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2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师旧文系列5:弘一法师书法评传 [复制链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9-18 20:34:05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09/18 10:04pm 第 3 次编辑]

这是潘师1997年专为他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近现代-李叔同马一浮卷》之需而写的,文章较长,因此要分几次发出。

最近有个考试要准备,比较忙,所以整篇发完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请潘师和好汉们谅解:)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06-11-17 11:21:36 |只看该作者
我已在去年拜读,甚好,可读.
李叔同的书法天分十足,结构严谨,是大家之作.
弘一大师的书法,平淡自然,不显痕迹,大象无形.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7#
发表于 2006-11-11 01:46:29 |只看该作者
版主,您得把文章发完啊!
email:edward.shen@126.com
QQ:598275720
MSN:shenfeng_sc@hotmail.com
http://blog.sina.com.cn/u/1884029517


半步室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04-10-24 14:24:25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使我对弘一法师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朴斋,一桌,一椅,宿墨一盅,残纸数张而已!
E-mail: pu2046@188.com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5#
发表于 2004-10-11 21:18:50 |只看该作者
是勇军兄吗?这是颜鲁公的帖子,我这儿没有。颜书以筋胜,恐不易写,初学不妨临临勤礼碑,这个我有:)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4#
发表于 2004-9-30 11:16:59 |只看该作者
宇波兄弟,《臧怀恪碑》的字帖你有吗?我在网上看了,觉得很好看,可能容易练吧!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级会员

Member

Rank: 6Rank: 6

3#
发表于 2004-9-19 20:53:14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快传!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2#
发表于 2004-9-18 20:42:07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09/18 10:14pm 第 4 次编辑]

                               弘一法师书法评传
                                    潘良桢

    弘一法师,即在俗时声名隆盛的李叔同,在近代中国的佛教界和文艺界都是极其重要的一流人物。他世寿六十三岁,僧腊二十五年,出家时正当中年壮岁。其前半生,由富家子弟而翩翩浊世佳公子而才艺绝世的大名士;其后半生,则是僧衣萧萧芒鞋破钵云游四方,一意弘扬律宗的苦行佛徒。他一生所涉文艺领域相当广泛,于诗词歌曲、音乐戏剧、书画篆刻都有非凡建树。出家后的弘一诸艺俱废,不废者唯书法一艺。他少年即事法书临写,及冠已享书名,以后更称重当世,晚年愈臻化境,直至易箦,未尝废弃,可说相伴终身,情有独钟。翰墨缘深,真积力久,毕生心血所凝,创获卓绝,使他在成为中兴律宗的一代高僧的同时,又是一位名标书史驰誉后世的一代书法大师。

