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72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师旧文系列2:生拙见工妙  不稳更胜人——沈寐叟书法浅说 [复制链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8-8 08:29: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潘师这篇文章发表于《书与画》1996年第六期,其中对转指法的阐述十分精彩!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2#
发表于 2004-8-8 08:36: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bzhan 于 2014-7-7 11:05 编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08/09 11:23am 第 1 次编辑]

                         生拙见工妙  不稳更胜人
                               ——沈寐叟书法浅说

                                潘良桢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浙江嘉兴人,生于清道光30年(1850),卒于民国11年(1922),享年73岁。寐叟别号甚多,初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号谷隐居士、逊斋居士、癯禅、寐翁、余斋、持卿、李乡农等。清同治二年(1863)少年中举,光绪6年(1880)进士,任刑部贵州司主事,进员外郎,后迁江苏司郎中,在刑部任官18年,精研古今律令。曾主两湖书院史席,后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54岁放外任知府,历道台、提学使,终于安徽布政使并护理巡抚。寐叟为官多年,仕途也还顺利,但他其实是一位大学者,又多名士风习,察吏理财,非其所长,所以当宦海风顺之时,却激流勇退,宣统元年(1910)辞官归里,清亡后以遗老隐栖上海。后来应聘修《浙江通志》,与郑孝胥等人往还,愤慨时事,语多嫉俗,因此被目为上海宗社党重要人物。1917年曾参与张勋复辟,被任为学部尚书。复辟失败,仍闲居上海直至去世。人称其受“孤忠”道德熏染过甚。
    民国初年,王国维认识寐叟于沪上,学问请益甚多,尤其是音韵之学,谊兼师友,相知亦深,寐叟70岁时,王国维作有《寿序》,以为清代学术凡三变,清初为经世之学,乾、嘉为稽古实学,道、咸以后,学术转新,而寐叟正是道、咸新学术的代表人物。寐叟早年已通清初及乾、嘉诸家学说,中年以后,专治辽、金、元三史,又精研西北舆地及四裔地理之学,深有忧世之心,亦抱经世之想。与当时局势有关,西北地理曾为一时显学,而寐叟则是此显学之尊者。当然,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学者,寐叟于经史、音韵、训诂以及版本、目录之学都有很深造诣,并旁及内典佛学。寐叟是学者,诗文是余事,书法更是其余事。但即使是余事,寐叟也都刻意经营,竭尽心力。他是“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清末民初中国书坛的重镇。清末“碑学”盛行,寐叟由书学又涉及金石之学,收藏宏富,鉴识精审。寐叟著有《汉律辑补》、《晋书刑法志补》、《元朝秘史》、《蒙古源流笺证》、《岛夷志略广证》、《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曼陀罗nie词》等,其门人钱仲联教授又辑校《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其余未刊遗文尚多,正陆续整理刊布。
    如旧时代的其他读书人一样,寐叟自幼亦以临池为课,并终身不废,但他直到晚年退隐闲居才得一意肆力于书法,倾注更多心力。清代“碑学”昌盛,重要的“碑派”书论,前有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后有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又名《书镜》)。寐叟与康有为交谊甚笃,康氏《广艺舟双辑》自序中述其著此书的缘起,提到“厥友”,指的正是寐叟。当时康有为进京应试,上书言变法,阻力重重,正在困顿之中,朝廷不取,友朋侧目,所以他“渊渊然忧,悁悁然思”。经时为京官的寐叟一番劝说,康有为才在寄寓的会馆中“摊碑攡书,弄翰飞素”,写作这部书学名著,寐叟实际上还是《广艺舟双辑》的促成者。
    寐叟学书入手处在晋唐,详情已难细究,据其门人王蘧常教授说,他尤为致力的是钟繇。后来深研包世臣书学,对包氏所述的执笔法和所释黄小仲“始艮终乾”说甚为倾心。他有诗句说:“百年欲起安吴老,八法重添历下谈”,似乎有问题要深入请益商榷。又有诗云:“包、张传法太平时,晚见吴生最老师。”包是包世臣,张是张裕钊,吴则是吴熙载,这是一脉相承的一派书学,可见起其心法之所在,也是他从帖学转向碑学,后来走碑、帖结合道路的显证。
