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98|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潘师旧文: 自取危途 大雅不群 ------- 话说储云其人其书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6 13:22: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近又检得潘老师旧文一篇, 刊于《中国书法》1991年第2期。

自取危途 大雅不群 ------- 话说储云其人其书


山青水碧的陶都宜兴是个饶有艺术气氛的江南小城镇。一、二十年前我经常路过那里,却从未进城。 有一回在汽车站外小摊上花二角钱买一紫砂壶, 虽非上品, 也同样敦厚深沉拙朴可喜。 前年秋天, 我才为寻访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进了宜兴城。

这位朋友就是储云。 其书不凡,钦慕已久。 原以为在这小城不难找到这位文联副主席, 然而并不。 问人, 几乎人人皆知储云, 可竟无一人确知他住在哪里,最后经人指点我找到他夫人的工作单位, 才由人引领前去, 倒真走了“内线”。

储云一九四八年生, 是个中等偏高个儿的壮健汉子,头发有点凌乱, 衣着随随便便, 略无一方名士派势。

室中家具陈设极普通甚至有些寒酸,墙悬镜框数个, 行书对联《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我以为比收进他的作品集的那副写得好, 另一框子装两帧山水扇面, 厚重苍润似出宾虹老人手, 眼下所见, 主人风神已露三分,吃饭时我又知道, 这画桌还是宴客的餐桌, 而储云除了书画, 嗜好中香烟最欣赏云烟, 茶则红茶, 酒为白酒。

初见, 又为找他的家耽误了时间,饭后只略略看些他的作品便匆匆道别, 以后他来上海回访, 我又再到宜兴, 加上同在沧浪书社, 一来二去, 数作长谈, 相知旋深。

储云的父亲是史学教授, 所以我起先一直认为他是在书香熏陶中过来的人。 其实他父母很早就离家谋事, 他从小是跟祖父母在农村长大的。蓝天白云, 远山近水, 田垄耕牛, 麦秀桑稀, 伴随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铸就了他生活和艺术的基调, 朴朴实实,不尚浮华。 上中学他才进宜兴城, 学校里有一位善花鸟和书法的荆位辰老师, 本是吕凤子先生的弟子, 一接触便成了储云从艺的启蒙者。 荆老师学清道人, 运笔好抖索,储云也跟着抖索过好一阵。 一经启蒙, 储云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以一个小县城中普通中学生的力量尽其所能地收集画片画册, 其中储云最倾心的是黄宾虹山水画。那铁铸一般的画中的山水使他立即联想到刚读过的鲁迅小说《社戏》中景物描写的意境。如此慧悟!已是非同寻常, 预示了他日后艺术追求的主旋律。 时过二十多年, 黄宾虹至今还是储云敬仰不已的艺术大师。

中学毕业, 人人“下放”, 储云打回老家。 生计所系, 躬耕于野, 而未尝一刻忘情艺事。 后来因为他善打篮球碑前来征兵的人看上侥幸参了军。以身高论, 储云似非篮球场上台理想的人选, 他以过人的技术速度、弹跳和耐力成为球场上 一员猛将, 在球赛中也确实屡建奇功。 在西北当五年兵, 练“铁脚板”的同时得以饱览不同于江南的北国分光,使他胸次平添雄阔之气。 那时一度风行水粉画, 能画几笔的储云被送去培训, 总也多些调弄丹青的机会。 复员后, 在公安部门干了七年, 一次出差在外, 他得知杭州正展览黄宾虹作品,办完公事便匆匆绕道去观摩。 不几日移展南京, 他回家销差后又急急尾随而至。 站在心仪已久的艺术大师这么多作品真迹面前, 他激动万分, 如痴如醉。 宾虹老人笔墨间的神奇魅力使他在魂魄震动之余,如同亲承教诲, 悟入更深。 一九八一年, 宜兴为乡贤徐悲鸿筹建纪念馆, 初露书画才华的储云被调了出来, 后来又到文联工作, 从此他一门心思钻研心爱的书画艺术,而艺事亦随之突飞猛进。

对于书法, 储云以临习多年, 但多半在暗中摸索, 故常有徘徊难进的苦恼, 然而长期的实践已使他略窥用笔之奥秘。此时, 他更倾注很大心力于汉魏六朝法书, 植基身后, 几年下来功力颇深。 由尉天池先生主持的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修班的开办, 使储云更得书艺日进的极好机缘。 在那里,他得到系统的笔法训练和理论启迪, 而人才济济的南京更为好学的储云提供了寻师访友求道德环境。 他受名师指点, 与同学俊彦切磋, 还拜见了林散之老人, 因此眼界顿为开阔,思路益发活泼, 笔下生花, 书艺之进洵非往昔可比。 林散之先生与他笔谈时称赞:“写得不俗, 大雅不群”,鼓励他多临古人名笔, 多读书, 告以“不入俗人一派, 可望有成”。

