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9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楼兰木简一段 [复制链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5 10:32: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根据《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天地出版社)统计,楼兰出土的纪年文字,上限是公元252年,下限是330年。

其中,270年到310年之间,没有纪年文书出现。

孟凡人在《楼兰古城的性质》一文中(1986,科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二卷),认为这一段时间里,西域长史撤离,鄯善王对楼兰进行短暂统治,永嘉四年(310年)以后,前凉重置西域长史,鄯善势力可能被迫再次退出楼兰。

这样一来,《楼兰残纸》的时间,前后实际只有大约38年。

20世纪5次发掘,一共出土709件考释编号的木简与残纸,其中,48件有明确纪年,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楼兰古城。这个数量不少,纪年明确,用途明确,出土地点集中的文书和残纸,为书法史的最重要人物——王羲之书法风格来源的分析,带来了无可替代的珍贵资料。

楼兰出土的书法,
精粗不一,
现在选择这件非常精到的发上,
请大家观览。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2#
发表于 2005-6-5 10:34:56 |只看该作者
2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3#
发表于 2005-6-5 10:36:47 |只看该作者
3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4#
发表于 2005-6-5 10:38:15 |只看该作者
5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5#
发表于 2005-6-5 10:40:44 |只看该作者
7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6#
发表于 2005-6-5 11:26:36 |只看该作者
谢谢!此帖颇为养眼!

近购获王观堂《东山杂记》、《二牖轩随录》、《阅古漫录》三种之合集《王国维学术随笔》,为《王国维遗书》所未收者。还是特价书。可惜校勘欠精审,读之屡叹。
《东山杂记》有“斯坦因所得长城故址汉简”一则,有谓:
   
    “考汉时版牍,但为奏事移文通问之用,其写书皆用竹帛。此乃用木,盖西北少 竹,故以木代之欤?”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枭雄

总版主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评论高手 发帖品质 优秀管理员

7#
发表于 2005-6-5 11:52:10 |只看该作者
前一阵子我偶然看到《东山杂记》里面关于《智永千字文》的鉴定,
大为佩服。

王国维仅仅依靠当时一点点材料,
参照敦煌文字,
就判断这《智永千字文》为真迹,
实在是一个天才人物。

他对历史学是“闻一而知十”,
敏锐之极。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8#
发表于 2005-6-6 11:20:14 |只看该作者
下面引用由宾南2005/06/05 11:52am 发表的内容:
前一阵子我偶然看到《东山杂记》里面关于《智永千字文》的鉴定,
大为佩服。
王国维仅仅依靠当时一点点材料,
参照敦煌文字,
...

国学大师,目光如炬,心细似发,实在叹服!

在这本著作中,看观堂先生对《游目帖》、《十七帖》的论说,对《李柏文书》的考释,入手便得关键,所用文献准确到位,寥寥数语,直如小试牛刀,游刃有余。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墨客行吟斑竹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评论高手 创作高手

9#
发表于 2005-6-7 02:26:42 |只看该作者
大王就是这样了
我思故我在,
不思亦在。
http://blog.sina.com.cn/yuelinli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09-7-7 21:47:06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5:57 , Processed in 0.01855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