    寐叟是明白包、康两家立论的背景实情的。包世臣是邓石如的弟子。邓石如与翁方纲、钱伯埛论书,持论大相径庭。翁、钱好晋唐书法,而邓好魏碑志,包世臣本其师说著书,故尊魏卑唐,其实是张扬乃师主张。康有为一生好变法,论书也如此。清初书坛崇尚董其昌,乾、嘉时又崇尚赵孟頫,到同、光之时,崇尚的是欧阳询、颜真卿,康氏欲变风气,遂广包氏之说,推波助澜,尊魏卑唐的口号更响亮。两家所卑,其实都是当时书坛的流行风气。寐叟独明,自行其道,兼收并蓄。他从碑字求书法,只看书法好不好,并不管是汉是魏是隋是唐,对包、康两家尊魏卑唐之说,若无所闻,不为所动,对历代法书取精用宏,为我所使,故书艺能在两家之上。
    寐叟执笔取包世臣所述的方法,而运行之际,转指正锋正是其特点和关键。转指一法,曾遭不少非议。有人说不停地转动这管笔,把笔毛绞成绳子一样,如何作书?这是误解。寐叟的转指法,先师王蘧常教授曾在《忆沈寐叟师》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说明。那是在运笔过程中笔锋行将失去中正时所用的纠偏还正之法,并非为转而转。捻指转锋,为的还是求得中锋,并且是在运行过程中不停顿的情况下且运且转的。“转指换锋之际,顺原来笔势,继续运腕,使转指与运腕密切结合,在此情况下,原来笔势不减,则转指也不会破坏笔力。”我曾就此请教王先生,王先生说:“待需要时,顺势轻轻一转而已。”得寐叟转指法真传的莫过于王先生,我也屡屡看王先生作字,似有所会,但自己写字碰到觉得可以转指换锋时试为一用,却十有八九要失败,体会到这确是不易学到和掌握的技巧。王先生说:“近人好习先生书者,多貌似,鲜能自成壁垒,固由学力不及,然亦由不能得其转指之妙。”现在学王先生作章草的人也不少,也十九仅得其貌而已,不能熟练掌握转指的奥妙,要到如此宛而通实是很难很难的。
    从包世臣所述得执笔之法,包氏主张转指,虽有笔锋随指环转等语,亦语焉未详,况且这恐怕也不是言传能尽的,所以转指正锋法是寐叟从包世臣的叙述中解悟,又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摸索而成的。他以这种独到的特殊换锋方法,又广泛吸取历代法书精华,为我所用。寐叟研习大篆、汉隶,又曾写黄山谷诸帖,复取黄道周、倪元璐笔势,于唐人写经、流沙坠简极其用力,晚年变法甚为得力。诸体之中,寐叟尤工草书。有谓“明代无篆书,清代无草书”,因为清代盛行“碑学”,诸家多致力于篆隶或北朝碑版,以此凝重笔势,作行草每见窘迫。行草为“帖学”大宗,宋代“帖学”流行后,至元、明两代书家多以行草取胜。清代“碑学”兴起,一流高手多出其中,草书罕有名家者,寐叟出而草法复明。沈曾植是清代最有成就的以草书擅名的大家。
    寐叟草书,取法索靖,心仪二王以上。尝言“摹流沙坠简,当悬臂拓大书之,取其意而不拘形似”,又自唐人写经丰满的捺脚中窥得汉隶遗意,从碑派书法和黄道周所得的方折笔势,一一融入其草书,铸成其雄奇万变的风貌。寐叟草书有章草之意,却又非赵孟頫、宋克之拘谨规整一路。不是后世所传二王一派的流美今草,也不是张旭、怀素、黄庭坚所曾作的那种流走奔放的狂草。那实在是将章草、今草、狂草之胜合于一炉,自成风裁。先师瑗仲先生曾对我说:“寐叟的草书,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不可方物。”又说他作书“速度极快,笔力奇重”,“执笔在手,盘旋飞舞,极其灵动”。在极快速极灵动的运笔重,丝毫不见轻滑之迹,相反倒是如此沉郁而扎实,这真是到了“疾”、“涩”兼得的难到境地。之所以能如此,大概一是笔力奇重,入纸甚深,二是纯熟到得心应手的转指技巧,不假提按而迅速翻笔换锋。于是乎沙孟海先生所评,“翻复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马宗霍则以为:“暮年作草,遂尔抑扬尽致,委曲得宜,真如索征西所谓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极缤纷离披之美。有清一代草书,允推后劲,不仅于安吴为出蓝也。”
    临池功深,笔法纯熟,然而寐叟之书却以生拙不稳见胜。曾农髯说:“余评寐叟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寐叟于前两义逊谢,至后语不晓。髯曰:翁覃谿一生稳字误之,蝯叟七十后更不稳。维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故不稳,愈不稳愈妙。寐叟避席曰:不能至此,但奋吾老腕为之,未知能到不稳处否?”书功深,技巧熟,往往会失诸因熟而来的油滑,寐叟恰好相反。以生拙不稳的笔法体势和姿态出现,抱“宁拙毋媚”之道,又往往会失诸怪诞,寐叟并不如此。郭绍虞先生说:“书家有刻意求生者,沈寐叟就是其中特出者。这种生是恰到好处,所以不涉于怪。”古健奇崛,变化莫测,此为寐叟书风特色。熟而不滑,生而不怪,则是学养性情与识见的缘故。
    寐叟当年即书名极隆,康有为亦为之折服。曾有人请康氏撰书一件墓志,康谓:“有寐叟在,某岂敢为!”终于由康有为撰文,沈寐叟书丹。清末民初之际,寐叟书法是有很大影响的,李叔同、马一浮早年都心仪手追过寐叟,而寐叟取法黄道周,也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人,如潘天寿、来楚生、沙孟海等。黄道周这位明末大书家,在清代虽有何绍基等人的褒扬,但未曾得到广泛注意,直到寐叟取法,才形成相当影响。这与李北海之书经赵孟頫取法才重新被更多后世人重视相近。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墨客行吟斑竹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评论高手 创作高手