书法是讲究功力的艺术, 然而功力不能决定一切。 治史讲究德、识、才、学,书道亦然。 其中关系最直接而且联系其他条件的是一个“识”字。面对丰富得叫人眼花缭乱的传统书法遗产和众多的现代大书家, 如何选择, 如何切入, 对每一个学书者来说简直是一重考验。 这关乎一个人的审美识见, 气度学养等条件,又必然地深刻影响其日后的笔下风姿。 于此, 储云十分突出的一点是自具心式, 有慧眼卓识, 这是形成他书法艺术特色的关键, 也是他之所以能在同辈人中名手如林的局面下脱颖而出的关键。

近年取法北碑者日众, 储云也久事碑学, 但他舍弃时人常有的因此而狰狞怪异和支离破碎, 寓雄强于温润, 在流动自如的行笔中透出一股金石气。清季以还篆书中兴, 邓石如蔚为大宗, 而这几十年来, 除了“铁线”和甲骨钟鼎, 作篆者每每非吴(昌硕)即萧(蜕庵), 人叹生面难开, 后起的储云避开众人之所趋,发掘遗珠, 独放异彩, 学的是黄宾虹篆书。 宾虹老人诗书画印四绝, 而以画名之隆竟掩其余。 储云, 所作与宾虹老人不尽相同, 然神韵相同则有目共见。 黄宾虹篆书传世不多,储云所见亦寥寥, 仅从三两副对联(有的还是照片)一见而直攫神髓, 化一而万, 不由人不叹服。 林散之先生久居南京, 以一代大家卓立当世, 尤其影响 江苏一省书坛,学者风从。 林以大草著称, 学林者也每着眼于此, 储云却与众不同。 他选取林先生六七十岁时的行书以为参考, 故同在江苏, 储云又见特色, 且仅取其部分, 化入己书,细检方见痕迹,自又胜人一筹。 章草渐成近年走俏的书体, 储云亦擅之, 不过面目却别具。 六朝后章草几成绝学, 治赵松雪、宋仲温始稍见复兴, 然隶法失传既久, 下笔多类唐人, 徒然时见波发, 总觉难称旧观。 后人以为正宗模式, 实是误在模中。 近世沈曾植、王蘧常直取汉魏两晋人法,复古出新。 储云既不入赵、宋藩篱, 亦不步趋沈、王, 孳乳汉简, 瓣香晋缣, 使片光吉羽演为大观, 笔短意长,恣肆而出以沉静。 甚至连王觉斯题跋中夹杂的偶尔一见得几个章草字样, 人多忽视而细心的储云却注意到并发挥了出来, 真乃善学。 储云不随时尚作流行体, 又决不猎奇立异炫世,他是在多方面地挖掘书法传统中的优秀艺术,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不作“焦点透视”而作“散点透视”, 林散之先生则直称为“自取危途”, 而其“大雅不群”亦正缘此而来。

一次我讲起现在好笔难得, 多不听使唤, 不料因此引出储云一番奇谈。 他说, 写字不要用手去指挥笔, 只要让手跟着笔走好了。似不可解, 其中却又真谛。 挥运之际, 当随笔势, 使自然成章, 若手下时时强扭力挽, 往往见得造作。 当然, 笔终究还是受人心手控制的, 只是要不仅得心应手而且意到笔随,实是不易轻到得境界。 试看储云所书, 运笔少关节, 鲜见调锋小动作, 这才是他的真实含义。 说穿了, 这也是汉魏与唐人笔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储云作字一般是站立案侧高提管振笔直书, 但作章草必执笔稍低且端坐为之, 以利安定沉着, 他还喜欢写陌生的内容,甚至说写字还不知下一个是什么字时才更有任其自然随势应变的妙趣。这近于我写完正文补撰跋语时随想随写往往反而见好的体验。 他以为写字就是写字, 抄抄诗文而已, 不必太费心去布置经营,奇趣是自然形成的。 这或许与“意在笔先”、“预想字形”的主张相背, 然艺术贵各擅胜场, 殊难一统。
且道法自然, 难在冥中暗合, 何况“预想”云云正恐非书圣“金口”所言也。

储云偶或亦由出以浓淡墨的作品, 如那幅苏词“大江东去”大概也多少不知不觉地受那点风气的影响, 况且他本是水墨丹青妙手。但他却并未刻意于墨色的变幻, 竟是出于“随便搨搨”, 不是一碟墨汁一碗清水式的故意造作, 墨戏而已。

