法?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9-5-15 11:39 编辑 ]


诚然,“面世的汉墨迹,好像大多是露锋居多”。可是,注意到了没有,面世的汉墨迹又是小字居绝对多数,汉简宽度只半公分多不足一公分。露锋居多者,看看是大字还是小字?大字不是小字的一切照搬的简单放大。石刻书法展示了独特的书法美,临写石刻书法也不只是完全还原书丹面貌(虽然这也可能是一种取向和选择)。“藏锋起笔”,在所谓“碑派”中比较强调,说到清代得到发展可以,但决不是迟到清代才出现的。“提按少,直来直去的”,也正是汉碑书法的特点。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09-5-15 13:18 编辑 ]

即以《礼器碑》而言,镌刻极精,堪称汉碑中突出的能“曲尽笔意”者。试看,其起笔有几笔是尖露的?可能都是书丹原本尖露而刻石一一变成“藏锋起笔”吗?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9-5-18 10:06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3:56 , Processed in 0.0188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