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1-31
- 最后登录
- 2017-5-20
- 在线时间
- 2739 小时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3562
- 帖子
- 127
- 精华
- 0
- UID
- 7191
 
|
前日看邱振中先生的<中国书法167个训练>p.52"临写拓本的不同笔法".书的大意如下:
临写拓本大致有三种方法:
1.不管拓本的残缺,而用连续,流畅的笔法追求原书写时的效果(附图有点象"书法交流"版主们临的东东)
2.用颤抖的笔法表现残缺的效果(附图是何绍基临的<张迁碑>)
3.用停顿,波动等细微用笔变化来表现石刻线条的效果,同时保持书写的流畅性(附图有点象您的临贴)
第2种显得做作,第3种需要丰富的经验...本教材要求第1种方法....但2.3种也需要有所把握,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加以运用...
我试着用第一种方法,发觉流是流畅了,可笔下没有您说的"圆厚"...
前日到四川美术馆看书法展,发觉现在很多人写隶书主要用第一种方法,(我估计第一种方法见效快,但没有第3种方法的长期训练,作品很难达到汉碑的味道..),一味的追求其书写性...
请问先生:
1.我现阶段主要用哪种方法呢?
2.您觉得我以前的临作中锋到位没有?您是如何理解中锋的?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冷一鹤 于 2007-1-23 12:2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