储云兼擅书画, 其书自得画理滋养。 人称书画同源, 目下书界“创新”呼声日高, 亦颇多求助于画者。 书画血缘甚近,但如何相互借鉴却值得探讨。 有人搬用绘画手段, 泼墨敷彩, 水晕墨章, 或将文字变形而近于物象, 全以画面标准求视觉效果, 已非书法本相, 有人一味追求画面效果而全然不顾笔法,嫣然半路出家作客串, 储云虽有兼通之利, 但严守书与画的相对独立性, 其书引入的是画理画意, 书道笔法, 依旧森然, 而于苦润轻重之间, 分行布白之际, 仿佛画境,依然是书。 这种羚羊挂角式的借鉴, 比诸简单嫁接搬用不更见高明么?

天下尽善尽美的事物绝无仅有, 凡事有发展才有希望, 不自满才能进境。 储云正当中年之初, 一方面正作为一位成熟的书家向书坛提供了大量精彩纷呈的作品,其造就令人瞩目, 另一方面不自矜伐, 深知艺无止境而苦研不已, 则来日方长, 其渐入佳境愈益灿烂, 但无可疑。 储云已取得的书法成就, 可能还正如上篮前得“三大步”,路线选得佳, 步子调得好, 又避开了干扰, 接下来举手一投, 中篮十拿九稳。 也可能是已投中的第一个球, 掌声四起, 信心更足, 倍加努力则远吊近投连连中球得分可望也。

时下介绍书家书艺的文章, 一必突出其在书界得显赫地位, 列举种种头衔, 参加过什么重大展览, 作品收入什么什么集子,名登什么“名人录”; 二必附图若干, 或加编号, 文中一一指陈。 对于前者储云没告诉过我什么, 我也知之甚少。 那或许也能说明些问题, 但真正能服人的还是作品。所以本文不例虚名, 仅以作品照片附于后, 只是并不一一坐实作评说, 以免拘执胶固。 储云作品本多流布, 又与沃兴华合出过书画集, 甚易得, 这里再选刊几幅, 可广所见。以愚见所及, 储云无愧当今书坛之佼佼者, 无论点画、结字、篇章乃至气息, 都有叫人钦佩的造就。 当然得失依然互见, 故不住击节称善的同时, 也时而有为之抱憾惋惜处。“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只是理想而已, 法眼之下叫好处多抱憾处少, 已是十分难得的高手, 律之古名家怕亦如此。 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中得到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而这篇文章也决不是为储云书艺打一句号。

江湖精英

江湖好汉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2#
发表于 2011-4-7 10:30:14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3#
发表于 2011-4-7 12:41:08 |只看该作者
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

这是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荣获三等奖的作品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4#
发表于 2011-4-7 12:44:53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5#
发表于 2011-4-7 12:47:13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6#
发表于 2011-4-7 12:50:30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7#
发表于 2011-4-7 12:53:42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8#
发表于 2011-4-8 11:53:3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龙虎风雷 于 2011-4-6 13:22 发表
近又检得潘老师旧文一篇, 刊于《中国书法》1991年第2期。

自取危途 大雅不群 ------- 话说储云其人其书

山青水碧的陶都宜兴是个饶有艺术气氛的江南小城镇。一、二十年前我经常路过那里,却从未进城。 有一回在 ...

此旧文发在二十年前,而写作却更早些,至于文中所及初访储云兄则更早在1988年秋。那是在山东参加了一次会议后,会同无锡胡伦光兄一起陪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去仿储云。写作此文,颇费心思,也有一个过程。储云兄得到在《中国书法》做专辑的机会,原本拟请另一位朋友执笔撰文,因为这位朋友刚刚在另一份杂志发表了写储云的文字不便马上再写,于是推荐不才出手。储云兄为此专程莅沪光临寒舍,某感于盛情相邀,既经允诺便立意尽力去写。此前,与储云兄虽有1988年秋之初会,却未有深交而知之不多。为写此文,由伦光兄陪同数度赴宜兴作访谈看书画,以作深入了解与研究,而后方才下笔,数易其稿,又请沧浪书社几位朋友看过文稿,听听他们的意见再作修改。为挑选配图,又细地作多方考虑,几经与储云与沧浪诸兄商讨,然后才决定下来。而所成,限于心力也只得如此耳!有负众望,赧然愧煞!而今时过境迁,人事原未可限量,在在更非复当年矣!此文自然成明日黄花,真所谓“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也!近又有请序作品集者,而某实无力于此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9:13 , Processed in 0.0221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