3#
发表于 2004-8-9 23:47:37 |只看该作者
谢谢宇波兄!
我思故我在,
不思亦在。
http://blog.sina.com.cn/yuelinli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江湖枭雄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创作高手 发帖品质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
发表于 2004-8-10 00:36:05 |只看该作者
说得不浅!
奈尔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墨客行吟斑竹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评论高手 创作高手

5#
发表于 2004-8-10 22:43:30 |只看该作者
想起前不久一位网友所问执笔法:
大拇指是当直当曲?
直则无法转指矣。
我思故我在,
不思亦在。
http://blog.sina.com.cn/yuelinli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元勋

江湖元勋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优秀管理员

6#
发表于 2004-8-19 09:32:24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细拜读。受益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06-11-23 16:58:37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应该好好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2Rank: 12Rank: 12

8#
发表于 2013-7-11 13:31:09 |只看该作者
拜读

转指亦称捻管。

本人曾有幸亲眼目睹一当代书法重镇使用此法,真是名不虚传。

此笔法看似不徐不疾,实则速度惊人,绝非单纯笔法精熟之可比。

此法实际上是化简了行笔中的一些必须的动作,而使笔势更加流畅自然。

楷书真正写到家,能够生动,此法亦不可缺。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13-8-9 19:05:44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一辈学者中,余明善和王文瑞先生在运笔过程中都转指捻管,但他们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来强化,只是在看我们运笔的时候有时提醒一句,“转笔,把锋调正了”。也就是说运笔过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保证中锋行笔上,则手指会随着点画的变化自然转动。若刻意为之,“十有八九要失败”。转指是保持中锋行笔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就像拳术,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了事方法,没有对错高低之分。我就会转指,但字就是见不得人。所以运笔方法只是途径之一,能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天赋、学养、功力缺一不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6:07 , Processed in 0.01519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