尴尬境地中度过少年时代
    公元一八八○年,清光绪六年庚辰,李叔同诞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前一进士府宅中,幼名成蹊,入天津县学而名文涛。父李世珍,字筱楼(一字小楼),道光举人,同治进士,官吏部主事。叔同生时,其父已六十八岁,生母王太夫人才二十岁。
    弘一的祖籍,据他清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赴杭州应乡试时和后来任职浙江两级师范时所填履历表都作浙江平湖,于是年谱传记均依此。但又有材料说明李家祖籍乃在山西。据考察,李叔同虚言家世地名的情况不止一次。他认平湖为祖籍应有缘由,是否其生母原籍在彼?惜尚无确凿材料可资证。无论在俗时和出家后,弘一对生母一直是眷眷不忘的。
    李叔同的父亲以进士身入仕途,又在天津成功地经营盐业,还是沽上有名的钱庄银行家,终于成为家资巨富的津门望族。生于豪门巨室的李叔同,其实有难言的隐痛,一生少言早年生活详情。不可避免而言及,出家后的 弘一以佛徒之身但言与佛因缘诸事。但他曾对最亲近的学生之一的丰子恺说过自己有许多母亲。丰子恺还知道他的生母是乃父的第五位姨太太。可见他生于一个妻妾成群的封建大家庭。然而尽管妻妾众多,李府却男丁稀少。叔同出生前,李家曾有二男。其长兄文锦,比叔同年长近五十岁,早已夭折;仲兄文熙,长叔同十二岁,先天羸弱,有谓恐亦不寿,乃父因纳叔同生母王太夫人。故叔同虽庶出,却是筱楼晚年得子,李氏香烟见旺,自是宠爱有加。叔同母子一方面因此备受家主宠爱,另一方面也难免受到其他各房妻妾和家族成员的妒忌与冷眼,这是这类封建大家庭中的常情。大概因此,李叔同曾说:“我的母亲——生母很苦!”这种难堪的尴尬处境是母子同受的。叔同五岁时父亲去世,庇护一失,处境更难,这是无疑的。但作为仅有的二男之一,或循惯例,或遵遗嘱,家产的分配,在他们母子名下的当不在少数,据说有三十万以上银元。这样,这对小儿寡母便在优裕的经济条件和难堪的人情氛围中度日。
    父亲去世后,处境难堪的寡母更迫切盼望弱子快长大,早日成才,以其所知教导年幼的叔同诵读名诗格言,后又由仲兄教他读《百孝图》等启蒙读物。不满十岁,叔同取读《文选》,已能朗朗成诵,听人念《大悲咒》、《往生咒》,亦能默记朗诵,甚显聪颖,遂正式拜师受业,从常云庄先生读书。十二岁起略习训诂,读《尔雅》,尤喜《说文解字》,仿写篆字,临习《石鼓文》特别有兴味。他也摹写过文征明的小楷,但更倾心的乃是篆书,多年不废。由篆书的学习,叔同又旁及于篆刻。十七岁时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元礼)作词的同时又从唐敬严(静岩)学习篆书和篆刻。这十多年内,李叔同接受了儒学色彩很浓的传统教育。为继承光大“进士第”门楣,他亦“甚热衷于科举功名”,手抄山西浑源恒麓书院教谕思齐对诸生的《临别赠言》,奉为读书圭臬和言行准则,并在光绪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之际以童生应天津县试,后又在光绪二十八年赴河南、浙江乡试,皆未中式。早年所学,以其性之所近,似乎文艺一类更吸引了他。《史汉精华录》、《左传》之外,他喜欢读唐五代诗词,爱安适自得的王摩诘诗。所以早年力学,并未把李叔同培养成埋首八股时文的举子,也不是钻研经史、考究训诂义理的学者,独特的境遇和禀性,倒成就了一位感情型的才子和艺术家的胚胎。应该指出的是,晚清时京津一带的富家豪门子弟大多能吟几句诗词,作几笔书画,刻几方印章,票几句京戏,这是一种熏染很广的风尚。不过李叔同凡事都抱过人的认真态度,所以他并不停留于游戏而已。
    少年李叔同由于境遇遭际的特殊,心灵是颇受压抑乃至创伤的。那位对他督教甚严的仲兄,口授格言,却“待人接物,其礼貌辄随人之贵贱而异”。这正是世之常情。身受难堪的幼小的叔同对这种势利世风“心殊不平,遂反其兄之道而行之,遇贫贱者敬之,富贵者轻之。性更喜畜猫,而不平之心时亦更趋偏激,往往敬猫如敬人,见人或反不敬,人有目师为疯癫者”。甚至后来留学日本时发家电专问猫之安否,未尝不是故以极端行为反抗世风势利。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人生观和人格基调的孕育期,李叔同早年的特殊生活际遇铸成了他特殊的人格脾性,那就是同情弱小者,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平、不满和反抗心态,所以他常有拗违世情的举动,日后他突然出家为僧,似乎也有这种性格上的因素在起一定的作用。总之,早年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受的心灵创伤,是影响了李叔同一生的。“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是他少年习作中的断句。诗句作法的稚嫩与所见心境的悲凉老苍形成多大的反差!诗为心声,这寥寥十四字是理解李叔同一生行迹的重要线索。

翩翩浊世佳公子
    约十八岁时,李叔同与俞氏夫人完婚。他是遵母命成婚的。儿子既已长大,早早婚配,自立门庭,或许可提高些在家族中的地位。成婚以承母欢,李叔同尽了对相依为命的寡母的孝道,但这样的婚姻恐怕多少有点寡味。
    当然,如一切有志青年一样,外表文弱、胸怀刚烈的青年李叔同是关切国事的。那时,内忧深重,外患愈烈,辱国丧权,日甚一日,形势岌岌可危,力主变法图强的康、梁“维新党”在民众中,尤其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有极大的影响。李叔同曾刻“南海康君是吾师”一印,以明心志,所以有谓:“大师志学之年既知爱国,谓光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后,十九岁的李叔同奉母携眷南下到了上海。
    这次南迁,有人说是避难,因为京津间有传其为康、梁同党者。也有人说是因为李家在南方有产业,需要照料。这都是有可能的。但似乎也不能排除他摆脱旧氛围,包括那并未给他带来多少温情和欢乐的封建旧家庭这一层考虑。晚清的上海已崛起为中国第一大商埠,也是中西交融的文化重镇,在这华洋杂处之地,清政府的控制相对薄弱,近代以来的维新运动虽以“戊戌政变”而告失败,但其种种成果却在上海得到一些保存,故上海每每得乘风气之先,也每每开风气之先,比北方的京津等地具更大的开放性,是中国近世新文化、新文艺的圣地,这自然对这位即将成就的文艺天才有着极大的感召力。此去上海,是李叔同一生中第一次大转折,此后,北方只是他时或回去一顾的地方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6 00:52 , Processed in 0.015076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